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55岁农民作家为张家界九天玄女洞作赋

6 已有 1364 次阅读   2020-05-08 09:18
55岁农民作家为张家界九天玄女洞作赋 

九天玄女洞赋

作者:卓君务

张家界西,武陵山中;延绵千峰,伏藏一洞;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九天玄女,法术神通;恭行天律,气贯长虹;驱邪除恶,正义扬弘;佐助黄帝,立下奇功;功成身退,隐于此洞。

历三亿八千万载,造地下华宫;经九转八十一回,现人间丽容。奇景幻境,风韵绝世;瑞霭蒸腾,秀外慧中。笋柱列位,捭阖纵横:钟灵奇秀,气势恢宏。洞府一座,府第三重;四季轮转,终生韵同。深闺亿年藏,奇葩今时逢。人间仙境,接引苍穹。

顺阶直下,直达地宫。十八恒温,冬暖夏凉;三六支洞,左转右冲。九大天窗,与地相通。阴河三隐地,大厅六连空。三口龙井水甘饴,五座仙池汤碧溶。千丘田六处,自生桥五孔。十二瀑布隐灵蛇,十五深潭睡卧龙。湖三座,山万重。笋柱耸立,帘幔灵动;蛋花俊俏,林山奇雄。似人似兽,千姿百态;亦仙亦神,禅目佛瞳。音乐舞厅,敲打听圣语;擎天立柱,拥抱感神功。九天银河泻白银,大雄宝殿挂编钟。

溶岩博物馆,地下艺术宫。堆珍叠玉,剔透玲珑;泻珠溅银,巧琢精工。金盘玉箸,招叟迎童。亿年藏秀,水乳交融。深黢绝壁,忽西忽东。石橱石书,书生吟诵。仙人指路,指点迷踪。隐才子佳人,藏高士仙翁。仙府凡物俱佳,品貌气格雷同。嗟呼!精彩绝伦,美轮美奂,尽无平庸。婀娜多姿,诗情画意,可歌可咏。

东进西出,路不复重。长廊壁画,时光隧道朦胧;石墙浮雕,时空万象觅踪。玄鸟展翅,大道勿匆;纤夫拉船,黎民莫怂。迷恋桃林,桃花正红;光照九天,华光相拥。澧水环抱,青山相从。

天地转悠,阴阳互共,内外虽别,其质相同。赏自然之奇境,修人生之本性;享天地之造化,得生命之隽永。时维盛世,人和政通。游客熙熙,摩肩接踵。感慨良多,击节歌颂:

玉宇苍穹一洞天,千姿百态凡人赞。

可堪神殿亿年忘,遗落九州妆地幔。

附:

专访张家界55岁初中文化残疾农民作家卓君务

作者/周芦屾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茅岩河景区九天玄女洞检票入口的游客广场上,其显眼位置,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碑上镌刻着一篇《九天玄女洞赋》。这篇文章引经据典,纵横捭阖,活泼生动,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引人入胜。每天,都有无数的中外游人,伫立在碑刻之前,情趣盎然地诵读这篇《九天玄女洞赋》,并不时地点头称赞。

谁也不会想到,这篇脍炙人口的《九天玄女洞赋》,竟然出自于只有初中文化、眼睛高度残障的张家界市桑植县一位农民作家之手。

他的名字叫做卓君务。

卓君务,男,土家族,生于1965年,现年55岁,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人潮溪镇(原西莲乡)人。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张家界市作家协会会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为了深入了解卓君务文学创作的背后故事,二山乘坐乡下班车,行程100公里,耗费4个小时,从桑植县城抵达了原西莲乡政府所在地,对残疾农民作家卓君务进行了文学创作之路的人物专访。

一、苦难的童年

1965年,卓君务出生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的西莲乡金竹村。那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山村,距离桑植县城110公里,距离曾经的西莲乡政府也有20多公里。

卓君务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初中生,在当时,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18岁参加工作,20岁时调入湖北省鹤峰县工业局工作。卓君务的母亲是一位解放前乡绅的女儿,知书达礼,温柔贤惠。父母结婚后,先后育有五个子女。于是,卓君务就有了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卓君务本人排行老三。

