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赵文元鞍马画新作展” 荡气回肠看“赵家马”

3 已有 5684 次阅读   2016-05-26 21:29
“赵文元鞍马画新作展” 荡气回肠看“赵家马”
             来源: 扬子晚报网 发布于:2014-05-07 04:38:01

赵文元简介

    194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64年入伍,1969年到1987年先后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院)国画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历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年、连、宣、漫艺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笔画理事,江苏炎黄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副主任,江苏文联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军区政治部专业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一级美术师。

    2014年4月8日-13日,“扬鞭·奋蹄——赵文元鞍马画新作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是赵文元2013年11月份第二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个展后的汇报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并由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美术家协会协办的一次大型个展。皆是2006年9月赴京举办的第一次晋京个展之后的新作,今年是马年,这次展览的作品,全部同马有关。工笔鞍马作品是这次画展的重点,其中有长达22米的巨幅工笔鞍马画《历代宝马图》,有十几米长的《烟花三月》,还有数十幅丈二以上的大作,如《丽人行》《木兰秋狝》《一路祝福一路歌》《王昭君出塞》《三英战吕布》等等作品,不乏一批大幅写意作品,如《茶马古道》《蕉林萧萧宝马归》《天路》《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

    这批作品工整、严谨,又颇具气势,把中国古代工笔画的用线与西方绘画造型的块面巧妙地结合,展现了赵文元高超的笔墨技巧,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赵文元表示,马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载体,画家通过这个载体表达作者的内在情感、历史知识和文化修养。

    在北京展览期间,正值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很多美代会代表专程来到中国美术馆观看赵文元鞍马画新作展。他们中间有的跟赵文元是老朋友,有的对赵文元鞍马画早有耳闻,但并不认识本人,在看完这次鞍马画新作展后新朋旧友纷纷跷起了大拇指。老朋友们纷纷说,赵文元的鞍马画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他从来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非常了不起。有的美代会代表则表示,赵文元凭借鞍马画在中国画坛上久负盛名,在展览现场看到原作,非常震撼。

    工笔鞍马画始创于唐,发展于宋,衰败于元。元之后基本上很难寻找到工笔鞍马画大家和他们的精品力作,留下了六七百年的广阔空间。这使赵文元产生了填补这一空间的冲动。选择了目标,看准了方向,赵文元开始在工笔鞍马画创作上进行艰难的跋涉。多年来他认真研究马文化的发展史,对岩画、泥陶、青铜、汉砖、三彩、绢画、纸本等一切与马有关的艺术品都认真琢磨和研究,从中追寻艺术的发展轨迹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并感悟到自己的艺术定位和发展方向。另外,赵文元还不断从西洋绘画、工艺美术、戏曲、歌舞中汲取一切有用之精华,从而创出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

    赵文元以画马闻名,“赵家马”得到了美术理论界的高度评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认为,赵文元精研传统,造型功底扎实,构思精巧,具有超出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注重写生,画面丰富、传神生动、严谨而不拘谨。邵大箴认为“赵家马”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在于赵文元注意深入研究历代中国画马的杰作,并从那里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创造。著名美术评论家王镛表示,赵文元画的马是立体的,让人联想到汉唐,联想到李白、杜甫的诗;作品个性鲜明、手法独特,独具一格,在工笔画马领域堪称全国一流。著名美术评论家陈醉认为,赵文元的作品总体构图非常好,而且形式感很强,线条非常美,体现了画家优秀的线条组织能力。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对赵文元的作品评价言简意赅:魏晋古气、盛唐风韵、武士气派、文人心思。作品既强调了魏晋的筋骨瘦又突出了盛唐的肥为美,同时加强了必要的装饰和细小情调的抒发,令人感佩。著名理论家夏硕琦对赵文元作品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他的作品内涵丰富,让人终身难忘。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