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贺子珍的勤务兵,保管杨开慧遗物45年,72岁时哭诉不能再放我这了

1 已有 652 次阅读   2021-06-11 14:31

1947年,贺子珍从苏联回到了中国。下火车时,有不少老朋友在火车站等着贺子珍。见到昔日战友,贺子珍感慨万分,她说:

贺子珍的勤务兵,保管杨开慧遗物45年,72岁时哭诉不能再放我这了

图:1947年,贺子珍(前左二)回国,嫂子李立英(后中)侄女贺小平(前左三)女儿李敏(后左一)

离开这么久,对国内情况不甚了解,希望组织能给我安排个工作,让我在工作中了解国内情况。

随后,贺子珍被安排在了哈尔滨总工会工作。1948年,随着辽沈战役的顺利结束,沈阳解放了。转年,贺子珍带着毛岸青以及女儿李敏来到了沈阳。

在沈阳,贺子珍被安排在东北局财政部工作。在苏联的9年间,贺子珍吃尽了苦头,再加上长征时受的伤,让贺子珍饱受病痛的折磨。

为了照顾贺子珍,组织上准备给她配备一名女勤务兵。当时,贺子珍住在东北财政局给她提供的一栋宿舍楼中。在这栋楼中,还住着财政部所属军鞋厂的6名女青年团员。

见状,财政部的领导告诉贺子珍,你就从他们6人当中挑选一人当你的勤务兵。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6名女共青团员依次走进一间教室内。贺子珍坐在台下,一脸微笑地看着他们。

最后,贺子珍选了梳着短发,穿着列宁服,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还很爱笑的一个姑娘。

姑娘名叫尹淑兰,来之前,财政局的领导告诉他们说,要从他们6人中选一人,为一位女红军首长服务。一听到这消息,几个小姑娘高兴得不行。

尹淑兰被选中后,贺子珍拉着她的手亲切地聊起了家常。当听到她名字叫尹淑兰时,贺子珍说:“‘淑’很配你的气质,但是我们干革命的,不能这么娇气!”

尹淑兰听后便说:“那把‘淑’去掉,以后就叫尹兰。”贺子珍本想和她开个玩笑,没想让尹淑兰把名字改了。但是改都改了,就随她去吧。

当天晚上,尹兰就搬进了贺子珍的宿舍,从此和贺子珍同吃同住。

贺子珍的勤务兵,保管杨开慧遗物45年,72岁时哭诉不能再放我这了

图:1950年在南京。前排左起:贺子珍、贺小平、李敏、李立英,后排左起:贺敏学、毛泽东警卫员

昨天晚上,尹兰激动的一夜没睡。既担心自己落选,又担心被选上后服务不好这名老红军首长。尤其是听说她还打过仗,在尹兰的印象里,军人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脾气也不好。

可随着和贺子珍的接触越来越多,尹兰发现,贺子珍和印象里的军人完全不一样。说起话来和声细语,对她也很照顾,经常问她想不想家,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

首长对自己如此的体贴入微,也让尹兰暗下决心,一定要服务好首长。

经过了解,尹兰知道贺子珍老家是江西,喜欢吃辣椒。没事的时候,尹兰就会给贺子珍买点辣椒,或者是买点江西口味的东西。

有段时间,食堂每天的早饭都是豆浆、油条和鸡蛋。吃鸡蛋时,贺子珍总会将自己的那份带给尹兰和赵钰等几个年轻人,贺子珍还说:“你们是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胃口不好,吃的东西少,你们要多吃!”

那个年代,鸡蛋本就是不可多得的营养,更何况贺子珍身体差,不吃鸡蛋哪能行?

