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家访谈] 《中国文化报》专访

2 已有 2869 次阅读   2016-05-16 15:40
                                                        《中国文化报》专访                                                                       雅昌资讯

  《美术周刊》:先说说“昆仑子”这个名字从何而来?

  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是我心中的神,在中国绘画史上,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西部的荒原雪域、神山圣水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留下了一个空白、无人表现,既是空白,也是机遇,更是挑战。我在这一方净土上生活、成长,在无数对绘画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者中,我只是昆仑山的一颗小石子,我想把西部的美丽展现给世人,填补绘画上的这个空白,同时也有对老子、庄子、孔子和墨子之道的膜学,因而自称为“昆仑子”。

  《美术周刊》:您眼中西部的美丽是什么? 

  西部色彩斑斓、瞬息万变的天际、圣洁的雪山、广袤的草原、如血的残阳、落日金色的余晖、千姿百态的云霞、风雨雷电演奏出的大自然的交响、神话般各个横空出世的山峰,在光影的映照下如同沐浴了佛的光辉一般,连绵无垠,如梦如幻。在这个时空里,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尘世的龌龊,人的心灵在此得到了洗涤和净化,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它是男人的、野性的、纯洁的、神圣的、梦幻的、超越时空的“像外之像”,是流动的太虚凌空的诗意乐章。

  《美术周刊》:您的山水画让我感受到山河之壮美,澎湃的激情,我很好奇您个人的美学追求?

  天人感应、像由心生、超越时空的“像外之像”是发自内心的精神张力,是心灵深处的精神升华,是人格力量的再现;是出神入化、迁想妙得的结果,是全方位的综合文化修养引发出的自然之志、感应之态,是生命的再现;是上下五千年大传承文化通过点、线、面、纸笔、水墨的运动构成出的妙境纵天、斗转星移、大象无穷、意味深远、无法中万法备至的图画形式;是经过大彻大悟大化后的信手拈来、万物顿生、万象具备的精神图画,是引而发之、随意生之、化我为画后生成的,不是只求笔墨技巧、刻意膜拜、无限重复的、形而下的技,是老庄之道的哲学思想、禅悟之道的直指本心、荆楚文化的玄妙诡秘、儒家文化的至刚至正、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

  《美术周刊》:2007年,您参加了《法国巴黎国际独立艺术沙龙邀请展》。巴黎被称为“世界美术之都”,您觉得法国之行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启迪和影响?

  法国之行有很多感慨,也有很多问号。没去法国之前,总觉得东西方文化可能有很大的差异。看了西方大师们的一些作品后,发现好的东西都是殊途同归,如梵高、莫奈与青藤、石涛的作品在精神上完全是相通的,印象派的东西和我们国画中提倡的“畅神写意”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我认识到,真正好的东西对于全人类来说都会达成一个共识,我们的祖先、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在西方被发扬光大了,而我们的一些同仁,却扭曲了我们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的一些东西,一味追求像、具象和雕琢,丧失了中国绘画的神韵。美协的一些展览,参展作品完全是为了迎合某些评委的喜好而送展的,根本谈不上是艺术!层层美展推出的是一批批的匠人,没有几个可以真正被称为是艺术家的。而且,就拿目前中国绘画市场的画价来说,画作是按平尺计价的,作品又不是一块布,按平尺计价,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真正的艺术贵在独特、有个性,在目前这种“官本位”的制度下,一些拿着国家薪水的“画家”能有多少作品体现了艺术的真谛?因此,目前的中国艺术市场行画充斥,大量作品被复印机式地重复,师傅带徒弟,千人一面。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吴冠中先生的法国老师也曾对他说过:“艺术在东方”,如此发展下去,东方艺术何在?!

  在法国,我有幸拜访了著名画家朱德群先生,在欣赏了他的作品并与之交流后,我顿悟到:他以及所有在西方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华人艺术家们,实际上都是在紧紧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脉搏的基础上重新演绎出了独特的自我,方才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普遍认可,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另一个层面上的成功。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并推出一些创新的、有独立见解和创意的作品,与世界接轨 。

  我参观过的几个博物馆也让我感触颇多:卢浮宫博物馆的入口处是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金字塔形的透明屋顶,被公认为是卢浮宫最亮丽的一道景观。进入宫内,墙面上一幅幅史诗般的巨作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深切地感到:与此相比,我们缺失了很多,我们国内大量美术馆中的大量的绘画作品还停留在“品”和“玩”的层面上。现在,我们这些被纳税人用血汗钱养育着的“艺术家们”,与卢浮宫这些巨作的作者相比,他们又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做了些什么?给后人和历史留下了些什么?我们今天的画家肩负着沉重的使命:为中国画坛画出史诗般的作品。可惜李伯安先生耗费十年心血创作的、能与之相抗衡的水墨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助,他在夜以继日的创作过程中心力交瘁,终于倒在了心爱的画案前,留下千古遗憾,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大地震,难道还不能让我们痛定思痛吗?!我们并不缺少李伯安式的英才,我们缺失的究竟是什么?! 

