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去鲁迅化”已10年有余,到底是要去什么?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4 已有 162 次阅读   2023-02-16 10:22
 “去鲁迅化”已10年有余,到底是要去什么?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鲁迅先生在生前对于中国人的习性早就有过诸多评价,中国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想要打碎,对于自己难以掌握的的东西也要将其破坏掉。

“去鲁迅化”从被提出后就一直颇具争议,断断续续也持续了十年的时间,但究竟去的是什么?作家莫言和余华对于鲁迅先生的看法却是一致的。

我们认识鲁迅学生大概是从中学时期开始,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翻开课本,就能看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的乐趣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积累了一定关于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我们感受到了“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遗憾惋惜心情。

一直到初二,我们知道长妈妈对迅哥儿的慈爱,体会到藤野先生作为老师的认真负责,朴素简单,时间来到初三故乡的闰土让我们印象深刻,那句“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也常常被引用,读书人孔乙己的穷酸和遭遇也令我们有了更多不同的思考。

进入高中,我们的语文素养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这个时候入选高中课本的鲁迅的文章脱离了初中时期回忆童年的欢乐,《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阿Q正传》等文章无论是艺术特色还是思想主题上显然都更显严肃深刻。

回顾课本中收录的鲁迅的文章,是为了谈论接下来的问题,为什么要“去鲁迅化”,或者说我们应不应该“去鲁迅化”。

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应该将鲁迅的文章从中学课本中移除出去,或者在原基础上进行删改和调整,而这样建议的原因听起来有道理,细品之下完全是无稽之谈。

移除鲁迅的作品,首先是因为鲁迅先生作品中的表现手法过于复杂,学生常常不知道这位大作家想要表达的些什么,更无法体会其深意所在,这确实是事实,鲁迅先生的文章常见反语,讽刺的手法,大部分学生如果没有充分去了解故事的背景,基本上很难弄懂文章主旨。

但这不是“去鲁迅化”的借口,讲堂上有老师讲解,书中有一定的注释,甚至辅导书会将文章的大致社会背景,自然环境,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写作过程介绍给学生,学生在当下并没有完全把握鲁迅文章含义的情况下,也接触过了鲁迅的作品,潜移默化就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日后再次想起时,又是另一番光景。

其次,有人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太过于压抑,读来总觉得有一种苦涩的心情,淡淡地挥之不去,追溯历史,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鲁迅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横空出世,“吃人”的描写深刻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腐朽黑暗。

在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鲁迅先生的文章多与当时动荡的社会有着交织,或者说鲁迅的作品都是在批判中进行反思,反思中谋求一扇窗户。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尖锐深刻读来常常发人深省,但有人认为和平年代不应该再出现鲁迅这样的文章,这显然是无稽之谈,鲁迅先生的文章可能不够含蓄,但足够深刻,时常令中国青年不忘历史。

从他的作品中看到那段历史的混乱,也看到希望,简单地将鲁迅的文章判为尖锐是片面的,只有真正去读了,去了解了,才会知道鲁迅先生文章中暗含的对中国未来的期许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听着这些“去鲁迅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激烈的批判或许不行,但至少应该静静思考这样真的正确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不应该“去鲁迅化”,而是应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有自己的思考。

现代作家中,鲁迅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但鲁迅先生并非是神一样的存在,他只是站在时代潮流下以笔为武器的伟大作家。

其他作家对于鲁迅的评价也是极其高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愿意用自己的所有的作品换鲁迅先生的一步短片”。不难看出,莫言对鲁迅的尊敬和欣赏。

莫言也坦言在最开始创作时也或多或少有意模仿过鲁迅写作,但世上只有一个鲁迅。

《活着》的作者余华表示从小最讨厌鲁迅的文章,每次老师一点名抽背鲁迅的文章就头疼不已,随着年纪的增长,文学素养的提高,再次翻看鲁迅先生的作品,才发现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作家木心则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体家”,这是极高的评价。

除此之外,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觉得鲁迅是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的作家,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评价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

文学史上群星闪耀,璀璨夺目,各人有各人的钟情所在,但鲁迅一定是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伟大的作品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鲁迅先生的作品无论在历史的长河中洗涤,依旧具有可读性,作者在鲁迅先生创作的文本中看到世界的模样,进行自我思考,创造属于自己的理解,提升审美能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面对时代的更新,人类思想意识的不同转变,“去鲁迅化”或许早就沦为人云亦云的事情,但正如鲁迅先生给予我们的期望,中国青年应该明辨是非,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常常反思事情的本质,无论经历怎样的时代浪潮,在保持进步的同时有一份自己的思考。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