为了让贺子珍吃得好点,尹兰会到街上买点江西火腿,让厨房师傅把火腿切成丁,摊到鸡蛋饼里面。

也只有碰到老家风味的东西,贺子珍才会多吃一点。

在东北财政局工作没多久,贺子珍迎来了一位亲人——贺怡。此时,距离两人分别已经有十几年时间。再次相见时,百感交集,抱头痛哭,久久无法平复。

贺怡的到来,告诉了很多贺子珍去苏联后发生的事情。比如说贺子珍去苏联后,母亲便去世了。去世后,是毛泽东找人安葬的母亲,还给母亲立了碑。

后来,胡宗南占领延安,因抓不到毛泽东,便把母亲的坟给掘了。收复延安后,毛泽东花了10块银元,请周围的老乡重新修缮了母亲的坟墓。

贺怡还告诉贺子珍:“毛泽东对我和母亲非常好,你不在的那些年,他也经常提起你。”说到这里,贺子珍的眼泪忍不住得流了下来。

贺子珍的勤务兵,保管杨开慧遗物45年,72岁时哭诉不能再放我这了

图:贺子珍与贺怡

1949年,贺怡来看贺子珍时,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娇娇已经13岁了。在娇娇的记忆里面,她只在小时候见过父亲。但是时间太远,完全忘记了父亲的样子。

在贺子珍的鼓励下,娇娇用俄文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娇娇在信里面问毛泽东:“他们都说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爸爸吗?”

收到信的毛泽东非常高兴,本想给娇娇写封回信。但是寄信太慢,毛泽东又派去一封电报。电报中,毛泽东告诉娇娇:“我是你的爸爸,我很想你,希望你赶快到爸爸身边来……”

从沈阳到北京,可谓是路途遥远。让别人送又不放心,贺子珍过去又不合适。于是,护送孩子的任务落在了贺怡身上。跟着一起去北京的,还有毛泽东的儿子毛岸青。

而随着毛岸青和娇娇的离开,贺子珍身边一下子冷清了起来。有一天,尹兰出门前,习惯性地向贺子珍汇报。她朝着里屋喊了两句“首长,首长”,可都没听到有人回答。

以为是出了什么事儿,尹兰赶紧往里屋走,发现贺子珍正坐在窗前的桌子前发呆。尹兰又叫了一声“首长”,贺子珍这才缓过神来,他看着一脸稚嫩的尹兰说:

“娇娇不在我身边,我也把你当成女儿看待,你以后就叫我贺妈妈吧,别再叫我首长了,那样显得我们之间很生疏。”

就这样,贺子珍成为了尹兰的“贺妈妈”。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一次,尹兰在帮贺子珍整理衣物。她把一件件衣服叠好,放进了一个栗色的樟木箱里。

刚来第一天时,尹兰就见过这个樟木箱。当时很纳闷,这么大的首长,怎么用这么旧的箱子?虽然有疑问,但是尹兰从来没问。

过了没多久,东北财政局给贺子珍送来两个新皮箱。拿着这两个新皮箱,尹兰对贺子珍说:“贺妈妈,领导给我们送来了两个新皮箱,把那个旧的木箱子丢了吧,换成这个新的用!”

贺子珍抬头看着尹兰,若有所思地说:“孩子,你可别小看了这个小木头箱子,非常珍贵的!”箱子有什么故事?这还得从长征时说起!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后,终于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而他的工作也越来越多。红军长征途中,贺子珍和毛泽东不在同一个营地。那段时间,贺子珍也不再是毛泽东的秘书。

