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散文·杂文] 窗外,那抹绿色

6 已有 1537 次阅读   2017-07-04 07:20
窗外,那抹绿色
 2017-06-30 禹艳芬 掌悦时光

作者/禹艳芬   编辑水墨丹青

 

        秋天的时候,我从乡下回到了城里。面对着喧嚣的闹市和熙熙攘攘的车流,总感觉无所适从。迷茫、无助像疯长的野草溢满我的心。

   

 


        在那个心情烦闷的午后,我推开窗,看到了那抹绿色。不大的地块上,长满了各种植物:茶树、红豆杉、玉米,还有不知道名姓的蔬菜。但见沉甸甸的果实挂满了枝头,几个身影在田亩间穿梭。这地块,从此与我结缘,我把它叫做希望的田野。 

   


        看,那一把把锄头从春天走来,身后是一个个箩筐,我想,那筐里应该是希望的种子吧!春雷过后,这边,人们开始翻土,整地:捞沟、散粪、点种、盖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边,传来了嘹亮的乐曲,一看,是一位采茶的孃孃在播放着小喇叭。只见她的双手在茶树间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采了满满的箩筐茶叶。几个孩童在茶树间藏猫猫,他们应是那位孃孃的小孙孙吧。   

 

      当夏天的烈日挂在天空时,玉米开始授粉了。这家的玉米地里今天来了俩小年轻,正在用手里的盆子接着从玉米树的枝头摇落的花粉,临近的地块上,一位伯伯正把玉米花粉小心翼翼地洒到玉米雄植株的柱头,心里正在祈祷秋天能有个好收成呢!玉米地里还间杂着白色的萝卜花,那是农家用来做辣腌菜必备品。把土里的萝卜拔出来,洗净,切片或条,晾至半干,拌上佐料,放入土罐里腌制一段时间,就成了他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了。 

  


        秋天,玉米成熟了,大框小框里装满了金黄的玉米,剩下的玉米杆则是做垫圈和肥料的好原料。有牲畜的人家会把玉米杆拿回家扎了做垫圈。没有牲畜的人家则待玉米杆晒干后,用火烧了,把烧后的灰散在地里做肥料,真是“草灰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养人”。作为农民的子女,我很爱恋烧草灰时的味道,因为它让我想起了,年少时那些纯美的时光。那时的我,会陪着母亲一起烧草灰,因为烧草灰时很危险,一不留神火苗就会窜到近旁的干草上,所以人要在旁边看着,防止火势蔓延。家里有很多地块,有的离家很远,我也因此得以与母亲一起去那些地方玩耍。

 

  

        冬天,大地一片苍茫。本以为看不到绿色了。谁曾想,地块四周的树木仍然一片绿意黯然。地块周围栽种的都是一年四季常青的沙松树,在雾气笼罩下,越发的生机勃勃。傍晚,偶见爷爷带着小孙子来田块间散步,爷俩有说有笑,只见小孙子不时弯下腰捡拾地上的小石块,带着自己小小的心愿抛向远方。

 

   

        又是一个秋天,置身喧嚣闹市,我已不再彷徨。在窗前,我收获着成熟。


 

作者简介

 

作者:禹艳芬,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执教于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第五季微刊”签约作者,自媒体“茶乡漫话”创办人及总编。曾在《语文周报》《髙黎贡》《保山日报》和《千年茶乡》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在多家网媒发表作品200余篇,其中散文《刺竹山情缘》被选编进《放歌昌宁》一书,《火塘烟锅小罐茶》和《行走在茶叶的馨香里》被选编进《五彩昌宁》丛书,多次参加征文比赛并获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图片另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