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许广平:爱情,来源于偶像式的崇拜

1 已有 220 次阅读   2022-08-27 20:25
许广平:爱情,来源于偶像式的崇拜 

"从来如此,便对么?"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有那么几句感觉是在对灵魂的拷问。他的文笔就像柳叶刀一样锋利,鞭辟入里的剖析出人性的本质。

第一遍读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什么;但再次拜读,瞬间热泪盈眶。他表达的很多东西,一直到今天都没有过时。那么这样一位精神巨人,他有着怎样的感情经历?

(一)、爱情,来源于偶像式的崇拜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卓文君的这首《白头吟》,情真意切。爱恨情仇,情感纠葛这是每个凡夫俗子一生中都必然经历的。

鲁迅先生还算幸运,终归是找到了可以和他产生情感共鸣的伴侣。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能够有共同话题。而鲁迅和许广平,可以说是当时文艺界的模范夫妻。

1.书信结缘,浪漫的爱情故事

许广平的家世非常显赫,她的父亲曾在清朝担任过浙江巡抚。而母亲的家族,也是传统的商人家庭。她的气质和教养方面,自然是普通女孩所无法企及的。一九一七年,她进入天津女子师范学院读书。那时候,能够读书的女性可不一般。

那时候鲁迅在文坛上已经赫赫声名,许广平经常拜读鲁迅的作品。终于,还是鼓起勇气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信中写满了她的崇拜之情,以及对未来斗争的迷茫。

鲁迅先生很高兴的给她回了信。就在这一来二去之间,许广平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两个人也从冷冰冰的书信当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

"我寄给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油桶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鲁迅把内心中最柔情的部分,小心翼翼的放在了信件中。从那以后,许广平知道了鲁迅的笔中不仅藏着针砭时弊,还有万种柔情。

"放晴的时候,赶紧晒一晒罢,千切千切!"鲁迅知道,自己已经深切的爱上了这个小女子。可身为思想斗士,又怎能终日拘泥于儿女情长。所以,他时常想让自己跳脱出来,奈何爱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是藏不住的,最终还是陷入了温柔乡中。

2.不顾一切,只为追寻心中所爱

"书尽泛黄扉页是你,千山万水归处还是你。"鲁迅先生的情诗,真挚动人,如滔滔洪水般包绕着许广平。奈何,此时的鲁迅已是有家室之人。当年他赴日留学,身在家乡的母亲担心儿子一去不复返,便早早的为他物色好了妻子。

此人就是朱安,这是一个古代典型的传统女性。时刻遵循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优良传统"。她目不识丁,但却对自己这个只见过几次的夫君,满怀热情。但鲁迅是新青年,他对于包办婚姻之事,深恶痛绝。

但又难违母命,只得默认了朱安以自己妻子的身份存在。鲁迅本想就此度过余生,不成想能够找到真爱。

所以,两者之间,他肯定是选择所爱的许广平。他和朱安虽然有结婚仪式,但从未行夫妻之事。朱安也一直为他守身如玉,并且照顾鲁迅的母亲,过着守活寡般的生活。

有人就此抨击鲁迅,说他见异思迁,说他是渣男。其实不然,因为两人结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鲁迅本人是出于无奈才参加的仪式。而且,他对朱安并无好感,也多次劝说她改嫁。奈何朱安此人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一直为鲁迅守身如玉。

(二)、志同道合,美女配英雄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很多的大文豪,大才子感情生活都是十分丰富的。因为他们风流倜傥,凭借着才华能够获得不少女性的芳心。

显然,鲁迅并不是这类人物。他的心里,只装着许广平。因为二人不论在思想上还是精神上都十分契合,也一同经历过苦难。

1.共同患难的感情,尤为真挚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鲁迅先生对许广平如此专情,是因为两人是从一起奋斗的革命同志发展到恋人关系的。他们互相吸引,互为依靠,一起为中国的未来,奔走呼号。

当时的许广平在学校里也是激进青年,否则就不会对鲁迅的思想如此感兴趣。当时她参加了反对校长杨荫榆的一系列活动,她还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亲密挚友。当时她们反对北洋军阀,还被围追堵截。此时的许广平,就避难在鲁迅的家中。

