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新学期拓展阅读——“诗和远方”主题书单 | 知书No.254

2 已有 141 次阅读   2023-09-15 09:04
新学期拓展阅读——“诗和远方”主题书单 | 知书No.254 

新学期伊始,《中国研究生》特别策划推出研究生拓展阅读书单,从开阔思想见识,提升综合素养的角度,分两期向研究生朋友推荐多元主题的优秀图书,或可作为研究生朋友专业科研学习之外的备选读物。

继“见识与审美”主题书单,本期发布“诗和远方”主题书单,让我们从“致敬东坡”“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从文学看人生”“行走的魅力”“用心倾听”等五个主题共同感受中外文学艺术与行走世界的缤纷魅力。

致敬东坡

莫砺锋 著 《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 2023年6月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性的文人之一。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作为东坡五十年的“铁粉”,别开生面地带领读者领略东坡人生中的不同侧面与风景:是朝中大臣、文人学士,也是深情绵邈的丈夫、慈祥可亲的父亲、诚恳坦率的朋友、见到好纸好墨就手痒的书法家等等,揭示出东坡这位宋朝斜杠由青年而中年而老年多姿多彩又历经坎坷风雨的传奇人生,浓墨重彩还原一个苏东坡的时代。

朱刚 著 《苏轼十讲》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7月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

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周文翰 著《孤星之旅:苏东坡传》读库·新星出版社 2023年2月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是一本以记者视角探究苏轼和宋朝文化生态的传记,作者试图跨越古今间的信息差,以近似贴身随访的方式,“直播”苏轼真实的成长、成名又为名所累的人生行旅,写他眼睛能够看到的“视觉景观”,写他耳朵能听到的“信息环境”,也写他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中应对种种复杂的人事。本书描述了苏轼生命里一幕幕或光辉或黯淡、或显或隐的场景,进而探究苏轼何以成为“明星”,又为何成了北宋文化史上的“孤星”。打开这本书,我们也得以穿越时光,陪苏东坡走一段路。

参考阅读:如果可以陪苏轼走一段路

李一冰 著《苏东坡新传》四川人民出版社·后浪 2020年7月

作者笔下的苏东坡不像林语堂先生看到的东坡,横空出世、天才洋溢,他看到的是狱中狼狈至极、虎口余生出狱后的东坡,是从苦闷中走向旷达自在、从现实接连无情打击走向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志坚强与生命韧性的东坡。本书十之八九取材于东坡诗词,以触摸他内心的喜怒哀乐。此外,作者参考东坡文集和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考证坚实,笔触细腻,呈现出一个真实、立体的东坡形象。

林语堂 著 《苏东坡传》张振玉 译湖南人民出版社·博集天卷 2022年3月

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堪称人世间完美的理想人格。 苏 东坡虽文章闻名天 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他终不改乐观的天性。 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超凡脱俗。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发展慈善事业,创办公立医院,堪比和煦春阳,带给世界无尽生机和温暖。他胸怀苍生,却无奈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而他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与社会良心,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辉。

王一楠 著《同绘赤壁》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3年6月

对苏轼与赤壁的描绘,自北宋起成为持续不断的画史现象。近千年来,有大量作品表现了元丰三年苏轼游览、书写赤壁的事件,其中有许多出自名家之手。不同的作品如何表现同一个主题?看似偶然遗世的画作、间隔久远的艺术代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联?为什么有如此庞大的群体参与到“东坡赤壁”画题的定制、创作及鉴藏过程中来?本书以存世的百幅图像为线索,从艺术史、文学史、思想史融合的角度,梳理赤壁图像的发展脉络,阐明与图像相关的人文记忆。在关注形式差异与相似的交锋之时,本书意在阐明内在于图像中的古今共感的生命意识,探索立足中国艺术传统的图式研究模式。

参考阅读:同绘赤壁: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英〕莎士比亚 著 包慧怡 译《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4月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被誉为打开莎士比亚戏剧大门的钥匙,154首诗作为一个完整宏大的“诗系列”让人着迷又生畏。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所著《镜迷宫》是中文学者对其进行的首次完整导读与逐诗讲解,展现出一个更加真实的作为个人的莎士比亚。本书作者兼具学者的严谨、诗人的灵感和译者的灵敏,她结合五年来在研读、讲解莎士比亚和十四行诗的心得,对文稿反复打磨,期待每位热爱莎士比亚的读者都能通过这套书,更亲切地理解莎士比亚的诗歌魅力。

彭磊 著 《凯撒的精神:莎士比亚罗马剧绎读》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工作室 2023年6月

“有说不尽的自然,便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本书聚焦于“自然诗人”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三部罗马剧,以政治哲学问题作为导引,以文本绎读的方式逐幕逐场解说戏剧。本书充分展现出每部罗马剧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戏剧意味,阐发了莎士比亚通过罗马剧表达的政治哲学思考,比如何种政制最好、共和制有何缺陷、荣誉是否至高的价值、荣誉是否需要与权谋结合、私人性的爱欲是否有意义等。本书将打开我们理解莎士比亚的大门,进而帮助我们理解人世。

