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马树青:抽象绘画之时空性

3 已有 263 次阅读   2021-07-02 21:20
马树青:抽象绘画之时空性 

无题 20-Y-6

丙烯木板 综合媒介

R 106cm

2019 - 2020

无题 20-13

丙烯木板、综合媒介

25×28cm

2019 - 2020

无题 20-9

丙烯木板 综合媒介

36×36cm

2019 - 2020

无题 20-8

丙烯木板 综合媒介

36×36cm

2019 - 2020

无题

油画亚麻布

33×33cm

2016-2018年

无题

丙烯矿物色粉亚麻布

39×39cm

2016-2018年

无题

油画亚麻布

73×73cm

2013-2015年

蓝色空间

矿物色粉丙烯面

48×46cm

2011

视觉·深度 | 马树青自絮

如何打开画面,最初空白的画布还只是一种材质,它的边框会带给人对白色画布与画室白色墙面的不同观看方式,当绘画的过程使绘画的材质与虚拟的空间在边框之内交融一起,画面逐渐被视觉的深度打开,那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建立起来的虚拟深度。

画面的深度是依凭绘画过程中的时间、空间交互而成。绘画是具体之物, 二维绘画中的空间是虚拟的,这是具体与虚拟的一次次碰撞。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观看是其重点所在,它包含在整个的绘画过程中,我习惯了生活在画室里,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随时打量自己正在进行中的作品,有些进展常常发生在偶然之间而不是正在画的观看之中,也许这种偶然的观看更接近人的“真”看,它带给我机会和尝试的可能性,从对抽象绘画,具象绘画,非具象绘画以及具体艺术的思考中,让我有了更多不同的方式去触碰绘画的边界。

当一件作品陈列在不同的空间中,作品呈现的面貌会有差异,它所传递出的信息也不尽相同,展览常常带给我和在画室里不同的观看体会,同时也会带给我对自己作品的一些新的思考,这大概就是展览对我的意义所在吧。

马树青作品

我无法讲明自己画的是什么,绘画大概是最无法用语言文字来陈述的一种艺术形式,文字永远不能取代视觉,而我们身处在流动的时间当中,各自拥有着自己的角度,让我们看到的并非一个完全一样的世界。

我觉得今天不存在中国式的抽象艺术,因为我也不承认有西方式的。

绘画的意义是让自己成为自己,而非他人,在我努力找到自己之前,我必须跨越人们天天挂在嘴头上的“东西方”,东西方的思考模式在今天其实是避重就轻方式,而我已将“西方”的概念从我的意识中剔除了,要想成为自己,最终还要放弃别人。

我所从事的不是概念绘画,而是如何让概念成为可视,它的视觉深度是虚拟的。

——马树青于北 京798工作室

2016.01.30

马树青:抽象绘画之时空性

文/黄笃

艺术家马树青创作的抽象绘画予人全新气象,交织着理性与感性风格特征;摒弃了之前对色彩线条抒情表现,而专注对色彩、空间和时间构成形式的探索分析。正如他本人所说,“以可视的色彩来呈现不可视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我的全部工作。”

由此可见,尽管时间与空间是非物质、非视觉的,却依赖于物质存在作为参照以及赋予物质意义得以显现。因此,马树青力图“想在画布上证明的不是色彩意味着什么,而是色彩在我营造的时间和空间中本身是什么。”

这意味着由色彩或色块所构成的形式是通过他在不断刀刮或覆盖颜色过程中蕴育了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这才是他强调抽象画形式之于形式,色彩之于色彩的意义所在

“ 抽象绘画主要表现特征 ”

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抽象绘画主要表现特征,体现在反形象和反叙事一面,又强调画家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语言。从语言学追溯,抽象(abstract)一词由中世纪拉丁语abstractus演变而来,而拉丁语abstractus的过去分词是abstrahere,意为拉开、拽出,其中前缀abs,指离开,trahere是指:拉, 曳。因此,以“抽象”的词源看,有隐含离开对象之意,那么依次语义的延伸,其明确指涉为:与具体事实无关;有难以表述,或隐晦的特征;与具体物体无关的一种属性;除形式本体之外,既无主题又无叙事,等等。

即使在当今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无论抽象绘画如何发展,它仍被视为精英文化的典型代表。抽象绘画被理解为对由各种符号组成形式语言的解码过程。它排斥语境和叙事的介入。无论如何,抽象绘画具有个人化的语言编码特征,即它从点、线、面出发又回到点、线、面自身的形式。因此,抽象绘画便拥有了艺术自治地带的特征——即凝聚着个人感性、理性、心理的视觉语言。

“ 蕴育个人内心与外在色彩之间的纠缠与平衡 ”

如今,无论冷抽象还热抽象,艺术家的基本目标试图通过色彩构成来寻求形式语言的可能性,而其中对可能性的挖掘无不彰显了画家的高度与睿智。作为一位具有个人性格和审美修养的画家,马树青本人则对抽象绘画有着独特的品味与见解。他在绘画创作中将色彩视为个人感知时间和空间的媒介,也就是说,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叠加、色彩的覆盖、色彩的厚薄、色彩的多少皆能显现画家对绘画的过程、平面、肌理、(色彩)关系,以及雕塑感在整体上的拿捏状态,它是画家的感知、经验和精神的结晶——蕴育个人内心与外在色彩之间的纠缠与平衡,对画家而言色彩就是个人自由发挥与想像的载体。正因如此,色彩被画家赋予不同的形式意味,并浸透着个人情绪迸发、偶然相遇、顿悟自省和经验积淀,进而营造出或直率,或自然,或质朴,或纯粹的形式语言。由此可见,马树青在画面色彩结构中控制强与弱、多与少并不是预先设计,而是依赖他带有随机性或随意性的瞬间感悟来完成。正如他认为的那样,“绘画不可能预设一个结局,我们只是在创造着机会,让一切在等待中发生”。