金竹村是个小山村,当时住有百十来户,约三、四百口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这里兴办了一所小学。学校教室与大队部设在一栋八柱七棋的木楼里,一层是大队部,二层是学校的教室。学校成立后,西莲学校决定把在鹤峰工作的卓君务父亲卓仁锦,请回到金竹村小学教书。卓仁锦当时是个热血青年,为了家乡,为了教育,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金竹村小学执教,兢兢业业,勤勉工作。深得上级好评,村民到现在还对他有较高评价。

当卓君务的妹妹来到这个世界,包括爷爷奶奶一起,卓君务的家里就有了九口人。

妹妹出生的那一天,父亲卓仁锦在村小上完课,把所有的学生送回家,自己便赶回距离学校两公里外的家,照顾刚生产的妻子,看看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小女儿。忙完家中的一应事务,将近半夜,卓仁锦才上床休息。一躺上床,因为劳累,一下便睡着了。

然而,那天晚上,金竹村小学却莫名其妙地失火了。当他的父亲卓仁锦和村里的乡亲赶到学校时,整栋房子已全部着火,大火映红了半边天,火已封门,人已无法进去。焦急的卓仁锦想往火里面冲,想抢救一些教学物资出来,却被乡亲们拉住了。因为往火里冲,那是白白送死。金竹村小学离水源有三百多米远,真叫远水救不了近火。虽然提水救火的人多,可是,水泼向大火,犹如浇油一般,无济于事。当时,大山深处也没有灭火器这类消防器材。村里那么多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不断蔓延,逐渐将学校与大队部慢慢吞噬。就这样,学校与大队部就这样完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他的父亲卓仁锦跪在地上,号啕大哭,口里也就只有一句话:“真的拐达,真的拐达……”

后来,就是对他的父亲卓仁锦的追责、赔偿、揪斗,至于如何失火,没人去查,去追究,一切责任都在卓君务的父亲卓仁锦身上。曾经的住房、家具等所有财产全部赔了,赔不齐的,折成一千多元口粮款,记在生产队的帐上,今后再还。至于卓仁锦的那个教书的饭碗,自然被彻底打破。他的父亲卓仁锦,看着被拆走的房子与家什,欲哭无泪,只能与家人一起忍受家破的悲伤,带着一家九口搬离原址,在一个临近悬崖的山中,搭了一个茅草棚,避风遮雨,安置这落难的一大家人。

这个大山深处、悬崖边上的茅草棚,便是卓君务童年和少年时的家。

他的父亲卓仁锦开始在生产队出工,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是他这个农民,比其他农民更差,别的农民一天可以记十分工分,他只能一天得八分、九分,因为队长总觉得他是一个教书的人,手无缚鸡之力,没别的农民干农活干得快、干得好。

童年的卓君务常常梦想,若能在这个茅草棚的新家中过得安安生生,也算是不错的,一切或许会变得好起来一些。

可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在这个茅草棚的新家里,卓君务的爷爷奶奶,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在晚年受不了如此的劫难,住进来没多久,便相继生病了。病得很重。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病重的爷爷奶奶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不到两年,卓君务的奶奶和爷爷便先后离世。爷爷去世的时候,卓君务的父亲卓仁锦,无论怎么努力,居然都无法给其弄到一副乡下人正式的棺木入土为安,只能向村民们讨要几块木板,订了一个匣子,把爷爷送到了另一个世界。

然而,更坏的是卓君务本人,他因病致残,导致视力残障,成了半个瞎子,对他一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造成了极大的苦难与折磨。

卓君务小时候身体孱弱,经常生病。生病时,也只能找到村里的赤脚医生治疗。大约是在卓君务四岁时,刚搬到茅草棚的新家没多久,卓君务不明不白地生了一场大病,病情来得很猛烈。当时找来的赤脚医生也没诊断出是什么病,更谈不到有效诊疗。只是这次大病,差不多把卓君务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当他好不容易从死神手中挣脱回来,捡回来一条命的时候,他的两只眼睛已看不到远处的东西了。

