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从沂蒙山飞出的鸿雁

10 已有 4075 次阅读   2016-01-16 18:44   标签沂蒙山 
                                         从沂蒙山飞出的鸿雁    
                                                                            刘晓峰
2012年8月,全军十二届美展(庆祝建军85周年全国美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序幕。在入选的一百多幅国画里,有一幅高2.4米、宽1.6米的《沂蒙喜报》,引起了参加剪彩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瞩目。这是一幅描写战争题材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渲染金戈铁马的战火硝烟,也没有展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甚至看不见一个支前的民工,只有一大片卸去物资的小推车,静静地停放在那儿。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温馨画面,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折服了所有观赏的人。尽管寻觅不到小车主人的身影,却能清晰地感觉到他们经历了长途跋涉,躲过了敌人的枪林弹雨,足斤足两把物品运抵目的地的喜悦之情。就在他们吃块煎饼、喝口凉水,打算放松一下极度疲惫的身体时,飞来了一只嘎嘎叫的花喜鹊,给他们捎来了前方打胜仗的喜讯。
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赞扬沂蒙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小推车不仅是沂蒙人民支援中国革命的文物,同时也是沂蒙精神的一种物化。电视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对此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诠释,编剧和导演根据剧情的需要,赋予了小推车足够的戏分。可是无论怎样描述,小推车始终都是一个摆设和道具,没有升华到一个显要的主题位置。本土女画家张红燕打破常规,按照自己的审美需求,把着力点、把画面百分之百留给了小推车。她推掉了所有的商业应酬,潜心半年,创作了这幅颠覆了传统审美观的《沂蒙喜报》。在张红燕的眼里,小推车不是一个机械的物件,而是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描绘它们就是在追忆那些支前英模,展现他们砸锅卖铁、抛家舍业、冒着敌机扔下的炸弹,迎着隆隆的炮声,追随解放军大部队的英勇壮举……小推车不仅改变了沂蒙人民的命运,画家张红燕也因为不惜余力地刻画它、塑造它,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美协会员的新头衔,足以让她成为沂蒙女画家中的佼佼者。

张红燕对红色文化的偏爱,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从浅入深的累积过程。自幼喜爱绘画,梦想着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年少时接触到工笔画即到了痴迷状态,临摹了大量的唐宋名画和明清佳作。参加工作和成家以后,一直都没有放弃这个梦想。随着画技的提高,张红燕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
2001年,对充电深造向往已久的张红燕,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考进了山东艺术学院首届研究生进修班,师从我国著名人物画单应桂和梁文博教授。两位大家都曾经以沂蒙山的风土人情为素材,创作出了许多震撼人心、享誉全国的力作。张红燕淳朴厚道、诚实本分的秉性深受两位教授的赏识,他们毫无保留地向这位谦逊好学的女弟子灌输先进的绘画理念以及宝贵的创作经验。他们的点拨让长期以来封闭自学的张红燕眼界大开,无论是在文化素养还是创作技法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同时两位恩师向她建议:沂蒙山是一座美术创作的富矿,许多金子般的题材还有待挖掘,不要身在宝山不识宝。老师的话就像芝麻开门的咒语,终于让她找到了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毕业后,张红燕以全新的视角投身到红色沂蒙的创作中。她的家曾经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一墙之隔,从小就耳濡目染,深受这种革命文化的熏陶,对革命先烈怀有崇敬之情。那时电视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都还停留在规划中,人们除了熟知“沂蒙颂”里乳汁救伤员的红嫂,还有摊煎饼、做军鞋、架火线桥的沂蒙六姐妹之外,其他的女性形象都还只是一个传说。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推卸的使命感,让张红燕开始关注这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当她在历史的云烟里寻觅她们的身影时,她才发现这是一个值得倾其毕生精力精刻细画的群体,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她们的好多故事都还藏在深山人未知。那些感天动地的原始素材激发出她极大的创作热情,调动起了她全部的艺术细胞,她一鼓作气创作出了沂蒙女性系列作品。其中的《红嫂》一经面世就获得了首届中国书圣文化节金奖;《金秋》也入选了全国第十届美展山东展……

