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拿来吧你!上半年最值得关注的博雅好书,全都在这里了

2 已有 351 次阅读   2021-07-19 12:44
拿来吧你!上半年最值得关注的博雅好书,全都在这里了 

最近,散落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大大小小的书店们都热闹了起来,据称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扩增15.7%,实体书店销售数量增长了70.7%,不得不说实在是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不知道在这些数字中间,爱书的你贡献了多少?不管怎么说,在小北看来,从前读诗最爱那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即使没有茶水为伴,在炎炎酷暑躲进一间书屋,在光影婆娑下随手翻看一本好书也实在是一件悠闲又幸福的乐事。

夏天已就位,想要觅得闲暇沉浸于书香的人亦准备就绪,现在差的,就是一本能够与这样的意境相配的好书了。

众所周知,小北的业务范围甚广,人文、法律、经管、理科无所不包,而要说到传统艺能那就不能不提响当当的博雅好书,丰富性与多元化并存的文史哲艺术精品,帮助你真正做到广博风雅。

这个系列的书有多有名呢,随便拿出来一本,都配得上你书架的C位,不仅是居家休闲装饰之良品,更是自我超越提升的不二选择。

其中如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唐宋词十七讲》等讲解中国古代诗词的著作均在其列,剖析抑郁现象的《丘吉尔的黑狗》这一经典好书也在其中,此外还有被认为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建筑学经典著作《建筑十书》,作为多国世界通史教科书的《新全球史》……

从心理学到建筑学,从哲学到文学,我们不遗余力地挖掘着世间好书,只为读者们能够在方寸之间有所收获。

这一次,也不例外。2021进度条已过半,小北已为大家总结好了那些最值得关注的博雅好书,它们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一定配得上大家的期望,也一定可以为大家的2021年度读书总结增光添彩,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

云影天光:潇湘山水之画意与诗情

衣若芬 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为的是阐明朱熹的哲思,而云影天光为的则是分享潇湘山水间的画意与诗情。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

陈葆真 著

乾隆皇帝是中国一位盛世之君。他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盛极一时。身为皇帝,乾隆如何平衡国事和家事?如何处理喜怒哀乐,如何与家庭成员互动,又是如何形塑自身的圣主明君形象的呢?

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便携版)

何晋 著

北大校园——燕园,不仅仅是一块圣地,这里的文物、古迹及相关历史,也常常让人震撼。本书搜录燕园内几乎所有地上文物,穿插与之相关的园林、古建和景观,钩沉典故、探究历史。

书体史话

吕少卿 著

中国书法大致经过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秦代的小篆、汉隶等等,直至汉唐发展成为整齐、规范的方块字。其间出现了诸多的书体,又涌现出了许多书法家。而本书则是从书体的角度,叙述了书法五体的演变过程及其代表书家和书迹等。

阿富汗访古行记

刘拓 著

阿富汗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汇聚之地,但阿富汗局势复杂,访古行旅充满冒险和艰辛,而普遍的贫穷和宗教的保守,也让这里有着独一无二的风土民情。此书记录了作者于2014年和2017年两次独自踏寻阿富汗诸多古代遗存的故事。

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

李军 著

本书是世界上一部以跨文化艺术史命名的专著,以丰富的案例和细腻的图像分析, 集中探讨欧亚大陆两端中国与波斯、意大利诸国之间的艺术与文化交流,以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媒介竞争和跨媒介生成现象,具体演示了跨文化艺术史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西方艺术史学史

陈平 著

我们学习与研究艺术史,需要了解以下问题:在西方,艺术史观念和写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史上出现了哪些伟大的艺术史家和里程碑式的作品?艺术史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美学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本书即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梵高身后事——一场艺术真伪的旷世之争

亨克·特伦普 著

本书描述了围绕梵高真品的各种斗争是如何进行的,有哪些物质和精神群体卷入其中,它又改变了哪些人的命运;尤其深入考察了那些给人们带来“不受欢迎的消息”的专家们堪称悬疑跌宕的命运。