年仅四岁的卓君务,成了半个瞎子,成了视力障碍残疾人。如今,已有50年了。

在卓君务六岁上小学时,坐在教室里,看不清黑板上老师写的粉笔字板书。老师把他调到最前面的座位,看黑板上老师写的粉笔字还是模模糊糊。

好在他对着书本近距离阅读,认真学习,认真听讲,居然成绩比其他孩子都好。

卓君务的爷爷奶奶相继离世以后,家中的劳动力就只有他父亲卓仁锦一个人了。因为卓君务的母亲在还没有来到这个茅草棚家中、生下妹妹的时候,就已生病了。拖到卓君务的爷爷奶奶离世时,他的母亲差不多已经不能正常起床了。

卓君务的父亲卓仁锦,为了挣工分,起早贪黑地到生产队干活,家中的境况没一丝好转。

卓君务的母亲,在赤脚医生的草药治疗下,病情没有一点好转,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严重时,她已茶水不进。或许是对儿女无尽的牵挂,死神几次接她走,她都从死神手中逃了回来。

卓君务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妻子病情如此严重,也是心疼如绞,开口向村里的乡亲们千借万求,终于弄到了一些钱,把她送到西莲公社卫生院治疗,满怀希望她能够彻底好起来。

或许是病得太久,或许是当时乡村医疗水平较差,最后,卓君务的母亲还是没能挣脱死神之手,在住院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在西莲公社卫生院那简陋的病房里,走了!永远地走了!

弥留之际,卓君务的母亲躺在大女儿怀里,时断时续地说:“我放心不下你们五姊妹(批注:湘西地方语言,“姊妹”泛指“兄弟姐妹”,是“兄弟姐妹”的简称),尤其是君务,眼睛残疾,我更放……放……心……不……下……”话都没交待完,卓君务的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永远地离开了年仅8岁的卓君务。

卓君务的母亲离开之际,病房外面雷鸣电闪,倾盆大雨往地上浇灌,无休无止。大雨一直连下三天不停。第二天,父亲安排人从西莲公社卫生院把病逝的母亲抬回家,抬回金竹村的茅草棚。抬她的村里人,虽然用塑料薄膜遮挡大雨,却被大雨浑身浇透,没有一个人的身上有一处是干的。只到第三天,把卓君务的母亲送上山,送到那一个极乐世界,入土为安,大雨才停下来。

从此,卓君务的生命中,再也没有了母亲,贤惠善良的母亲。

母亲去世时的那一场大雨,在8岁的卓君务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刻骨铭心,永恒难忘。

45年后,卓君务拿起手中的笔,为早逝的母亲写下了充满深情的回忆诗作。诗作字字含情,浸透思念,读来,让人泪湿满襟:

那一年,您三十六/去天堂的路,阴阳把我与您隔断/那天,雨很大/似乎要把这个世界掀翻/人们都说,您走得十分悲惨

那一年,我八岁/您忘记了再看我一眼/瓢泼大雨,大人不准我送您上山/从此,某些梦中,我才能与您会面/人们都知道,我们五姊妹,很是可怜

我会常对着睡在黄土底下的您/轻声念叨,大声呼唤/但声音从未穿透过大地/让您也对我说上一句半言/是不是那个上帝不敢惊动您安静的睡眠

您的离去/让我们姊妹历经了万般劫难/好在,我们还是长大了/尽管只是面糊一餐粥一餐/妈妈!您放心/儿女虽未出息/但都个个平安/妈妈!您放心/儿女们通过了风雨的考验/再没有什么可以把我们压弯

只是我们越大/却越来越会对您怀念/在每一个节日/我都会为您备一双筷一个碗/深信您就坐在我们身边/与儿孙们一起吃饭/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到您的坟上/给您拜年/每年清明/我们也都会到您的坟上/为您祭奠/焚香烧纸的那一缕轻烟/我们看见您已成佛/轻松、泰然

一晃,四十五年/儿子如今五十有三/而您三十六的年龄/定格成了永远/您已比儿子年轻/因为时光对您已不再轮转/再过一些年/您将还会比您的孙子年轻/天堂的您/留下的只有幸福与美满