后来二人一同前往广州,但那时的羊城也并不宁静。一系列的新思想运动接踵而至,换回来的却是统治者们的残忍绞杀。那种情况下,如果继续留在广州对于两人来说十分危险。所以他们去往了上海生活。

有了爱人的陪伴,鲁迅并未像自己预料的那样,会成为沦落之人。相反,在许广平的鼓励下,鲁迅的文章愈发鞭辟入里,而认可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后来鲁迅就参加了几个反对当局的会议和同盟,结果被人通缉。此时的许广平仍然不离不弃,陪在丈夫身边,陪着他外出避难。

2.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当头一同飞

"十年携手共危难,以沫相濡莫可哀。"这句话,是两人感情的真实写照。许广平的容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绝不是美人,但在鲁迅的心目中这是世间最美的女神。以鲁迅的才气和文笔还有收入,完全可以找个更好的,但适合他的才是最好的。

男人珍惜的女人,大都是一起经历过危难的。许广平,就是鲁迅珍惜之人。他们一起上街游行,一起为国家威望无惧生死,一起走南闯北,在战战兢兢中度日。

这样的女人,鲁迅怎么可能辜负人家?他并不是什么忘恩负义的渣男,只不过是选择了自己的心爱之人。

他在很多方面都与许广平有着深切的共鸣,反观朱安,她大字不识一个,又怎能入得了鲁迅的法眼。所以即使条件再艰苦,希望再渺茫,相爱之人陪在身边,什么难关都可以顺利的渡过。这便是爱情的真谛。

(三)、未竟之业,由妻子来做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的文章读来是如此的发人深省,如此的透彻心扉。他对于中国人琢磨的异常透彻,书中的很多意象,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存在。这么一个民族斗士,很幸运的选对了爱人。

1.满含热泪,对鲁迅爱的深沉

一九三六年,文学巨擘鲁迅先生与世长辞。只可惜,他还没有看到眼中的盛世,也没来得及完成民主大业。但是他丝毫不畏惧死亡,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遗孀,一定不会让自己失望。人与人的尊重是相互的,鲁迅对许广平的感情,换回来的是更加沉淀的爱。

鲁迅的光环实在是太过强烈,以至于许广平站在他的身边十分渺小。丈夫去世后,她以鲁迅爱人的身份,重新走上台前。许广平用自己的积蓄,出版了《鲁迅书简》和《且介亭杂文志编》,又与郑振铎等人成立了鲁迅委员会。

同时,还出版了《鲁迅全集》。可见,她对丈夫的爱,是有多么浓烈。这份爱情,要远远高于那些守身如玉的贞洁烈女。后来,日本侵华,许广平在寓所内遭到逮捕。在狱中,她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侵略者合作的要求,这一关就是七十六天,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2.纵使阴阳两隔,仍然矢志不渝的坚持

真心换真心,许广平为鲁迅做的这些事情,也正好印证了鲁迅在世时对她的好。鲁迅把平生所有的温柔都给了许广平,她也将自己的余生托付给了亡夫。正是因为鲁迅的千般柔情,她才会心甘情愿的为丈夫四处奔走。

没有什么,是比实现他的遗志,更能宽慰鲁迅之心的。都说选错了妻子,会耽误三代人。显然,鲁迅并没有选错。他能在种种诱惑之中,始终保持着对妻子的忠诚,对于那个层面的人而言十分难得。

鲁迅的《两地书》详尽的讲述了两人的情感经历,第一部分是女师大斗争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两人分居于厦门和广州;第三部分是分隔在上海和北京。这本书里没有太多的情啊爱啊,但整页都流露着满满的爱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鲁迅可以算是后者,即使他一无所有,也仍然有妻子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而且他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英雄人物,将儿女情长抛之脑后,或者干脆以各种大的主义来解释自己为何不照顾家庭。

显然,鲁迅是一个能顾得上大家,又顾得上小家之人。出了家门,他是思想家,是文学家,是满怀斗志的理想战士,进了家门,他就是许广平的好丈夫,是周海婴的好父亲。

结语:

两人虽然相差十七岁,但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所谓的老少恋。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还是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的志向才是最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白头吟》

《两地书》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