欧洲文艺复兴美术

刘伟冬 著

本书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发展为线索,对雕塑、绘画、建筑和艺术理论等诸多美术领域进行了系统梳理。

艺术感知与视觉审美

顾平 著

本书主要讨论了艺术感知的重要性、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以及与审美相关的各种问题。

科恩兄弟

伊恩·内森 著

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是富有创造力的当代美国导演,其风格独一无二。本书全面展示了科恩兄弟不同寻常的电影成长之路,深入探析了在媒体面前惜字如金的兄弟俩丰富复杂的电影世界,以及“科恩兄弟式”标签的真正含义,揭示出媒体笔下“冷漠的后现代主义者”的真正面目。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史蒂芬·德洛姆 著

本书以创作折射人生,以人生透视创作,全面探讨了科波拉的电影成长之路,以线性叙述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导演宗师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那些经典之作背后发生的精彩故事。

电影南渡:“南下影人”与战后香港电影(1946—1966)

苏涛 著

本书试图重返“历史现场”,将“南下影人”的创作置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来沪港电影交流的文化脉络,以及中国电影传承与分流的历史框架中,借此深入讨论沪港电影的内在关联、“南下影人”共同的精神气质与创作母题、“南下影人”对战后香港电影的深远影响等。

建筑的想象:建筑环境的技术与诗意

迪恩·霍克斯 著

本书收录了作者重要的十篇阐释建筑环境的论文,旨在强调建筑设计的环境因素,并且高屋建瓴地将建筑环境因素的技术手段与艺术感染力结合在一起,揭示了20世纪卓越的现代建筑大师及其建筑作品是如何将环境的声、光、热控制与艺术性的表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音乐欣赏十五讲(第三版)

肖复兴 著

本书以音乐家串联起音乐史,从西方四五百年的古典音乐史长河中,选取30位代表性音乐家,讲述其生平故事,赏析其优秀作品,让人物在史的背景中有了立体感而显影凸立,让史在人物的衬托下有了生动的细节与血脉的流淌。

历史

“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

石川祯浩 著

本书从1937年日本政府公报登载的一幅错误的“”照片入手,追寻外界逐渐认识中国革命领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间所发生的误解、巧合与蓄意隐瞒。

论历史

费尔南·布罗代尔 著

布罗代尔提出,历史学家应该穿透政治事件的历史表层,揭示那些隐蔽在下面的、影响集体存在的力量。他把历史的时间区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进而表述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长时段思想深刻改变了历史学的面貌。

英雄、恶棍与普通人:英格兰历史的真实故事

罗伯特·莱西 著

本书并未试图面面俱到地叙述全部的英格兰历史,而是选取了一百五十余个能够代表时代风貌或历史转折的人物或事件,希望以点带面,使读者对于英格兰历史的发展趋势、面貌,产生直观、生动的认识。

东地中海世界的转变与拜占廷帝国的奠基时代(4—6世纪)

武鹏 著

不同于以往单纯的政治史角度的研究,本书力图突破这一传统解释框架,以多元文化互通交融的观念,重建该地区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模式。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

王笛 著

本书是作者以往个案研究在学理上的系统总结和提炼,利用微观史、大众文化理论,探索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方法,目的在于探明以往历史研究中被忽视的城市民众生活的微观世界。

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鲁西奇 著

本书兼顾国家制度与乡村实态两个层面,全面系统,纵贯数千年历史进程研究了中国古代乡里制度。

观书辨音: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

徐冲 著

3-5世纪的魏晋精英,以多样化的历史书写实践活动,构筑了独具特质的政治文化。本书自这一主体的登场、全盛与流亡阶段,择取“献帝三书”、《续汉书·百官志》和《劝伐河北书》三组关键文本,分别从时代之史、制度之史和异族之史的维度,对上述历史现象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考察。

明清社会史论集

徐泓 著

本书收录作者关于明清社会史的专题研究八篇,内容涉及江浙、北方五省及福建等地社会风气的变迁,明代的婚姻与家庭结构,明代盐业的发展等明清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论题。

古代中朝宗藩关系与中朝疆界历史研究

刁书仁、王崇时 著

本书主要关注历史时期中原和朝鲜政权之间的宗藩关系及历史疆界问题,全面梳理了秦汉至清代中朝关系及疆界的历史变迁。

历史学为什么重要

林·亨特 著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研究什么?历史和历史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历史学在当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的未来何在?