二、成绩优秀的他,读了三次初中

卓君务失去母亲以后,十四岁的大姐便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十岁的二姐与八岁的卓君务,在上学前、放学后,肩负着全家的大部分家务。

失去一大半的正常视力的卓君务,对学习特别挚爱,在学习上特别努力。一次去外婆的路上,看到一张被废弃的包面条的报纸,他捡起来,都一字不落地认真看完,生怕漏掉每一点有用的知识。他喜欢书,自小便达到痴迷的程度。在恢复建设的金竹村小学念书,卓君务科科优异,考试成绩次次百分,在班上自然名列第一。

那时,西莲公社教育战线,有一个领导,就是西莲学校的校长,叫黎盛宽。黎校长在办学上面建树颇多,教学工作风生水起,全国领先。那时候有句口号是:“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教育学西莲。”当时,黎校长在西莲公社办了一个“五七大学”,设有畜牧科、机械科、茶叶科。除了这一所“大学”,在全公社还设立了五个高中部。另外,全公社每一个大队都设有初中部。

卓君务所在的金竹大队有三所小学,他就读的金竹小学,也成立了初中部。那时小学五年制,在办初中班时,卓君务才刚上完三年级,因成绩优异,开初中部时,被直接破格升入初中班。

这是卓君务第一次读初中。

那时念书,都实行半工半读。升入初中班后,因为卓君务小学只读了三年,连分数、百分数、比例等一点也没学过,且教师也是聘请的民办老师,教学水平有限。卓君务自认为上的那个初中班,学得非常吃力,对所学的课程可谓全是一知半解。尽管如此,在这个初中班上的成绩,对比其他同学,他依然还是成绩优良的学生类型。那时候,初中部是两年学制,在这个初中班毕业时,卓君务才十岁。

从金竹大队初中班毕业后,卓君务就去了柳树高中部(西莲当时的高中部之一)读高中。在这个高中部还没念完半期,西莲学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要求,撤销设在大队的高中部(后来没多久亦撤了西莲学校的高中部和那一所“五七大学”)。于是,原来所有在读的高中学生或各大队的初中学生,要么合并到西莲学校初中部读初中,要么回家务农或找其他学校读书。像卓君务就读的这类初、高中班学生,到西莲学校初中部读初二,还需要生产大队推荐并开具证明。

每个大队自然选成绩好的到西莲学校。卓君务当时听别人说,他没选上,说是因为他视力太差,不能升入西莲学校初中部。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瞬间就炸了,“我要读书,我要读书!”迈开小腿,就飞快地跑去找了大队书记。书记跟他说:“已经给你开了介绍信,你只要去读书就行了。”原来大队部开会,有二十多个孩子可以去,但西莲学校说只要金竹大队的八个学生,于是大队按成绩好的选八个,有成绩差的大人想要自己孩子去,就想把卓君务挤掉,理由就是视力差。最后,大队书记力排众议,保荐了卓君务。

于是,他获得了第二次读初中的机会。

卓君务离开了金竹大队,去了西莲学校初中部读初二,分到当时西莲中学中八班。读完这个初二,到了一九七八年教育大改革,小学学制改为六年,初中学制改为三年。西莲学校全部改组,所有初二学生全部统考,以成绩排名选班,重新从初一开始系统学习。通过考试,卓君务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西莲学校初中部的尖子班——中三班。

卓君务得到了第三次读初中的学习机会。

这次上初中,让他扎扎实实地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改组优选的这个中三班,的确也未辜负西莲学校的厚望。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后来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有用人才。这个班也成了西莲学校一直以来的骄傲。

那时,西莲学校一个星期上五天半课。学生星期六中午放假后回家取米取菜,星期天下午赶到学校上晚自习。学校食堂多是由学生统一交菜交柴,学生饭是自己带米蒸饭,把自己带的米装进自己带的钵、盆或碗里加水后放入蒸笼。开饭时,学生自己找自己的饭,再统一打菜,或者带有私菜的可以自己吃。