  《美术周刊》:王鲁湘认为,一个山水画家必须过一种山水人生--回归自然,与世无争,脱离名缰利锁,啸傲烟霞,逍遥泉石,把个人的有限的生命,迹化到一丘一壑、一山一水的寥廓无垠,在棲丘饮壑中得大解放,大自在,大喜悦。您怎么看他的这个观点?能和我们分享您是如何居山、游山、读山、朝山、画山吗?

  必须以出世之心,把一切功名利禄抛在脑后,与自然同呼吸。正如北宋山水画大家范宽在终南山悟出传世之作《西山行旅图》?是感受、是生活,是他的精神升华和人格力量的再现。我数十年来行走在西部广袤的砾石荒漠、雪山高原之上,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布履一双,山河自在,我的画就自然产生了。前人、今人同此心、共此理。哈哈!

  《美术周刊》:您的画摆脱了笔墨语言程式,具体形的束缚,艺术之路走得非常大胆,您担心过创新的代价吗?遇到过非议和阻拦吗?

  笔墨只是一个形而下的问题,是技而不是道,形而上之道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大传承。前些年,有关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真无聊!他们都忘记了“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传承”这个道。成就来自于突破。对于突破和创新,自唐宋以来的美术史有一个基本的发展规律,即不断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与时俱进是艺术创新的必须。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代表性的绘画流派,其艺术成就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反叛的,与时尚格格不入。就是这些反叛的、创新的东西,到后来都成了新的传统,如岭南派、长安派、金陵派……引导着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八大、石涛、齐白石张大千……成为时尚。同时,任何在一段时间里先锋的东西,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生事物的出现,也会变得陈旧。敢于突破、敢于特立独行,是一个艺术家必备的品质。传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长期以跪着的眼光仰视,应该在继承中发扬。站起来吧!在发扬中,你也会成为新的传统。

  释迦第一禅偈曰:法本本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随缘成法,随缘成迹,这是中国画的精髓。释迦第一禅偈早就为我们的艺术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美术周刊》:我注意到您对整体形式结构非常敏感,这是天赋使然,还是后天的训练?

  两者兼而有之。

  《美术周刊》:您也擅于捕捉色彩的感觉,这似乎不是国画家的特长,对于在国画中运用色彩,您有何心得?

  西部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地貌,比如仅就天空而言,一时彩霞满天、一碧晴空、蓝天白云;一时飞沙走石、遮天敝日……而无论沙漠、戈壁、冰川、还是雪山,草原、湖泊,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都有着不同的色彩变幻,带给我们无穷的表现空间。但是,唐宋以后的中国“文人”画无视无穷色彩变幻的空间,一味地留白,注入长跋、长诗,剥夺了观赏者的二度想象空间。一幅完整的山水绘画作品根本不能没有天空,在这点上,我的作品接续了唐宋以来断裂了的艺术表现形式。丹青本就早于笔墨,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敦煌壁画至今还是各国艺术家顶礼膜拜的极品,它们是五彩斑斓的,并不是单一的笔墨的堆积。传统笔墨中的“墨分五色”只是中国历史绘画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不能代表中国画的全部。色彩并不是西方绘画的特权,它是所有喜欢色彩的人的权利!人类需要色彩,就像需要空气和阳光一样。因为自然是多彩的、人生是多彩的、世界是多彩的。

  《美术周刊》:作为周韶华艺术工作室的助导,您已经带了两届高研班和精英班了,你们的教学宗旨和理念是什么?

  周老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去德国讲学时,曾经和德国一所著名艺术院校的校长交流,问到学院的基础教学是怎样进行时,对方诧异地瞪大了眼睛:“什么是基础课?”周老说:譬如我们国家的美术院校都要开设素描、速写、色彩、造型等课程,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对方听完就笑了:“我们要培养的是艺术家,不是画匠,主要是要开启他们的天智,培养他们独立创造的能力,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开掘和发展,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有独立个性和特点的艺术家。”而我们国家目前的美术教育,大都停留在一种程式化的模式上,就好像部队操练一样,稍息、立正、齐步走,出来的是一批批仿佛用模具印制的、丧失了独立个性和创造力的美术工作者,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再度进入院校执教,就这样周而往复,造成一种近亲繁殖的恶性循环,出来的都是“某某家”、“某某派”, 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救救孩子吧!(鲁迅语)”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画,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因此,加强文化修养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个前提下,因材施教,呼唤精英、呼唤大美、呼唤创意、呼唤个性,希望每个学员都能打造出自己的一片江山。个性是不可复制的,必须克服模仿、复制的俗心、俗眼、俗手,打破艺术上的陈腐习气,使他们成为未来的希望。

  《美术周刊》:如果用一个形象的词来比喻西部山水,您愿意称它为什么?

  山为志,意为情,超越时空,纵浪大化。

   新闻稿

  为庆祝祖国六十周年华诞,《呼唤大美,走进西部——周韶华艺术工作室2008师生画展》将于2009年6月28日上午十时在甘肃省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6月30日,师生38人将沿着河西走廊一路西行,直至敦煌。他们将采风、写生,切身感悟西部山川的壮美和西部文化的博大精深。


青龙

情侣

收获

五行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