贺子珍的勤务兵,保管杨开慧遗物45年,72岁时哭诉不能再放我这了

图:贺子珍 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 夫妻两人在延安凤凰山的窑洞前

可但凡有空,贺子珍都会来帮毛泽东,帮他抄电报整理文件。长征途中条件差,没有办公的地方,贺子珍便在两个铁皮文件箱上铺上红布毯,当成办公桌。

而她则找块石头,或者小板凳,用膝盖当桌子来工作。一有重要文件或者是东西,贺子珍都会把它装进那个檀木箱子中。

原来,杨开慧当年和毛泽东分别时,给毛泽东送了个箱子。这也是毛泽东身边为数不多的,杨开慧送的东西。

杨开慧牺牲后,毛泽东对这个箱子珍惜万分。几次反围剿的途中,都随身携带着这个箱子,长征途中亦是如此。

长征结束后,因为种种原因,贺子珍与毛泽东之间产生了隔阂,执意要离开延安。当时,贺子珍离开延安除了和毛泽东吵架外,还想到大城市去看病。

长征途中,贺子珍遭遇危险,一颗炸弹直接在她身边炸开,体内有多块炸弹碎片迟迟未能取出。因此,贺子珍当时还想去上海取弹片。

刚走到西安时,便得知上海沦陷,贺子珍也被迫滞留在了西安。毛泽东得知后,立刻派警卫员带去一封求和信,还有一个装满日用品的木箱。

而这个木箱子,就是杨开慧当年送给毛泽东的那个。毛泽东让人把这么重要的箱子送给贺子珍,求和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但是贺子珍性格直,还是没回去。

就这样,阴差阳错之下,贺子珍带着箱子离开毛泽东,来到了苏联,而这一走就是9年时间。而那个箱子,也一直被贺子珍带在身边,小心翼翼的呵护着。

了解了木箱子的沉重历史,尹兰也越发地珍惜起这个箱子了。每次拿取东西时,都小心翼翼的打开再锁好。没事时,还会用干布擦拭箱面。

1949年4月,贺子珍离开沈阳,去上海投奔哥哥贺敏学。途经天津时停留了一段时间,准备在这里见见女儿娇娇。

贺子珍的勤务兵,保管杨开慧遗物45年,72岁时哭诉不能再放我这了

图:贺子珍与女儿娇娇

来到天津没多久,娇娇就被毛泽东的卫士送了过来。娇娇在天津待了10天左右,这10天中,娇娇除了陪妈妈外,便一直和尹兰一起玩。很快,两人就成了好朋友。

10天后,娇娇要回北京了,尹兰给她买了双白色的学生凉鞋。而娇娇也把脖子上的一条绿色玛瑙项链摘下,送给了尹兰。两人约定,过段时间在上海见面。

后来,娇娇每次去上海的时候,都会把尹兰当姐姐一样,而尹兰也会教娇娇写字,带着娇娇在上海逛街。

1950年冬天,贺子珍把尹兰和外勤秘书关英叫到房间中。她对两个人说:“你们年龄也大了,不能总在我身边待着,你们要出去学点东西,将来好建设社会。”

贺子珍还对他们说:“我已经和东北财政局打过招呼,你们两个回到沈阳后,直接去沈阳财经学院学习就行了。”

离别的前天晚上,贺子珍又找到两个人,他对两个人说:“你们在我身边的这段经历,不要对任何人讲起,否则容易惹来麻烦。”

不仅如此,贺子珍还让他们把之前的合影剪掉。无论是尹兰还是关英,都无法理解贺子珍的做法。尽管如此,还是按照贺子珍的吩咐去做。

当天晚上,贺子珍送给关英一个旅行包,给尹兰送了一个小木箱。而那个木箱子,正是杨开慧的遗物。因使用时间太长,箱子表面已经斑斑驳驳。

转天,贺子珍在上海火车站送别两个人。临上火车前,贺子珍不放心地叮嘱着尹兰说:“你一定要保护好箱子,只有在你这里我才能放心,等主席终老,你替我把这个箱子送过去!”

说着说着,火车就要开了。站在站台上的贺子珍,不断地向火车上的两人挥手告别。两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别竟然是永别。

回到沈阳后,尹兰顺利地进入沈阳财经学院学习,完成学业后被分配到沈阳财政部工作,后来又被调到中科院。

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来给尹兰说亲的人快要把门槛踏平了。可不管对方条件再好,尹兰都不愿意点头。后来她说,要嫁也得嫁个军人。

