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于平淡中见天真----杨明义绘画艺术浅谈

9 已有 2918 次阅读   2016-04-01 08:00
                 于平淡中见天真----杨明义绘画艺术浅谈
                                                                         作者:陈运权

  去年酷暑,我去山东一游,在烟台的海滨,不期而遇杨明义先生。他的画,我是读了不少的,但人却是第一次见到,看着他写满经历的脸,我不自觉地就联想到了他的艺术。
  说起杨明义,只要是从八十年代走过来的画家,很少会有不知晓他的。他的画,开创了一种明快爽丽而又富含传统审美意韵,笔墨清妙优雅而又婉转的格局,把传统平远的水墨山水画铺张得有声有色。
  当年,杨明义先生的画风一出,不仅在审美格局上如轻音乐般抒情雅致,而且在图式上自成一格,风格影响所及,从者众也,不少后学者及同乎性情者,时有风格图式上的模仿。毫不夸张地讲,杨明义先生若不是在海外云游了十年,国人欣赏他作品的机会可能还会更多些,其声名也将更显。
  这些年来,国内画家如雨后春笋般勃发而出,但就其艺术而言,无非有两种情况:一是坚守自己的艺术探索,不为社会变化和个人境遇的迁徙而随波逐流者,这种人成则有大气局,不成亦如石下潜泉,声名虽不显却流水有致。一是聪慧过人又急于求成者,这类人喜模仿他人;若单从技法上看,模仿与被模仿者似乎并无太大差别,但在气局格调上,模仿者却要逊色许多,这一类的画人大多心气不畅且缺乏自信,故图式跟风而无个性,而随波逐流者一多,世人就目前混乱,高低莫辩,面貌难分,毕竟,赏画更能赏情性者,寡矣!虽说此与画人中风格首创者并无大碍,但于艺术之精神和从艺者之德行,却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杨明义的作品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正于心气,观者从画面能体会到他的诗人情怀,同时,他又具有智者的矜持,因此,在图式的选择上,在线形墨趣的变化中,他都能做到放而有据,收而不僵,一如王维、陶潜的惬意平和,淡而弥永,托得起心志但却无半点世俗的张扬。此等画人心境,高而含章,非急功近利者可追寻之。二是作者善于在传统的平远山水的章法上进行截断和充盈,就像马远、夏圭的山水画,虽写一角但所涉及所孕含的意味极其广大,其图式可以破境而出,故画外有画,生动有加。三是他发现和创造了一套完全自己 ,自由的笔墨架构,尤其是对灰调子的利用,在传达和再现江南水乡的神采上,更是高妙天真,无半点斧凿痕迹,如《江南瑞雪》、《荷塘清趣》、《江南烟雨》、《周庄雨》是也。他所创造的的技巧难度,也不是学其皮毛者所能把握的。在《小桥流水人家》中,明快的线形里,石桥石岸的暖赭皴擦,水天一色的青灰色渍染,以及画眼人物,枯笔的棚架,无不体现出一个具有成熟风格面貌的探索者的自控意识和把握画面的能力。在《清秋》、《春讯》、《星夜》等不同题材,不同技法的塑造中,同样能看出画家独运的匠心。可见,风格即人的说法不虚。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刚刚研究和谈论形式美的年代,杨明义已经是一个自觉地把身心情感和艺术语言相融相合的实践者了。也许有人会说他的作品不重传统,在笔墨的厚重上,也与先贤们有差距。但我以为,传统本身就是流变的,追求艺术的境界,就如同一个人在大山中行进,在追寻那些高低错落,曲径万转的远方境界时,免不了会放弃些东西,同时又会补充些东西,因此,所谓的"传承",落实到每个个体画家的身上,这种流变就显得无法回避和难能可贵,所以,对一个艺术家而言,是没有绝对的传统的,但这并不是说,现代画家就没有了文化的"度",所谓的"度",我个人的理解,它与画家的心力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心力的高低直接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外在面貌,所以,解读一个画家的作品,首先应捕捉其神韵的源头----画面所承载的艺术家的身心气局及其审美高度,这种画格, 画品,实在是不可模仿和再造的,是用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克隆的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如果一个画家没有这些必备的修炼与积累,他的艺术也一定是单薄的,形式上再华丽,也无法掩饰内涵的苍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杨明义的画作是不单薄的,那是一种用抒情形态表现的,精神内质升华有度的作品,这作品在当前画坛所流行的形式绚烂而精神苍白的现状里,尤其值得我们回味。
  杨明义的作品在离开本土后,大多反映的是怀旧及思念故土,他在寻找传统文化中,仍在延续着自己艺术的梦,这个梦美得冷艳,不惊于世,虽然也不乏因与文化本土远距离而带来的艺术上的部分失衡,但其作品主流所显示出的对乡土,对婉约,对昔日苏杭、秦淮的慕念,仍不失为一个有品格的水墨画家的作为,是值得钦佩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回到故土的杨明义,一定会有更多精彩的作品问世。
  壬午岁末于悉尼机场
  ( 2004年岭南出版社《杨明义水乡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