卓君务的家位于金竹村,距离学校有二十七、八里山路。当时西莲只有一条通往石门方向的毛路,往桑植方向还没有公路,更没有西莲到金竹村的公路。平常放学后,卓君务和金竹的几个孩子,都需要徒步走三到四个多小时路才能回到家。不管刮风下雨,亦或酷暑寒冬。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下午回校,他从未缺席一次。

记得有一次星期六放学后,教室外面已是冰天雪地,大雪还在不停地下,风在不停地吹,整个天笼罩在灰蒙蒙的一个壳子里。他背着一个小背篓,往家的方向不停地走。因视力问题,高一脚,低一脚,摔倒了爬起来又走,手冻僵了,蹲下来把手放膝弯下使劲压。回家的路上,卓君务不知跌了多少跤,一双破烂的解放鞋在路上撕裂得不能穿了,卓君务在雪地上找到一段葛藤绑着继续走,在天黑一会儿后才走到家。到家时,卓君务的全身已基本冻僵,一进门,人就直接倒在了地上。两个姐姐看到卓君务的脚上流着血,流到外面的血已和雪一起变成了冰渣子,原来是他的脚趾踢破了。两个姐姐禁不住抱起倒在地上的这个弟弟,号啕大哭。苏醒过来的卓君务,反过来安慰两个姐姐,说这点小事不要紧、没问题。姐姐要他到家里休息一天再到学校去,卓君务坚决不同意。第二天,卓君务穿着姐姐帮着缝好的解放鞋,背着几斤包谷米,继续冒着风雪,在大山深处的冰天雪地之中,徒步行走,毅然回到了西莲学校。

在中三班学习,卓君务说他收获了很多,许多同学成了好朋友,几十年过去,至今仍跟兄弟姐妹一样。他班上有一位同学,叫唐银忠,后来上大学时改为唐赢中。卓君务和唐赢中因相同的家庭背景(唐赢中八岁失去父亲,家庭也是特别困难),共同的爱好(都热爱文学,特别是唐宋古诗词),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讨论文学,写诗唱和。唐赢中现在中国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学科的研究,成了一名前沿领域的科学家。

卓君务告诉二山,西连学校中三班的班主任——王维春老师对学生特别用心,有许多教学方法,至今让他记忆犹新。比如说做好人好事,王老师在黑板旁边设立一个好人好事记录专栏,栏目分三个组,每组到人,有红、绿、白三旗。每星期做七件好事以上为红旗,一件至七件为绿旗,一件未做为白旗。为争做好事,学校教室旁边的小山包,三年时间,一个班的学生在放学之余用愚公精神,真的把其夷为了平地,而今已经成了西莲学校操场的一部分。每个学生争做好事,每一个组争做好事,这三个组大多时间都是红旗。这种教育,培养了班上每个学生的优秀品德,从而对许多同学起了一生的促进作用。

在这三年的学习中,卓君务阅读了许多文学作品,开始与文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学校那时没有图书馆,不过西莲供销社有一个爱看书的人,自己买了一些图书,看过后,放到柜台上出租,利用租金又买新书。卓君务若弄到分分钱,角角钱,从不买零食,都租书看。那时除看些杂志外,还涉猎了许多大部头长篇,像《红岩》《暴风骤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阳照在桑干河上》《骆驼祥子》等这些作品,都是在那三年初中学生时代看完的。同学之间若谁有书,卓君务也总是想着借过来读。不过,那时大部分同学都很难买得起书,自然,借同学书的机会也不多。有一次,借了同学的一本书看,归还时,那同学说弄卷了他的书,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一直都在给同学赔不是。在那三年,他除了写作文,也写日记。西莲学校,是他文学梦的摇篮,成了他文学路上的起点。

