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刘开渠纪念馆馆长和刘开渠

9 已有 4801 次阅读   2016-03-03 07:56   标签center  normal  纪念馆  刘开渠  color 
刘开渠纪念馆馆长和刘开渠
浏览:1405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2-07-18 13:41:03
    像刮了阵八级大风,“呼”地下子把三人心头的乌云吹得一干二净。吴孝雨、梁卫国、马新华做梦也想不到,事情办得会如此顺利。
       1995年,坐落在相山公园的刘开渠纪念馆正式落成,但总不能只让人看楼房的美丽壮观呀!里面得多放些实物,才像那么回事。这时又蹦出条消息:开渠先生的老伴程丽娜的故乡———广东中山市也要建刘开渠纪念馆,并为馆藏开始进京活动。在此之前,因刘老的故乡杜集区刘窑以前属萧县,而萧县解放前后又隶属过徐州、宿州,两市都曾嚷嚷建纪念馆,同时在打刘老作品的主意。
     兼任刘开渠纪念馆筹备组组长的吴孝雨见情况紧急,先让马新华出马找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助一臂之 力,他随后同副市长梁卫国披挂上阵……
       握了一辈子油画画笔的程丽娜年过八旬仍保持一副清醒的头脑。见了家乡人,听说纪念馆已建好,心存感激又十分高兴,急切地问:“纪念馆馆长可选好?”吴孝雨回答,物色了几个,还没最后确定!“叫马新华干咋样?他干,家里东西给你们一汽车!”老人爽快地说。“我没本事,只怕干不好!”马新华有些紧张地搓着手插话道。“老马一直也是我们考虑的人选之一,就叫他干!”两位市领导一锤定音。
       悬着的心落了地,却谁也没敢怠慢。当天下午马新华租了辆加长的东风牌大卡车,一口气装了刘开渠先生的44件雕塑作品,这可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啊!马新华又趁热打铁,从淮北调来辆小江淮,把刘老的9个书橱、画案、留法时买的皮箱、用过的拐杖装上了车。孔明借箭———满载而归。
    梁卫国感到喜气直从汗毛孔朝外冒,忍不住问马新华:程老深明大义,对你咋这样信任?”
    要叙老马和刘开渠一家的瓜葛还得从80年代初唠起。
    1980年,萧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国画之乡”。县委县政府打算正儿八经地出册画集。初稿送到刘老那儿。那时人们刚从“文革”的恶梦中挣脱出来,处在小心翼翼阶段。老人连翻了两遍,咂咂嘴说:“都是花鸟,没人物和动物,品种单一,体现不出‘百花齐放’。”县领导茅塞顿开,并猛然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就是马新华。
    当时的马新华因受一位犯了“路线错误”的省领导牵连,被发配到县化肥厂食堂当伙夫。马新华自幼学画,1965年创作的《女饲养员》上过《人民日报》。后来学画虎,很快小有名气。没想到开渠老人的几句话“救了”马新华,他的“虎”不光出现在萧县画集上,中央和省电视台还为他拍了专题片。日本大使馆官员看了电视,来信要“虎”。县里提出尽力满足国际友人要求。那会儿还不兴收润笔费。外国友人过意不去,倒给马新华寄来几块“西铁城”表,一时成为轰动全县的大新闻。老马所处的环境也宽松多了。
    博取深究,根深叶茂。1982年,马新华打算进京深造,报考了中央美院。扎实的素描功底使他在基础考试中顺利过关,但却因年过而立,岁数大了点在政审中卡了壳。眼看多年的愿望变成泡影,节骨眼上想起了老乡开渠先生。刘老当即挥毫给中央美院党委书记朱丹修书一封。朱书记也是萧县人,法外施恩,给马新华开了绿灯。求学期间,马新华成了刘老家的常客,捎些家乡帽山萝卜、瓦子口的大葱、段园的葡萄、砀山的梨,请二老品尝。一天,开渠老人拍着他的肩膀说:“画国画我不行,给你请几位老师还行!”抓起狼毫,分别给刘继卣、李苦禅、许麟庐写信。后来,马新华从几位大师那里受益匪浅。
        1986年6月,开渠老人回到阔别40载的故乡。在市委召开的欢迎刘老文艺界座谈会上,大家提出建刘开渠艺术馆,并很快成立了筹备组。1990年决定动工时,安徽省遭受百年不遇的水灾,中央各大媒体都对水灾作了报道。刘老看到后夜不能寐,专门写了封信委托马新华捎给市委领导,信中说:“我是一个穷艺术家,不能拿出钱来支持家乡抗灾,已心中惭愧。艺术馆说啥不要建了,以免给政府增加负担。”情浓意切感人至深。1993年7月老人没等纪念馆建成开馆便驾鹤西去。
      把刘开渠开创的雕塑事业和中国美术事业发扬光大成了马新华最大的心愿。1994年,因为缺钱,刘开渠纪念馆到了等米下锅,工程难以为继的境地。马新华和淮北国画院的一帮画家带着各自的心爱之作到三区一县、电厂、酒厂化缘求助,筹资68万元。
       1998年鲜花盛开时节,马新华和市委办的同志再次出现在北京街头。这回来是向刘老的得意门生征集作品的。他们像参加一场马拉松赛,从中央美院、国家美术馆到城雕委,转圈跑,一家家一次次拜访,很快征集到22件雕塑作品,其中包括堪称中国当今雕塑四大巨头的作品多件,哪件作品都少说得值个百把几十万元。作者却分文不取。而马新华忙得脚后跟直踢脊梁骨,花销的1万多元,搁了年把才报销。
       2000年秋,记者也跟随吴孝雨、马新华来到北京,在一招待所刚住下,老马就从哪得到条消息:旧城改造,开渠老人的故居要扒,程丽娜和女儿、外甥都已搬走。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忙赶去。开渠先生故居紧挨中南海,秦砖汉瓦小四合院,典型的晚清建筑。房子是50年代刘开渠辞去杭州市副市长,来京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组组长后,周恩来总理特批给他一家居住的。进了院,我们使出浑身的解数,在垃圾中翻找有纪念意义,而又能带走的东西。马新华脸像下了层霜,他在为刘老的故居被拆难过。老马拍着院里往少说也有30载的老榆树说,要能把砖瓦材料都拉走就好了,在刘开渠纪念馆旁原封原样再建起来,供人参观。几个人一听,认为比诸葛亮的主意还高三分。但当时却难以办到,千里迢迢运输就是大难题。还牵涉到规划、钱谁出,再说时间也来不及。现在看来,马馆长的设想没实现,的确是件千古憾事。
       3天后我们带着从刘老故居寻到的“宝贝”踏上归途。老马却留了下来。他从程老太太口中得知,北京的房价呼呼叫涨,俩外甥都成家,新买的三套房子还欠开发商好几十万元。马新华找到中央美术馆领导相商,美术馆拿出26万元,解了老人一家燃眉之急。
      猪年到来之际,记者与马馆长闲聊时,得知他又陷入两难境地。当初出任馆长就难为情,因忙于事务,荒疏了专业,一次次把携款购“虎”者拒之门外,老领导、老朋友想求幅真迹,也似乎比登天都难。常感有愧。最近他提出建雕塑学院的设想,巍巍大中华至今还没有一所雕塑学院。市委花书记称赞马新华有战略眼光,并建议他出任未来的雕塑学院院长。这样可能会更没时间画画了,南昌市愿出巨资请他画幅600米长的千虎图,还正急等着签协议呢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