地理学为什么重要

亚历山大·B. 墨菲 著

今天,海平面上升、森林过度砍伐、物种灭绝、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等挑战日益严峻,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学科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什么是城市史

肖恩·埃文 著

城市史以一种回溯性和比较研究的视角,将城市的发展置于历史的维度以及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网络之中,为理解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供经验性的参考。

什么是文化史(第三版)

彼得·伯克 著

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英语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本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

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

彼得·伯克 著

本书将带领我们探索从印刷术发明到法国大革命之间欧洲语言的社会与文化的历史。

中国历史十五讲(典藏版)

张岂之 著

本书用平易的语言讲述了从盘古开天地至今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

唐研究(第二十六卷)

叶炜 著

中古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反映了隋唐史研究的前沿进展。

哲学

柏拉图主义的起源与主要特征

约翰·迪伦 著

柏拉图主义宣称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而世界中实在的现象却是不完美的和暂时的反映,这一主义是如何产生又有哪些特征?

亚里士多德:生平和学园

卡罗·纳塔利 著

本书对纷繁复杂、充满争议的亚里士多德生平资料做了全面、详尽、深入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亚里士多德传奇的一生,也展示了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学园的基本构成、教学活动与早年传承。

理解的欲求——亚里士多德哲学导论

乔纳森·李尔 著

本书再现了困扰亚里士多德的疑难问题,带领读者和亚里士多德一起思考,是一本真正带有哲学性的亚里士多德导论。

技艺与身体:斯多亚派修身哲学研究

于江霞 著

本书旨在以古希腊思想中的医哲互动以及现代哲学对于身体的关注为背景,以技艺(technē) 与身体(sōma)两个概念的演变、发展为主线,对斯多亚派的修身学说的哲学基础、基本方法以及思想遗产进行系统研究。

伊壁鸠鲁主义实践伦理学导论

迈克尔·埃勒 著

人们通常认为伊壁鸠鲁主义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哲学,并不关心共同生活。而在本书中,埃勒教授用新的材料和独到的研究,围绕伊壁鸠鲁的“生活技艺”和“哲学治疗”这两个核心理念,系统讨论了伊壁鸠鲁主义如何看待共同生活,消除了人们对这个学派的通常误解。

羞耻与必然性(第二版)

伯纳德·威廉斯 著

本书重点讨论了羞耻、必然性、责任、能动性等主题是如何在希腊文学与哲学中展开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偏僻入里,充满洞见。

竞技赛会庆胜赞歌集

品达 著

古希腊诗人品达素有西方抒情诗第一诗人之称。然而由于其生平年代久远,作品体例殊绝、风格独特、语言大胆,更因作品所涉神话与历史极其丰富复杂,故历来也有最艰难晦涩诗人之名。本书便是包含对诗人所有完整传世的竞技赛会庆胜赞歌的翻译,共45首。

艺术哲学

谢林 著

本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哲学”的概念,第一次对这个领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偏重于主观审美意识的“美学”,“艺术哲学”关注的是艺术的本质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哲学意义。

君子与顽童:大学教师的职业伦理

斯蒂文·M.卡恩 著

“君子”与“顽童”指的是大学教师当中存在着的两种情况:既有恪守职业及学术伦理的大学者和教育家,也有对学生、学术以及学术共同体不负责任的渎职者。

美,这奇特的理念

弗朗索瓦·朱利安 著

美是“理想形式”,还是“气韵生动”?本书选取了诸多能够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艺术元素,并将此与自柏拉图—柏罗丁直到黑格尔的西方美学观加以对照,以此揭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乃至最根本的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庄子哲学研究