三、坎坷人生路

三年初中毕业,因为眼睛残疾、视力太差,体检自然不过关,卓君务未能升入高中。不得已,卓君务告别学校,回到金竹,在农村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民。虽未能走出农村,卓君务的内心里依然还有那么一点信念,一直在做着文学写作梦,并悄悄地坚持着。买书成了他用钱的最多开支,为这事,家人都反对他。他宁愿少买一件衣,少买一双鞋,还是要买书。刚回到家的那段时间,尽管白天累得不行,晚上在油灯下,依然要捧着一本书读。但是,毕竟精力有限,常常看着看着,卓君务就睡着了。有一次睡着了,煤油灯把书点着了,烧到了他的手,卓君务才开始改变晚上强行看书的习惯。因为父亲生命中的那场重大火灾,在卓君务的心里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卓君务常常想,我做农民,一定做个新时代的农民,相信自己一定能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在这样一个偏僻而贫穷的地方,要改变命运,的确很难。在这个地方,这样贫穷的家中,做文学梦,不仅不切实际,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卓君务明白,要做梦,要实现自我价值,首先就得改变现实。为了改变困境,一到农闲,卓君务便开始尝试做生意。

在十七岁时,卓君务开始第一次做生意——贩运木炭。那时,租在一个煤矿的场地,没有仓库,收购的木炭就放在露天地里,用塑料薄膜盖着。待一季木炭收下来,收发帐一对,总共收了三万多斤木炭,居然少了八千多斤。原来是卓君务在租住的房里晚上看书,煤矿里的一些工人悄悄把木炭偷走,卖到别的收购点去了。做了一冬的生意,一分钱没赚到,还欠了供销社所开的三百元的调拨单费用(当时木炭调运归供销社管)。第一次做生意就失败了,卓君务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了继续。他相信,经验是可以积累起来的。

接下来,卓君务包了一些小工程,虽然每天挣不了多少钱,但总比在地里刨食强,总比种粮食挣得多。跟着,他又邮购学习资料,学习食用菌菌种制作与种植。学习之后,紧接着就进行实践,并带动周边许多农户一起种植香菇、木耳,不仅自己有了不菲的收益,周边农户也受益匪浅。本地销路不畅的时候,他把自己与农户的香菇木耳贩运到武汉、广州去卖。最后,终因交通不便、成本过高,卓君务未能实现大规模生产食用菌的梦想。

只是经过几年的打拼,卓君务还清了家中几十年累积的欠款,并修建了四柱六棋八大间木房,把电从几公里外的村部拉进了家中。卓君务的家庭,从一穷二白,已经逐步变得像个家庭了。

当家庭稍有了一点起色,卓君务又着手开办石灰厂。建窑的窑顶挽拱时,一位木工工序做得粗糙,窑顶封砖塌了一角,卓君务当时正在架子上做事,塌下的砖土砸向他,差点要了他的命。为此,卓君务欠了一笔债,只得把石灰厂转手给了别人。后来跟着小煤窑,卓君务又折腾了几年。后来,因为投入过大,资金无以为继,不得已,卓君务只好从里面抽身而退。

后来,经人介绍,卓君务认识了他的妻子。谈婚论嫁时,女方认为他居住的金竹村太偏僻,又交通不便,商议到女方居住地三鹤园村落户。于是卓君务把户口转到了三鹤园,在那里修了两间房,把妻子娶回了这个新家。从此,卓君务远离了生养他的金竹村。

结婚有了小孩后,卓君务与妻子也加入了南下打工的行业。

南下温州后,由于卓君务视力太差,进了几个工厂,都无法完成工厂精细的工艺。卓君务只有到建筑工地干重体力活,干了近一年。有一次连续加班,晚上干活,卓君务差点从五楼摔下来。好在摔倒的同时,因反应灵敏,一下抓住了楼层边上的模板,才幸免于难。这次事故,对卓君务惊吓很大,请假休息了好些天,还是心有余悸,卓君务只好向老板辞了工。退出工地,卓君务找老板结算工资时,老板还是扣了他的许多工钱。

没在工地上干活,又进不了工厂,卓君务在温州的街上寻找生存之道,开始学着摆地滩。从贩卖蔬菜、水果,再到卖书、日用小百货,卓君务在温州摆了三年地摊。生意有了很大起色后,卓君务准备到温州租间门面扩大经营规模。

