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个太原作家眼里的文学世界 笔述优秀诗人田培杰

2 已有 1660 次阅读   2018-05-02 07:29
个太原作家眼里的文学世界 笔述优秀诗人田培杰

文/家奴

田培杰老师的诗词,产量不算高,我搜了一下,与井人老师相比,起码是没有井人老师创作的作品在网上发的多。我一直在想,一首优秀的诗,如何在新时代中,很快地传播开来,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以前的古人写诗,到了一风景名胜之地,随手写在某处题诗墙上,这首诗,若好,很快就能传播开来。

有次我和张兴顺老师说,咱们现在写诗往网上发,也如以前往题诗墙上贴一样,张老师说,是这样。但问题随之而来,以前一首优美的诗,怎么就能快速地传播开来,目前的情况是,我把诗发到很多平台上,好点的,阅读量在几千人,不好点的,干脆无人点击。一时,心里还是有些郁闷,老师们优秀的作品,我很想让它们快速地传播开来,让更多人喜欢。

另外一位山西优秀的诗人,创作了一首歌词,让著名的演唱家唱了,往出推,推了小一年,而且是天天往群里扩散,好在,他的运作是成功了,最终走上山西的卫视,那么,是不是,许多的诗人如果这样运作,最终将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呢。这位诗人,在山西诗歌届,也算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但他的作品,同样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阻滞。这种现象,颇令人感到纳闷和不解,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是现在的诗人太多吗,我就几个平台跟踪了几天,感觉诗歌并不是很多,倒是新闻的量太多,我在文章中写过,现在的新闻,要比小说更精彩,一个同样内容的新闻,不同媒体重复的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文学界有个规则,就是一稿不许二投,新闻可以重复的发,文学作品怎么就不能重复投,这也是制约文学发展和传播的一个霸王条款,应该取消,只要不是抄袭的,原创作品,可以往各处投,这样,反而可以刺激媒体,往好里办,因为,你不抢好的作品,别人就抢上走了。

新闻反而现在有些泛滥成灾,我认为,除了一些国家层面上的,重大决策性的新闻,没必要所有各级媒体争相报道,现在的信息传播相当快,没必要,一个消息,这个媒体发了,那个媒体再一直发,随手打开几个网,大多,都是相同内容的新闻。而且,有些新闻,属于吸引眼球类的,标题很夸张,但并无实质性内容。看了只能是浪费读者的时间和精力,反而把优秀的文学作品淹没了。

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新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历史,是应该让人看,但事实上,很多的新闻,只是一些花边新闻,甚至是绯闻,再往难听里说,就是道听途说,不靠谱。有时,我为了篇文章,让更多的读者读到,也会在标题上下功夫,但往往难以抵挡新闻的军团化作战。他们是成群结队的,排山倒海的,抵都抵挡不住。刚把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发上去,推荐栏上显示一会儿,读者也许还未来得及看呢,瞬间,后面的新闻就会以汹涌澎湃之势掩杀过来,一时间,心里只能有无力和无奈之感。

田老师作品就这样,我煞费苦心地一直为他的作品起个吸引眼球的标题,但往往总是很快地淹没在新闻的标题之中,无奈,很无奈,在推荐栏上,呆不了几分钟,瞬间就被新闻所淹没。文学汇,一开始,只是选发一些太原作家诗人老师们的作品,所以,他们已经能够在平台上,被编辑老师所关注,但山西范围内,更大范围内的老师们的作品,也许,还需坚持一段时间,才会被编辑老师所关注,我想,这个应该不成问题,有编辑老师也私下和我做一些交流,这使我对文学一时更加充满了信心。

田老师的作品,题材选材很好,总是能选择山西一些有优秀历史,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内容去写,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显得大气。一首好的诗歌,是被人歌唱和吟诵的,现在,诗歌的风头被歌词所抢占,好的古体诗词,并不被入曲,但我想,用不了多久,古体诗词,很快再次被作曲家们重新配曲,二次加工创作,由歌唱家们唱了出来。古体诗词是很美的,对于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能起到非常强大的作用。

一旦一首诗词与很多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那种力量,简直是力挽狂澜,我始终相信这一点,当年领袖的诗歌,它所迸发出的力量,所起到的鼓舞力量,我们现在难以估测,只能用一个巨大来说明。他的诗词里,那种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自强自力,自力更生,勇于前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等等,总之,是非常之大的。

进入新时代以来,诗歌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诗人们又迸发出了井喷似的创作激情和热情,他们歌颂着这个伟大而美好的时代,也歌颂着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在诗中传递着奋斗进取的精神,为了达到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勇敢于去追求,努力去追求,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了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努力向前冲。我想,这些都是正能量,都是主旋律,诗歌理应受到主流媒体的重视和关注,而非淡然处之,漠然视之,一味的重复发着已经发过的新闻。并一二再再二三的发,这就有些不正常了,甚至是病态,这是媒体的不作为,和不进取。

每个媒体都应该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内容要与别人相区别,不要重复,不要同质化,这样的媒体,才不会是浪费国家资源的媒体,否则,那就是一种敷衍态度。呵呵,为了突出文学,有些夸大其辞了,不过就是一个表达,那就是,亲爱的媒体,把你们宝贵的地盘腾出一块来,让位于文学,而那些主流媒体,也不要搞垄断,搞霸王条款,什么不允许一稿多投,天,你只要出一期报纸,就可无限制的复制发行,作者一天,有时,只能创作一篇作品,他也得收入,若放到你那里,你不发,误了时效性,这个损失,谁又来替作者考虑。

放开来,让作者大量的一稿多投,并且媒体之间,可以合并的就合并,象人民文学,干吗一个月出一本,我认为,一天可以出几百本,出几千本,国家拨款,一天印刷几百万,几千万,免费发放,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前提是,你必须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主编也由职业经理人来负责,把刊物的编印当成企业来做,效果一定会好。只要作者的作品好,就选,你选了,别人还可以选,只要他有发行量,当然,这些杂志,必须是私企才好,文学杂志就一本,就叫人民文学,国家来办,可以有成百成千的编辑。呵呵,是不是有些文学的乌托邦了。

作者简介:家奴,本名,刘利平。1972年生,创作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总约三百多万字。有部分作品发表于《黄河》、《都市》、《小品文选刊》、《山西晚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三晋都市报》、《发展导报》、《记者观察》、《民族日报》等媒体。红袖添香网连载《斗破苍穹续.纵横天下》起点中文《鬼吹灯之秦皇古墓》,网上有博客《家奴文学作品》.中篇《情殇》发表于《黄河》、《黄凯旋的幸福生活》、《古村纪事》、《幸福生活就要往高处走》发表于《都市》,现于太原某公司工作。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理事。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理事。2017年《都市》优秀作家,2016年山西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创作美丽乡村丛书《东高白,一个悠远而美丽的村庄》,部分作品入选一些选本,如《走进一条河流》、《渡人》、《文化工匠》等。主编自媒体《文学汇》系列号。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