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家访谈] 对话MOMA策展人莎拉

6 已有 2869 次阅读   2016-04-07 11:41
                         对话MOMA策展人莎拉
                                       2010-09-25 13:55:37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刘春杰

  时间:2008年9月16日


  地点:中国南京——刘春杰画室


  莎拉(以下简称莎):我是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MoMa)版画与图书部策展人,负责研究版画艺术及收集整理文献工作。由于工作和时间原因,去年12月我们曾委托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美国艺术家马修先生专程观赏你的版画作品,他后来又把你的版画作品集、木刻图文集及著作邮到纽约我的办公室。马修先生对你作品评价较高。所以,今年来上海公务,我们专程来南京参观你的工作室,并看你的版画原作。


  刘春杰(以下简称刘):非常荣幸你们能来我的画室,去年马修先生委托翻译打来电话,说因为你们时间比较紧,只能在上海和我暂短会面,显然你们以为我工作在上海。我得知后便请他联络上海收藏家周孝勇先生,他几乎藏有我大部分作品。于是马修等人在周先生那里看了我的画。


  莎:在中国,多数成名画家都在“艺术区”租宽敞画室,你为什么没这么做,而是自己购买房子做独立的画室?


  刘:一切都因人而异,我不愿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尤其是画家扎堆的地方,很多时候是在闲聊,甚至说无关的“人事关系”,现在这样的独立画室更有利于我的创作。


  其实,有些画家租画室是用于“秀”,摆出来给外界或什么人看,对创作或接待客人很好,并不实用,我不需要这样。


  莎:你毕业于哪所美术学院?


  刘:我没有上过美院,先在师范学校中师毕业,后在鲁迅美院进修两年,属“自学成才”。(大笑)


  莎:请问中国现在像你一样从事创作木版画的人多吗?


  刘:还有不少,如果你们有时间,我可以带你们访问十几位南京的木版画家。


  莎:但据我们了解,中国从事版画创作的人越来越少,改行的版画家很多,为什么?


  刘:说穿了是利益问题,版画在中国的处境不同于西方、欧洲,因为我们有传统的中国画艺术,版画被忽视的原因很多,版画创作不是很健康,市场不好。于是,从事者纷纷改行,去搞“实惠”的艺术。对于个人而言,也无所谓对错,但就艺术生态而言,可悲不言而喻。


  莎:为什么丝网版画,尤其当代艺术部分人的丝网版画越来越多了起来?


  刘:这仍是个利益问题,当红的艺术家油画或其他形式作品供不应求,他们分身无术,就把已创作好的作品反转片的交给版画工坊,于是大批丝网版画产生了,既满足了藏家或画廊的需求,又多了收入。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却有部分画家喜欢版画艺术,亲自或委托工坊创作版画,这不仅促进版画发展,也有益于丰富艺术家创作样式。


  莎:你为什么不合时宜,坚持木版画创作?


  刘:我不是特别聪慧的人,不改弦更张除了有对版画的热爱、责任外,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别人不做的事我才应该去做,如果大家都在做,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无所谓。更何况中国有句古语:物以稀为贵。从事此技艺的人少了,我才能“金贵”呀。


  莎:我发现你墙角的小画柜里这张画很有感情,是早期作品吗?


  刘:那是我90年代初画的一幅作品草图,当时随手画画,随手在反面记了许多电话号码,再后来随手丢在一堆废纸中。去年收拾旧物,发现了皱折的它。当时有见到故人的感觉,就装入框中,怀旧吧。也许,我老了的原因。


  莎:有时随意的涂抹,更充满活力。你墙上2米多的大画,为什么人头都朝一个方向?


  刘:这幅画的名字叫“万里长城永不倒”。我们都希望这几千年前的“墙”永远挺立,其实倒了是件好事,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有更多空间和机会。


  另一层意思:反讽盲从,反讽当代艺术流行的光头、呆傻的流行图像,盲从似乎已成为今人的毛病。比如大家都唱几首歌,都追捧名星,一个画家的一种图示获得了成功,有了市场,受西方人追捧,于是大家一轰而上,都变成了一个样子,我用光头讽刺目前流行的光头。


  目前似乎不画光头,不搞“天安门”,不绘制毛泽东形象,就不当代。


  莎:为什么艺术家大都在这么做同样的图式?


  刘:还是利益所致。但有一点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当代艺术确实也有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和很棒的作品,从众是大多数人,特立独行一定是少数人。


  莎:你坚持版画创作,尤其木刻,你是否或到大学或其他场所做讲座,宣传你的主张,与年轻人分享你的艺术主张。


  刘:我不仅到大学去讲座,而且南京电视台艺术栏目录制了《春杰的私想》,连续播放。


  莎:年轻人会赞同你的见解吗?他们会有独立的思考和鲜明的立场吗?


  刘:年轻学生在沟通上不是困难,有许多共鸣。但现在快餐文化、消费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多快为省”,追求既得利益。


  莎:你最近有展览计划吗?


  刘:十一月份我在美国阿巴拉契亚大学美术学院有一个展,校方还安排了讲课内容。明年在北京798艺术区已确定了一次个展,画廊已安排好日程,明年还会有我策划的第3届中国版画文献展。


  莎:目前有没有机构邀请你去生活和创作一段时间,做新的作品。


  刘:没有这样的经历,但如果你们有这样的安排,我一定去。(笑)


  莎:(大笑)有机会,我们会这么做的,不过,你的《私想着》一类作品,外国人很难看懂,尤其中国人的幽默或典故。


  刘:我已请翻译译成英文,抄在画上,尽可能让观众自己去读它。


  莎:纽约人的生存状态很像你的作品“大鸟笼子”!(做翻译的艺术策展人美光小姐也插言:我很喜欢这类作品。)


  刘:人虽聪明,但还是把自己关在了如鸟笼子一样的小空间。


  莎:你们原版可以拍照吗?一般情况下每件作品有几个版套色。


  刘:有4-6个版,拍照没有问题。


  莎:在美国展览原板吗?


  刘:运输太烦,不展这些“宝贝”了。


  莎:你的作品展示和收藏情况怎么样?


  刘:英国、韩国、我国台湾地区收藏的多一些,美、日、法等也有,中国机构有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几十家美术馆,外国有大英图书馆、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博物馆等十几家机构。


  有人说我的作品比较“学院”,我想是说我保守吧?


  莎:其实你不真正了解我们的学术定位,我们并非只接受抽象、前卫或拒绝具体哪一类作品,关键还是看艺术。


  我很佩服你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感谢你能抽出时间和我们会面,并展示你的版画作品。


  刘:今天两个多小时谈话,要非常感谢美国学者、策展人美光小姐,没有你精彩的翻译,我与莎拉无法通畅的交流。谢谢你们来我画室。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