贺子珍的勤务兵,保管杨开慧遗物45年,72岁时哭诉不能再放我这了

图:尹兰与丈夫张文忠

原来,在贺子珍身边时,贺子珍经常对尹兰说,以后要找个军人当丈夫。从贺子珍身边离开后,尹兰一直记得这句话,所以她一直在等着一个军人。

直到有一天,又有人来给她介绍,这次是个军人,名叫张文忠。16岁就去当兵了,从江苏打到东北。流过不少血,膝盖上还种过子弹。命好,取出来后没留下后遗症。

就这样,尹兰与张文忠走在了一起,1955年时组建了家庭。本想着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一生,可上天却给尹兰开了两次玩笑。

第一次的时候,尹兰患上了急性肾炎,后来又发展成尿毒症。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这都是一种极难治疗的疾病。对于刚刚结婚的尹兰来说,实在是无法接受。

后来,尹兰不吃饭,不喝水。因为尿毒症,全身水肿。那段时间,尹兰简直放弃了生的希望。

直到有一天,丈夫张文忠给她换衣服时,正好翻到了那个木箱。看到木箱的那一刻,尹兰整个人都愣住了。她突然想到,她还没完成贺子珍的任务,她不能走。

于是,尹兰开始配合治疗。吃不下的药,硬着头皮也得吃。结果,尹兰的病竟然慢慢好了。而给她看病的那家军医院,也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第二次是1974年10月31日,尹兰的丈夫张文忠不幸去世。去世时,张文忠才50多岁。爱人的离世,让尹兰一下子被卸去所有的力气。

屋漏偏逢连夜雨,两个孩子也在生病,大儿子得了天花,小女儿得了急性肺炎。一边是丈夫去世,一边是两个孩子生命垂危,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

给孩子看病期间,尹兰不止一次的想着一死了之。可当想到贺子珍交给她的任务还没完成时,尹兰又赶紧放弃了这个念头。

几十年来,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尹兰总会随身携带这个箱子。这时,箱子已经非常旧了。身边的人也不止一次的劝尹兰,把箱子扔了,换个新的。

箱子这时不仅仅是贺子珍的嘱托,还帮助尹兰挺过两次人生难关。可这一切,她都不能对外人说。

贺子珍的勤务兵,保管杨开慧遗物45年,72岁时哭诉不能再放我这了

图:贺子珍保留的杨开慧的箱子

就连入党申请书,尹兰都不知道就着灯光写了几百上千封,可每到天亮时,都会撕碎扔到垃圾桶里面。因为想要入党,就要审查历史。

尹兰清楚地记得,贺子珍在分别时的前一晚叮嘱他们:“你们在我身边的这段经历,不要同任何人讲起。”直到这时,尹兰才理解了贺子珍的话。

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解散,尹兰感觉春天终于来了。20多年的委屈,一定要向贺妈妈倾诉。

尹兰想去上海,想去北京,想要去找贺子珍。可她翻遍报纸,都找不到有关于贺子珍的报道,她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贺子珍。

1984年4月26日,尹兰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得知了贺子珍去世的消息。当天的报纸上,也刊登了贺子珍的两张照片。

这是分别20多年后,尹兰再一次见到贺子珍。只是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

得知贺子珍去世的噩耗后,尹兰内心悲痛万分,她不知道手中的箱子该怎么办,她也不知道二十几年的委屈该向谁说。

1993年,恰逢毛泽东百年诞辰。尹兰找到报社的记者,将箱子背后的故事告诉给了他们。那年,尹兰已经72岁了,她饱含着热泪对记者说:

“这箱子不能再放我这儿了,多放一天,我就会不安宁一天。我已经72岁了,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将它放到博物馆中。万一将来出了问题,我没办法向贺妈妈交代。”

后来在记者的带领下,找到了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并转交了尹兰的亲笔信。说起尹兰,李敏回忆说:“我记得她,她以前还教过我写字。”

当从记者这里得知箱子的事情后,李敏也不禁掉下了眼泪。就这样,箱子被送到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

贺子珍的勤务兵,保管杨开慧遗物45年,72岁时哭诉不能再放我这了

图:尹兰和曾经在贺子珍身边一起工作过的战友赵钰

记者回到哈尔滨后,将箱子的去向告诉尹兰时,老人欣慰地说道:“我的心愿了了,死也能死得瞑目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