杨立华 著

本书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基础,通过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层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抽丝剥茧般揭示出《庄子》内篇令人惊讶的整体性和完成度:思想与概念展开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无迹的结构安排,看似偶然实则必需的叙述方式。

生成主体性:梅洛-庞蒂与唯心论

刘哲 著

本书以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现象学家之一莫里斯·梅洛-庞蒂为主要对话者,澄清主体性所依赖的具身性构成条件及其非自足特征。

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

李麒麟 著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传统下知识归属语句的语境敏感性现象,集中考察了刻画知识归属语句语境敏感性现象的语言哲学模型,揭示出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相关现象的哲学层面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书圣之玄——王羲之玄学思想和背景

王云飞 著

“书圣”王羲之在东晋的出现,是玄学艺术化的体现,本书选取玄学代表人物郭象、嵇康为中心,研究王羲之的玄学思想和背景。

哲学门(总第四十辑)

仰海峰 著

为推进哲学学科的建设,促进海内外哲学界的学术交流,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办面向全国以及整个华语世界的哲学学术出版物《哲学门》。

瓦尔登湖的隐士:梭罗传

亨利·H.索尔特 著

相比于“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的大多数世人,梭罗四十五岁的人生以他自己的方式过完了极为充实的一生,他与爱默生、霍桑等多位名家的交往,也将读者带入19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化中心波士顿周边,更让人深深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

托马斯·库恩 著

本书脱胎于库恩在哈佛大学讲授的科学通识课,它不仅准确地详述了许多天文学概念和技术性细节,还以大量篇幅描述了哥白尼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将科学的内部史和外部史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哥白尼革命多元性的结构和意义。

文学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

温儒敏 著

本书为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温儒敏教授近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论说选集,其中多篇涉及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及统编教材的“热点”,曾引起关注和讨论。

北大文学课堂

温儒敏、姜涛 著

本书脱胎自北大中文系招牌课――“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的讲稿。在这门课的讲台上,既有教龄数十载、造诣深厚的名家,也有初出茅庐、思想新锐的年轻学人。学生们也可在一门课上大开眼界,领略不同的授课风格、治学理路,与中文系几代名家近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风采。

洪子诚学术作品精选

洪子诚 著

本书是从洪子诚先生的十余部学术著作及其他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出的27篇组成,力求以简约浓缩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呈现洪先生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精华部分。

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

陈平原(辑)

本书辑录早期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三种,即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及吴梅的《中国文学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初出现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史以及首开文学史教学的北京大学的风貌。

文学为什么重要

罗伯特·伊戈尔斯通 著

埃格尔斯通称文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 "活对话",不仅是与作者和我们自己的对话,也是与所有曾经和将要阅读、讨论这部作品的人的对话,而因为其他人不断加入对话,所以它永远无法得出结论,永远是开放式的。在这个时代,这种对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提供了一种无法被科技进步淘汰因而愈发显得宝贵的技能。

红楼十五钗

欧丽娟 著

本书品读“红楼梦中人”,还原曹雪芹笔下立体的、活生生的众金钗金钗穿梭于《红楼梦》世界中,引领我们一起欢笑、伤心、哀叹、悲绝,随着她们走过有情世界,体会、品味种种人生光影,回眸自身的悲欣交集。

唐诗选注

欧丽娟 著

本书参酌各家选本,兼采众美,选注了自初唐以迄唐末五代三百年间,共七十九家五百四十五首作品,以编年的方式观察其间时代兴衰及诗歌流变的情形。

李商隐诗歌

欧丽娟 著

李商隐的诗晦涩多典,在这本著作里,作者撷取三十余首李商隐诗详细解读,加以赏析,帮助唐诗爱好者进入李商隐的诗歌世界。

本草博物志

王家葵 著

本书在传统本草考证之外,还借助丰富的诗文、书法、碑刻、道教文献等古代文献资料,融会贯通,解答本草文化中的诸多“为什么”,生动有趣地展示本草研究的奇妙历程。

宋词之美

张仲谋 著

本书将审美阐发与名篇赏析结合起来,力求深入浅出,展现宋词独有的艺术魅力。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