红色文化在提升张红燕知名度的同时,把她的童子系列和仕女图也推向了市场,成为临沂最具潜力和升值空间的工笔人物画。这种暂时的成功没有让她自我满足,她觉得离她理想的绘画状态还相差甚远。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2007年,张红燕又一次收拾行囊,报考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创作高研班。一年的学习期间,美协请来了众多全国顶级名家来授课点评,这个创作班的学员不乏各地的美院教授、美协主席及当地名家,和他们在一起共同探讨学习,张红燕的眼界和创作思路得到更广阔的提升,创作形式和把握画面的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张红燕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创作当中,坚守着歌颂沂蒙母亲的阵地,正是这种执着让她沉下心来,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自己的“红色梦”。一年下来,两耳不闻窗外事,全部身心凝画笔,接二连三传来了获奖的讯息。《沂蒙小调》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首届线描艺术展;《艳阳天》入选了美协每年一届的年展;其中《情结》还获得了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创作作品展优秀奖……
假如是在故乡,这些成绩足以让红燕引以为豪了,可是在高手云集的北京,这点成就却让志存高远的张红燕汗颜。她在默默地积攒能量,以寻求更大的飞跃。2010年,随着电视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的相继播出,沂蒙女性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英模形象。这给单一用画面作为表现手法的张红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艺术贵在创新,不能重复别人,更不能复制自己,否则就会步入一条没有生机的死胡同。张红燕托朋友从老家捎来了电影《沂蒙六姐妹》的光盘,尝试着在艺术形式上寻找突破。她一遍遍地观看,突然有个画面揪住了她的心:战斗即将打响,一位沂蒙老汉在修理小推车,他的身后堆集了一大片整装待发的车子。同时她的耳畔响起陈老总对小推车的赞誉,张红燕的心里突然萌发了一种画小推车的冲动,因为那种恢宏的场面更能体现沂蒙人民倾巢出动、为打赢解放战争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就在张红燕确定了主攻方向之后,随之而来的难题也摆在面前,小推车外形单调,除了长方形木条组成的框架,就是圆圆的木轮子,极难表现,还有用什么表现手法,构图色调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种独辟蹊径对张红燕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地跨越和挑战。所幸她的构思得到了导师的认可和鼓励,这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
开弓没有回头箭,张红燕说干就干,可是难题接踵而至,现在的小推车都是胶皮轱辘,想找一个老式的道具车很难,这时一个朋友伸出了援手,在一个电影厂的道具仓库找到一辆老式木轮车。红燕如获至宝,从各个角度拍了大量的特写图片。有了资料,天天看时时摹,直至对小推车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结合对以往创作的深刻理解,经过长时间的构思,起了多个小稿,根据导师的建议反复修改,抛开人物,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让小推车成为画面上的主题来突出沂蒙人民拥军支前的宏大场面,把更大的遐想空间留给观者,在注重大的构成和画面完整的同时,还注重对老旧的车框、破损的绳索、黝黑的车袢、叽喳叫的麻雀等细节的刻画;让画面充满刚与柔、动与静的对比,用粗重的线条和皴擦的手法表现木质的感沧桑和历史厚重感;整体灰调来唤醒那个炮声隆隆、车轮滚滚的支前年代场景……在创作过程中,张红燕把从各种视角拍摄的小推车贴满了画室,甚至做梦都在念叨小推车,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车队队长”。整整四个月,张红燕心无二念,全身心地沉浸在极大地创作激情中,一幅1.8米见方、国内首次以小推车为主题的画作《当年》面世。作品不仅获得业内的一致好评,还入选了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参观者很难相信这幅笔法老辣、力道深邃的作品出自一个柔弱的女子之手。没有就此收手,又趁热打铁创作出了小推车题材的《沂蒙记忆》,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湖南省政府联办的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并且摘得了“齐白石奖”,全国获此殊荣的仅有三十人。张红燕从此和小推车结下了不解之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和绘画语言!