此时,卓君务的儿子在桑植西莲老家由他的父亲卓仁锦帮着照看,已到了要上小学的年龄。到底是由父亲带,还是自己回老家带。卓君务思虑良久,在儿子上学与在外面赚钱的选择上,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家。因为自己没能念好书,只希望儿子能有出息。留守儿童毕竟存在许多问题,由父辈带和祖辈带,对孩子的成长、成人、成才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一经决定,卓君务夫妇很快便回到了家乡西莲。在西莲街上租了一个门面,一边经商,一边送孩子上学,一直到现在。

四、重拾文学梦

其实,文学才是卓君务要寻找的归宿,当一个作家才是卓君务的人生梦想。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在这二十多年里,卓君务利用空余时间,写了许多文字,但都是手稿,全部存放在西莲乡金竹村的老家。然而,在卓君务去外面打工时,卓君务的弟弟还是犯了他父亲同样的错误,卓君务在金竹村修建的八间木房失了火,所有的房子和那些手稿均被大火焚毁。卓君务对弟弟十分疼爱,从未对他说过重话,可是,面对自己所有的手写文稿被烧,他曾狠狠训了弟弟一顿。

自从在西莲乡街上开店之后,卓君务决定重拾文学之梦。他把店面一半打理成书店,一半是百货店。这个店也是桑植西莲这个小镇上历史以来的第一家书店。卖书的过程中,卓君务开始博览群书。在空隙时间,他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在书籍的引领下,结合他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他的作品逐渐趋向成熟。他从而摸索出了他独有的创作方法。随着经历与知识的不断累积,到50岁之后,卓君务进入了黄金创作阶段,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的丰收。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开始走向千家万户,卓君务也开始接触网络。于是,他的创作也从传统方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因为视力问题,电脑界面较大,卓君务用电脑上网,特别吃力。所以,卓君务上网只能用手机上网,眼睛距离手机的间距在3到5厘米之间。常常有人嘲笑卓君务不是在看手机,而是在“闻手机”。

上网初期,卓君务登录到了一个手机社交平台《天下网》。那时上网多用电脑,手机上网,许多电脑版网页打不开,而天下网容易进去。这个网站,除了游戏类界面,还有一个天下群组的界面。卓君务特别喜欢这个界面,经常在那里写文发帖聊天,在那里创立了自己的两个群组。卓君务对二山说:“那时候,在那里发帖,我那种健盘手机每次只能写200个字,每发个帖要续写好些回,网站要审核,思路又会断,一个帖子有时几天才能完成,真不方便。”

在这个平台写文发帖,卓君务坚持了十来年。网站群组分为高级群组与普通群组,卓君务建立的群组办得特别好,故升为了高级群组,拥有一万四千多人,一度在天下网首页推荐。

后来,卓君务写文发帖的阵地,转移到了红网。红网有一个最大的版块——时势广场,有人邀请他担任这个版块的版主,他只任了这个版块的特约评论员。他曾在这个版块,写了许多针砭时弊的评论文章,有许多遍被红网置顶宣传。在张家界,卓君务与王力黑是较有声望的两位民间时事评论者。

因为这种时评文章,终究不是纯文学作品,或许他更钟情文学,后来,卓君务很少写那些评论文章了。近几年,他写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已有了很深的生活功底,有了很高的专业造诣。

作为一个农民、一个残疾人,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卓君务写出来的作品,如此地有品位、有思想、有深度,让二山的内心感到深深地震撼。卓君务的许多作品,其艺术性可谓是相当之高,若干作品堪称精品,很可能成为传世之作。

当然,作为一个没有受过系统教育,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文学作者,卓君务的很多作品,或许还存在着很多的局限与不足。但是,这一切,都不会阻挡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民作家,一名出色的乡土诗人。

因为,他的文学作品,拥有大山深处的泥土气息,清新,自然,质朴,芳芬。

2020年5月4日记于张家界茅岩河九天洞风景区

【周芦屾,人称“二山”,原名周传友,张家界市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张家界市(国际)旅游营销智库专家成员,张家界二山营销策划服务机构创始人。】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