徐贲 著

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是一种怀疑和论证、辨析和评估、探索和综合的能力,也是这一能力的实践行为。批判性思维的根本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能尽量辨别真相,然后做出对错、是非或正邪的判断,从而增强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理性参与力量。

否定主义文艺学

吴炫 著

本书意在突破中西方文论关于“文学性”的理论框架,通过学理厘定、文本分析,从五个方面追求“文学性”研究的新境。

艺术教育与文艺新说

王柯平 著

本书是一本关于艺术教育与文学理论的论著。

脸书故事

丹尼尔·米勒 著

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脸书如何改变了这里特定个体的生活,同时也在文化意义上提出了关于脸书的一般理论,并探讨了社交网络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

示儿手账

张静、陈晓耘 著

本书精选古代著名诗人文士写给孩子的书信、戒子书、示子诗90首,进行注释和赏析。

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

贺桂梅 著

如何评价1940—1970年代的当代中国文学,在当前仍是有时引起争议的问题。本书选取六个作家和文本个案,历史性地分析了1940—1970年代中国文学实践在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民族主体性建构等方面的不同面向,强调了当代中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态的独特性,以及文学实践的复杂层面。

打开中国视野——当代文学与思想论集

贺桂梅 著

本书以如何"叙述中国"作为基本问题意识,总体性地探讨当代文学与思想领域在建构中国主体性方面的书写路径和历史脉络。

文人群体与现代天津的文化空间

黄育聪 著

本书以活跃于天津的四个文人群体为主要对象,展现四个群体如何自我调适以面对城市化,并努力拓展出自己的文化空间。

处变观通——郭嵩焘与近代文明竞争思路的开端

李欣然 著

近代击败中国的西方,起初引起中国人的反思,是他们的器械精良、武力强大。而郭嵩焘的时代特殊性,则在于他指出了中西胜负不仅由于器的良窳,更由于道的得失;中西对抗不仅关乎力量的抗衡,更是文明的竞争。这可以说是中国人开始从文明层面认识西方的时代思潮的转捩点。

成都文学地图

井延凤 著

本书讲叙成都的历史沿革,描画了宽窄巷子、武侯祠、杜甫草堂、白夜酒吧等在文学作品中的各种样貌,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文学中成都的历史与现在。

晚唐齐梁诗风研究

张一南 著

本书以晚唐齐梁诗风为研究对象,从形式、内容、辞藻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与齐梁元素有关的晚唐诗学现象。

绝妙好文——文言名篇讲析

孙静 著

白话文兴起时,经典白话文名家,诸如胡适、朱光潜、朱自清等人,无不有深厚的古文基础,而这本小书就是想展示一下古文的魅力及其对提高写作水平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期待更多的读者认识、了解古文的价值。

文体·文事·文学史——中古文体学研究

胡大雷 著

本书讨论发生在“文体”与“文体”研究上的那些故事。

从长安到天山:丝绸之路访唐诗

薛天纬 著

本书探访了丝绸之路沿途的唐诗遗迹,考察了风土人情古今变迁,追寻着壮美河山间留存千年的诗意隽永。

现代诗学的建构与质疑

余蔷薇 著

作者通过对胡适编选《尝试集》和《尝试后集》的研究,认为胡适的《尝试集》刻意呈现了不断放脚,从旧向新蜕变,最终在西化中确立新诗的过程,是传统与现代、旧与新、中与西三位一体统一的过程;但胡适在1950年编选《尝试后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念的破裂状态,内容上从时代精神回归日常生活,形式上从西化的白话自由体新诗回归到建立在词曲小令化用基础上的断章。

今日活动

-End-

编辑:山鬼 黄泓

转载及合作请加微信:

BurningEmpty

大师身边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读书

收藏起来这个夏天不书荒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