2012年,对张红燕来说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年份。五年一届的全军美展即将启动,此展和全国美展、青年美展并称为三大国展。同时也是高手云集的大展,谁都不肯错过这样的机会,竞争的难度可想而知。对小推车早已驾驭就轻的张红燕突然感到时机到了,她冥冥之中觉得自己痴迷小推车,就是在为这次大展做准备。此时的张红燕已经投身到军旅画家李翔的门下,成了他在清华美院工作室里的弟子。李翔老师也是临沂人,曾经创作出大量歌颂沂蒙精神、赞美家乡风情的力作,并且多次策划全国全军的美展,是全军美术的带头人。也许是因为老乡的缘故,李翔老师很看重张红燕的勤奋和才智,尤其是她获“齐白石奖”的喜报贴在了学校的大厅里,更是让他刮目相看。当张红燕鼓足勇气向他吐露心声,打算用小推车的题材冲击全军美展时,不仅得到了他的认可,还得到了他许多画龙点睛般的开导和更新的创作理念。他还建议张红燕不能一味地“闭门造车”,应该走出象牙塔,回到故乡那片红色的热土,去亲身感受当年的那种氛围,只有这样,画出的小推车才有质感和生命力。
导师的话如醍醐灌顶,终于让张红燕开了窍。她不顾数九寒天,冒着飘飞的雪花,去了“沂蒙六姐妹”的家乡沂南马牧池。此行收获的不仅仅是小推车的背景和实地写生的资料,重温那段历史和感人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蜕变。有了这种精神境界之后,小推车在她眼里已经不再是历史文物,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每一辆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每一辆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正是基于这种生命的感悟,张红燕推掉了所有的商业应酬,历时半年,创作出了宽1.6米、高2.4米的工笔画《沂蒙喜报》,较之以往的作品,画面更饱满壮观了,气势更高昂了,细节的刻画更到位了。在这段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日子里,她倾注了全身心的投入,描绘小推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它昔日的主人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张红燕感到这是她生命的洗礼、精神的升华,是她最快乐的时光!送件后,近乎透支的张红燕该歇歇了,可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紧张感和焦灼等待又煎熬着她。据说这次全军美展空前惨烈,送件的达到一万两千多,初评筛到一千,复评只有四百多件入选,而国画只有一百多件。上天不负有心人,张红燕的《沂蒙喜报》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脱颖而出。此次展览的入选意义重大,标志着她已完成了三次奖项的累积,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这个头衔使她如虎添翼,给她今后的商业运作带来了转机。
早在四月份,张红燕的童子系列就在河南金帝的春季拍卖会上,拍出了令人惊喜的好成绩,其中五平尺的《五子争莲》竟然拍出了3万元。作品升值的潜力被公司上下一致看好,当即向她发出举办个展的邀请函。这是多少画家梦寐以求的事,个展意味着财源滚滚,可是张红燕不为所动,当时正值《沂蒙喜报》的创作关键时期,思路不容许有任何影响,就婉言拒绝了,并善始善终完成了《沂蒙喜报》的后期创作。七月份作品顺利入展,大功告成,张红燕绷紧的神经才算松弛下来。第一次合作落空后,金帝拍卖公司没有放弃对她的追逐,再次向她发出了邀请,张红燕痛快地答应下来。除了他们的真诚感动了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使然,她的童子系列图在中原大地早已深受喜爱,有一个行情看涨的潜在市场。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人们祈求上苍风调雨顺,祈求社会安宁祥和,祈求家庭幸福美满,祈求身体硬朗健康……张红燕所画童子造型圆润,纯真稚拙、憨态可掬,设色清丽淡雅,格调纯净,画面雅致,温和而文气,加上他们手中所持的各种吉祥器物,所表达的祝福恭贺充分融合于画中,恰巧契合了藏在人们心底的美好愿望。用小写意的手法,使画面即精巧细腻又不失笔墨意趣,其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了红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认知,充分表达了温馨安宁,祥和浪漫的纯美艺术境界!张红燕偏爱童子,还有一个更深的缘故,十多年在外学习进修,顾不上亲手照料儿子,对他除了愧疚,就是无尽的想念。她把母爱与祝福移情倾注于笔端,看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童子在画笔下诞生,这多多少少缓解了她内心的思念之苦。
金秋九月,金帝拍卖公司举办的《祈福迎祥、带福还家——— 张红燕作品展》在金帝美术馆拉开帷幕,从场地装裱到宣传,请柬画册及开幕式,都尽显大公司实力,画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所有作品还未到画展落幕,便被竞拍者提前预定、抢购一空,藏家对作品的追捧和喜爱程度可见一斑!这次画展不仅给她带来丰厚的收益,还大大提升了在河南乃至业界的知名度。可是这一切并没有抚平她对儿子的思念,她谢绝了所有的应酬,匆匆地赶回老家,看着已经长成翩翩少年的儿子,她觉得儿子的付出与支持才是最大的,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作品都不如这个“作品”重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