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朱秀坤画集前言

7 已有 4367 次阅读   2016-02-15 15:07
                                    朱秀坤画集前言
                                                   沈鹏


工笔花鸟是朱秀坤先生的本行专业。1965年他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受前辈俞致贞指导,毕业后,一直在安徽做美术出版工作。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从审美观点来看,其重要特征之一是雅俗共赏。秀坤同志的画,当属雅俗共赏一类。他有坚实的造型功底,多年前画的《铜尊牡丹》足以显示。虽然是常见的题材,欲通过博古的凝重,花卉的美艳,通过直线与弧线,紧硬与柔软,浓丽与浅淡、单纯与敏富,收敛与放射诸种因素对比,创造出古老传统与青春活力相融合的美,它无疑是通俗的,因为类似的题材曾经被许多画家特别是民间的艺术家一再重复。在人们审美意识中形成定身。然而它俗不伤雅,它细腻不甜腻,艳丽无脂粉气。作品中多种矛盾因素的对比统一,使它耐看,画面中间一朵破葩初放的大红牡丹处理的大胆又精心,显示了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画家具有非同一般的审美素质与处理能力。yishujia.findart.com.cn

雅俗共赏,我以为难在一个“共”字,单从“雅”与“俗”字面本身并不能简单作出好坏判断。所谓“雅癖”其实也是极端的庸俗,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作过尖锐的批评。而习惯上总把“俗”与低层次的审美趣味相联系,比如“甜俗”、“媚俗”、“俗腻”、“俗赖”等等,此外俗也被用以排斥工匠画借以抬高士大夫文人画:“俗”还以来抵制水墨画以外的其它画种,甚至以为人物画为“俗”。对于这类偏见,清代花卉画家邵 一桂《小山画谱》专辟“雅俗”一节说得好:“俗眼不识,但以颜色鲜明、繁荣富贵者为妙。而强为知识者,又以水墨为雅,以脂粉为俗。二者所见略同。不知画固有的浓脂艳粉而不伤于雅。淡墨笔而无解于俗者”。这段话妙在指出雅俗之分不在设色,不在工笔或写意,将水墨与脂粉区别雅俗,无论站在那个立场都是片面的,雅俗之分应当从深厚的审美意识去寻找。yishujia.findart.com.cn

又如果“俗“指世俗”,就不能简单地同“庸俗”相提并论了。“世俗”的东西可能包含“庸俗”一面,但“世俗”决非庸俗,小说《红楼梦》有许多世俗内容没有人视为庸俗。民间年画入俗,就总体来说是健康的。齐白石的画世俗成分比黄宾虹多,形成齐画的一大特点也即优点。因为黄宾虹固然有他的爱好者群。齐画的爱好者肯定要多得多。刘、黄都属于写意画范围。至于工笔画,特别是工笔重彩,它的形与色比较接近生活中的直实面貌,它的艺术语言比较容易被理解,从这个意义(也只是这个意义)来说,工笔重彩偏于“俗”。这是它的特点也即优点。但是按照传统的审美标准,“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所以人们又要求工笔画重彩俗不伤雅,形似还要神似,这应该还要提高群众的审美趣味。需要说明,“俗不伤雅”的“雅”,也只指“雅”的积极的一面。因为如前所说并非凡是“雅”的都是好。yishujia.findart.com.cn

朱秀坤同志的工笔重彩,看起来无非常见的牡丹、月季、石榴、荷花,常见的丹凤、仙鹤、游鱼、晴蜓,仔细欣赏,一幅有一幅的匠心安排,花叶偃仰向背,禽鸟的飞鸣啄食,都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观察安排。水与粉的交融,明与暗的对比,他是从俞致贞老师那里学得基本的技法。朱秀坤说俞教师门代表了“北方”一派的风格,这些年来秀坤又从“南方”画家陈之佛等取得借鉴,并认为这是南北风格的融合。其实进一步说,秀坤是在传统基础上吸收外来技巧,包括日本画家的的技巧在内,以此丰富自己的新作。且看《凌霄》与《霓裳新妆》,地色与花卉的色调上,笔触上形成的冷暖、燥润、工写精细等多种对比关系,可以看出作者为冲破原有技巧所作的努力。这种冲破原有技巧的倾向,属于较小范围的“微调”,但应当看作是作者积长期创作经验的一点匠心独具,因而是可贵的。yishujia.findart.com.cn

“雅俗共赏”的“雅”、与“俗”,矛盾着的双方都在变化着,不会原地踏步,所以“笔墨当随时代”是一个永久的真理。敏感的画家,要懂得怎样适应与提高“雅”、“俗”双方的审美趣味,不断寻找雅俗双方的新的交叉点,并且从中体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视角。近些年来,秀坤又从写意画里寻找他的天地,画家由工到写,可能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之一。有些书画家从年青时写楷书到老进入行草,双从年青时画法工致到老作写意画,如白石老人便是一个例子。我在结束这篇短文的时候还想说的是,勤奋、谦虚的秀坤,在工笔画中积累的若干基本经验也可以运用到写意画中;“雅俗共赏”不排斥创作者的个性;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与尊重群众爱好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创造性思维只要不是凭空脱离群众爱好,艺术家必能赢得广阔天地。yishujia.findart.com.cn

(本文作者为沈鹏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原安徽宣传部副部长。)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