马树青作品

虽说他的这种感性是直觉,但绝非没有其理性支配,而理性经验则折射出画家长期积淀的审美判断力。马树青在画布上对颜色挤压、覆盖、刀刮相交错的结局让人能从中体验到运动感。不同于古典写实绘画以透视方法表现的光影,抽象绘画对光影的表现则在于充分肯定色彩的物质性,色彩自身所产生的光影效果。也就是说,色彩就是光影本身。在这个意义上,马树青把色彩理解成光影,尤其他对画面的处理,把颜色提升至光感和空间感,进而让绘画更具通透性,便使得画面充满畅通的漂浮感,又增强了画面空间的无限延伸。他把自我思绪融入到物质色彩之中。正如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认为:“物的本质是不在于它们的重量,而是在于它们的轻盈”。所以,马树青“以可视的色彩将不可视的时间、空间在绘画过程中呈现出来,这是绘画的神奇所在”

“ 让绘画过程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

马树青的抽象绘画并没有直指之意,而是更多彰显他的操作性,即让绘画过程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他将油画色块,或挤压、或堆积、或刀刮于布面,时常把画布边沿处留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痕迹,这种痕迹依稀让人感受其反复覆盖颜色又刮掉颜色的思想过程,如在大块的橙、蓝、绿、黑色边沿所显露的丰富色感,不仅提升画面对比度,也使得画面更具光感和空间感。与此同时,马树青还大胆运用纯黑或用纯白,并在这些厚重纯色之上用自制工具压出带有立体感的小方块,以增强画面的雕塑感。画家经过对物质(油彩)的主观变形,让油彩自身承载的物理性得以呈现,尽情彰显物质的自在性,并在挤压和刀刮中形成视觉张力。在此,抽象绘画有了像词语一样的特征,即色彩与色彩、色彩与空间、色彩与肌理之间关系构成了新的对话,这种语言所建构的绘画符号,既呈现了色彩的物理性,又表露了个人的语言。如果说语言与思想、观念相联系,语言则是表现思想、观念的要素和途径,换而言之,思想和观念在语言中实现了自身存在的可能性。所以,即使在任何艺术形式(包括抽象艺术)中,“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

马树青作品

因此,马树青抽象画的独特语言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出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文化认知。为表现抽象画的自身特质, 马树青将油画颜料复杂的色彩关系加以动态处理,强化其物质的形貌和质感。动态是画家的创作过程,而观众只能感悟到画家创作后的静态作品。[7] 他在画布上铺陈颜色,连续重复地覆盖和刀刮,当自我意识接近完美时,再敷上一把纯色,如此以来彰显出色彩的浑厚感和体量感。这种独特“秩序化”的方式,既暗示了人类生命运动的时间过程,又塑造了物质颜料的空间特质。在马树青看来,材料是实现形式“意义”具体化的“工具”手段。马树青在使用材料中融入“非绘画”因素,即将挤、压、刮、划手段和“意象”美学转译到自己的抽象画中, 回归到形式自身,回到抽象的本源。

马树青在其绘画中灵活把握住了色彩构成的结构、关系,及其形式,将不同色域对比空间和多层色彩覆盖的雕塑感进行了巧妙处理,即由色彩与色块所构成的韵律、布局、结构和形式,时间与空间的意义归结于画家保持了整体、局部、强、弱、轻、重之间的节奏与平衡。他把时空意味融于整体结构,借非绘画手段在色彩的挤压、划动、切割和刀刮之间,色彩之间,(色彩)凹凸肌理间,营造出绘画中相合相离的雕塑感。正如马树青所指出的,绘画“通过‘触摸式的看’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绘画,以及绘画的呼吸”。[8] 他把厚重的气势与色彩的和谐统摄于画面整体结构中,即整体力量感与色域愉悦感相统一。这就是形与体的和谐。这一切恰恰建构了个人独特绘画语言特征。

马树青作品

基于以上创作思维,马树青在其抽象绘画中追求自我内省和修炼,将富有时间和空间的诗性语言加以抽象化升华,并成为完善自我的途径和“打碎”自我艺术定律的砝码,体现在艺术家有意对非理性因素的强调和对任何对象化、模式化思维的排斥。就此,马树青在绘画过程中刻意简化色彩,几乎达到极简主义的完美程度,从而契合一种诗性美学——即思与境的和谐统一。人在生活中有对诗性的追求,才有浪漫和想像,才有以诗的心态去感悟存在的意义,才有自由的意志。由此看来,马树青把诗性语言渗透于抽象绘画之中,“让看不见的部分成为可见,而非让看得见的部分重见”。[9] 让看似重量感的油彩,通过其变化透露出它们的轻盈。他的绘画最终给予人们无尽想像。

马树青有意排斥了绘画的重复性。他在创作中追求运动颜色与凝固肌理想形成的微妙关系。这是他理性支配感性的行动,但又将敞开不可预知的偶然性让画面达到奇异效果,既呈现无常的形式语言,又隐喻生命存在状态,还营造出诗性的雕塑感。这是他通往绘画的纯粹和自由之径。

马树青作品

马树青

1956年生于天津。1976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89年就读于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自由绘画专业,1994年移居法国巴黎 普罗旺斯,2003年回到北京,从2015年开始作为特聘教授任教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生导师。

图文来源:非客观艺术

- END -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