参考阅读:彭磊《凯撒的精神:莎士比亚罗马剧绎读》

〔英〕昆廷·斯金纳 著 罗宇维 译 《法庭上的莎士比亚》译林出版社 2023年8月

本书是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思想史巨擘昆廷·斯金纳关于莎士比亚修辞学的研究力作。作者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裘利斯·凯撒》《哈姆莱特》等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分析,从修辞术的角度对经典的莎士比亚法庭剧加以重新审视,解释了莎士比亚创作过程。

在斯金纳看来,莎士比亚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些法庭剧,在于他所接受的当时极为普遍的修辞术教育,这使得他掌握一整套修辞术规则并将其运用到戏剧创作中来。本书以精妙的结构、丰富的史实和出色的论证,考察了修辞术在文艺复兴思想史中的地位,是斯金纳超越以往政治学著作的别具一格的思想史研究与实践。

〔加〕丹·福克 著 斯韩俊 译《莎士比亚的科学:一位剧作家和他的时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

万物之中皆有科学,莎士比亚的作品亦是如此。莎士比亚笔下的角色,以一种现代读者似乎很陌生的方式与宇宙联系在一起。“朱庇特”本人出现在《辛白林》的结尾处,而舞台提示则要求四个鬼魂围成一圈跳舞,这是否暗指伽利略新发现的四颗木星卫星?当哈姆莱特想象自己是“无限空间之王”时,他是否在暗示一个新的无限宇宙?

莎士比亚生活在一个有关新发现的时代,从天文学、物理学到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占星术、炼金术、魔法,本书作者丹·福克化身为一个向导,带领我们重新阅读莎士比亚,观察剧作家对科学发现是否感兴趣,这些知识又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诚如作者所言,读者可以将本书作为一部思想史来读。

参考阅读:莎士比亚也占星吗?

从文学看人生

〔德〕伯恩哈德•施林克 著 刘海宁 译《夏日谎言》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年5月

《夏日谎言》是德国当代文坛重要作家伯恩哈德·施林克的短篇小说集,收录短篇小说七篇,作者围绕“谎言”这个关键词,书写了七个哀伤的故事。其中不仅有探究夫妻之间的关系,还深入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诸如嫉妒、隔代人之间的冲突、生命走到尽头时的悔恨等等。施林克凭借讲故事的才能和完美、细致的精神分析,讲了七个以谎言为线索的故事,人们发现自己其实生活在谎言里,并且在其中才能得到安慰,得到放松。

詹福瑞 著《诗仙·酒神·孤独旅人: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1年11月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生命是一切学问的本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生命主题也是悠久而又重要的传统。《诗仙·酒神·孤独旅人》这本书从生命角度观照李白,重在分析其诗文文本,试图还原一个肉体与精神的李白,一个既是天才诗人又是凡夫俗子的活生生的李白。作者通过对李白的诗文细读分析指出,李白对个体生命本质的深刻体认,给其心理带来巨大的焦虑,同时也为其人生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动力。

参考阅读:李白为什么热爱山水?

〔美〕简·赫斯菲尔德 著 杨东伟 译 王家新 校 《十扇窗》 广西师大出版社·大学问 2022年4月

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歌是如何运作和改变世界的。书中通过对米沃什、艾米莉·狄金森、松尾芭蕉、辛波斯卡等诗人创作的阐释,告诉我们如何读诗、写诗,并为我们分析一首诗为什么了不起。对每一个诗人的经历和诗作的特点,作者都有独到且深入的分析和见解。本书就像一张导航图,跟随它的指引,我们既能细细品味好诗所蕴藏的变革之力,也能见证如何通过阅读、创作诗歌,来认识自己并实现我们生命的可能性。

〔美〕海伦·文德勒 著 周瓒 译《诗人的成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5月

何以为诗?何以为诗人?诗歌学徒何以成长为大师?本书透过对弥尔顿、济慈、艾略特和普拉斯等四位诗人各自具有突破性的一篇名作的文本细读,分析其结构、意象和格律,指出这些诗歌如何标志着每位诗人掌握了一种自成一体的声音。本书是哈佛大学文学教授、诗学评论泰斗文德勒的诗论名作,作者以精炼典雅、严谨准确的文笔分析了年轻诗人的成熟蜕变之路。

参考阅读:诗人去哪里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

张秋子 著 《堂吉诃德的眼镜》新行思|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 2022年10月

本书是一部小说解读手册,它将手把手带领读者阅读众多小说经典文本,从主题和技术两个方向,一探小说艺术的堂奥。作者坚持“新手友好”原则,循循善诱,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勘探文学带给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震动,本书致力于将学院派的文学解读方法以易懂的方式传递到一般读者手中,使读者获得深入理解小说魅力的能力。

〔美〕彼得·盖伊 著 刘森尧 译《现实主义的报复》新行思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年5月

美国著名文化史家、批评家彼得·盖伊在这本书中详细解读了三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作者认为,这三位作家通过小说对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展开了报复。结合历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作者分析了小说家、小说、历史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文学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提供了结合两种学科之优势的小说阅读方法,让小说成为发现历史真相的辅助媒介。

史秀雄、杜素娟 著 《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4月

原生家庭的束缚、自卑的困扰、恋爱的烦难、理想与现实间的游移、失败的痛苦……资深心理咨询师史秀雄、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以最温暖、平易、通透的对谈方式走进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诸多真实心理咨询案例与文学人物的经历相互映照,追溯青年人痛苦焦虑的根源,挖掘难以自我描述的感受与体验,助力年轻人重构明朗、确定、立体的自我,为没有“后悔药”的人生提供纠错的力量。

参考阅读: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还配谈理想吗?

