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无愧黄河

8 已有 5102 次阅读   2016-03-11 14:55   标签Microsoft  border  hidden  油画家  color 
                                                                   无愧黄河                                                                                                                               ——记油画家曹新林 作者:齐露莹

  至情至性的艺术家的灵魂,曹新林的灵魂是丰沛充盈的。


  34年前,广州美院、面临毕业的曹新林慷慨昂的鼓励同学:“都到河南开荒去!”当时,这位生于湘江岸边的热血青年,只知河南有浊流千里的黄河,有声碣行云的河南梆子,他觉得那里博大热情,深合他的性情。


   世事沧桑,往事回首,曹新林心中印刻最深的,是初到河南落脚两年的小村庄。土街、土墙、土场、与大爷大伯相呼为伴,春种秋收。下工了,端起房东大娘作的 芝麻叶面条,只觉得满碗喷香。日子虽说单调,虽说艰难,却也充满融融真情。而村里婚丧嫁娶,人生的大喜大悲,乡亲们却不改豁达热情、敢说敢当的天然本色。 这一切使曹新林感到灵魂的震撼,他觉得从这时起,他才真正读懂了河南,读懂了向往已久的莽莽黄河。每天劳作之余,他试图以画笔来阐释人生,宣泄感情,画架上那些饱经忧患却又豪爽达观的农民正是他对中原厚土的解读与感悟。那喷涌的感情诉诸笔端,画面上洋溢着一种中原独具的阔大、沉雄之风。


  读曹新林,你无法避开这段历程,正是魂魄与黄河、黄土的相融,他笔下的芸芸众生才那么感天撼地,令人动容。而这种汇入血脉中的精神与情感,注定要与他相伴终生。


  岁月是一条河,人生是一条河。此后几年,曹新林的艺术感觉被铺天盖地的领袖画像所淹没,1973年时他命运中的又一转折,他从许昌来到郑州市青少年宫作一名绘画教师。曹新林的画从石膏教起,随着孩子们的突飞猛进,曹新林欣喜的发现,自己的艺术感觉恢复了。


   1977年恢复高考,在曹新林的指导下,短短几年间,130多名孩子从那几间破教室中飞向全国各艺术院校。当年的学生从学校归来,最迫切的一件事就是与 曹老师交流最新的艺术心得,在师生们的互相探讨与思想的碰撞中,年届不惑的曹新林有了一颗年轻的心。与此同时,众多的艺术思潮,也给一向以写实为主的曹新 林带来创作的冲动。他在画布上一次次进行着新的尝试,与学生同学同道。短短几年里,激情澎湃的曹新林把西方艺术整个20世纪的各种流派几乎尝试一遍,于是 就有了风格迥异的《红云》和《蓝蓝的天》。


  此时的代表作,要算那幅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的《粉笔生涯》。一块擦了又擦的黑板,一位挂着粉笔屑的老教师,鬓白、眼花、皱纹深,只有手上的课本依旧。这也是曹新林十多年教师生涯的关照与升华。


  以后曹新林走上了职业画家之路,在一种兼容并蓄中苦苦的寻觅着,甚至从中国书法中寻求奔放的人格力量。近年来,或许因年龄,或许因心境,仿佛黄河绕 过了一道弯,曹新林的画风又回归写实。依旧是憨厚倔犟的中原老农,依旧是无遮无拦的至情至性,然而毕竟添了几分沧桑感,也毕竟阅遍八面来风。较起当年,手 法更趋老辣狂放,色彩更见大胆鲜明,虽然说依旧是那些农村老汉,而那沉甸甸的内涵,似乎装满了五味俱全的世事人情。从《豫西老农》、《门口》到《冬至》、 《抬头望柳》,曹新林演绎着人生与宿命。


  从一个敏感的南方青年,到一位颇具沧桑感的、以中原农民为创作源泉的艺术家。或许是偶然,抑或是宿命?遥想当年北上时的激情,他自感无愧黄河,无愧苍生。


                       1998.7.1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