行走的魅力

〔美〕彼得•奇尔森、乔安妮•B.马尔卡希 著 陈觅 译《旅行写作指南》文汇出版社·新经典 2023年1月

为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到了笔下却变得不疼不痒?为什么新鲜劲烈的体验,写出来却像跑气的可乐一样乏善可陈?为什么讲述不同地域的故事,读起来却千篇一律? 《旅行写作指南》分析62位作家,教授142项技巧,融入89项练习和8个体裁实验,教你像顶级作家一样观察、体验、思考和写作,手把手带你挖掘故事、塑造观点、修改作品、打造风格,提高写作竞争力。

〔马来西亚〕赖瑞和 著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典藏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

1989年,35岁的赖瑞和先生开始了他在中国内地的搭火车旅行计划,先后9次独自深入中国内地畅游,累计4.9万公里。他既到了西安、北京等繁华都市,也来到青海格尔木等荒寂小镇;他游览了大雁塔、云冈石窟等知名景点,更寻访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冷门景点,如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云南大理的“南诏德化碑”。作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沙河镇乐天知命的老工人、看管研究武梁祠三十年的朱教授……

作者用海外华人和唐史学者的眼光,以沉静的笔调、简练的语言,配合丰富老照片,记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内地的山川形胜、历史遗迹、市井风俗,呈现改革开放之初巨变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变化。回望这些让人倍感亲切的场景,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当下。

侯杨方 著《这才是丝绸之路》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2月

本书是一本用重走求真,以行动求实,实地考察、精准复原境内外丝绸之路经典路线的历史纪行作品,带读者走过这条人人知道但从未真正了解的亚欧古道。 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以历时10年、超过20次、累计行程3万公里重走丝绸之路的实地考察,采集精确的地理位置、路线轨迹及影像资料,精准复原历史上多条丝绸之路路线,精确定位多个重要地标,让读者领略真正的丝绸之路的魅力。

罗新 著《月亮照在阿姆河上》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1月

从美国印第安纳到复活节岛、从德黑兰到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新以学者笔触书写远行的澎湃诗意,在当下世界发现过去的踪迹,从日常细节进入宏大历史。本书记录了作者近年来在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美国、复活节岛等世界各地的考察和旅行,既有大量丰沛的感性细节,又有新鲜锐利的学术思考。

参考阅读:一个历史学家的诗意远行

林楚方 著《世界这么大,带你去看看》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2月

本书通过带领读者探索全球45个标志性地点,以九大板块为线索,对人类文明历史进行了深度剖析,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世界历史。这种以地标为线索的叙述方式,让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了更为生动的形象,有助于读者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

用心倾听

〔英〕菲利普·鲍尔 著 张楠 译《我们为什么听音乐》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年5月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不同于图像、影视,也甚至超越了语言。在科学未能解释尽音乐魔力之处,本书着眼于乐理、音乐学与文化研究等领域,作者鲍尔广引多方分析,让巴赫、舒伯特、莫扎特、巴托克、披头士、齐柏林飞艇、大卫·鲍伊、史蒂夫·赖希、约翰·柯川、艾灵顿公爵、约翰·凯奇、布列兹和施托克豪森等轮番登场,童谣、甘美兰等民族音乐、流行乐、摇滚乐、爵士乐和实验音乐随机播放,以知识理论和全身心的感官体验来共同砥砺现有的解释,邀请读者重新聆听。

参考阅读:是人的音乐,还是音乐的人?丨《我们为什么听音乐》

李皖 著 王阿庆 注 《四十年,一百块砖——内地唱片百佳:1979—2019》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3年1月

作者以时代性、整体性、广泛性、多样性与可听性为考量,从1979~2019年间出版的内地音乐人的专辑中精选出百张佳作,进行音乐鉴赏兼及音乐批评,在依从个人趣味的同时,尽可能地追求客观公正。

段召旭 著《有趣的灵魂:段召旭对话古典音乐大师》 天地出版社 2020年7月

本书以“虚拟访谈”的形式与音乐家跨时代沟通,让大师们亲口讲述自己的人生、艺术和对同行的评价。书中展现了33位古典音乐大师的人生轶事和创作背景,既有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人们熟知的音乐家,也有勋伯格、梅西安、萨蒂等小众的音乐家,重现了他们的演奏习惯、创作技巧、音乐风格、性格特点、经历悲痛与欢乐的时刻,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还原被大众误解的真实生活。

来源:中国研究生微信公众号,策划、编辑|康卫国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