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1949年移居香港的张国焘,被问党内谁的学问最高?他说了7个字

3 已有 258 次阅读   2023-06-12 23:25
1949年移居香港的张国焘,被问党内谁的学问最高?他说了7个字 

1938年4月初,清明节前夕,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给延安寄了一封公函,公函显示,陕西省政府要组织地方官员去黄帝陵祭陵扫墓。

毛主席在征求了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后,决定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名义,派一位秘书长参加。

到达陕北后一向沉默的张国焘似乎早就知道这件事,之后,他一连往凤凰山下的毛主席住处去了几次,坚持要以边区政府代主席的身份去参加祭陵,见他态度坚决,毛主席等领导同志只得同意了。

张国焘回到住处,一反萎靡不振的常态,情绪非常高昂,他对警卫员李凯国说:“小李,你把这里的文件和手枪、望远镜、衣物都装在那个背篮里,我们准备去祭黄陵。”

自从来到陕北,一年多来,李凯国很少见到他这么愉快过。

谁也没想到,高兴地背后竟是一场阴谋。

这次祭陵后,张国焘走了,从此再没回头……

张国焘与毛主席在陕北

劝不回头

1937年3月30日,是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最后一天,会议对张国焘所犯错误作出了最后决定。

这天晚上,张国焘的屋里的灯亮了一夜。

此后,他变得很少说话,很少出门。

一次,警卫员李凯国进屋去送水,张国焘慢悠悠地说:“要是有人来,你就说我不在,不论是谁!”

那次,中央派通信员送来一个通知,李凯国进屋报告:“张主席,通知你去开会……”

他一边写毛笔字,一边看也不看李凯国说:“告诉通信员,我不参加,身体不舒服!”

不久,张国焘要求搬到延安小东门外的一个基督教院内,离中央领导住的西山远了些。

时间不长,张国焘的妻子杨子烈和小姨子、小儿子来到延安,组织上安排她俩在陕北公学当教员。

这期间,毛主席、周恩来、刘伯承等同志经常来看他,和他谈话。

对于同志们的谈心,他表面应承,背后却不以为然。

不久,张国焘又提出要搬家,就搬到延安东山的一个寺院内,离风凰山下的中央领导更远了。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基本形成,国民党不得不口头上承认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因此,国民党派往延安的人员也越来越多。

一天,李凯国去给张国焘送东西,见他和一个陌生人一边下围棋一边说着什么,见他进来,他们不说了。

张国焘对李凯国说:“好啦,你休息去吧,有事我找你们。”

后来这个人经常来和张国焘下围棋,有时甚至下到半夜。

张国焘

1938年4月4日,边区政府租用了延安公路局的一辆运输大卡车,并派出一个特务班,前往中部县(今黄陵县),下午五时左右,来到中部县政府门前。

这时,先期到达的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等早就站在门口迎接。

张国焘一下车,蒋鼎文赶紧走过去,旁边一个人连忙介绍说:“这就是张主席。”

说着又指着蒋鼎文对张国焘说:“这就是蒋主任。”

说话的同时,蒋鼎文伸出手说:“张主席不辞劳苦,亲莅黄陵,不胜欢迎啊!”

张国焘也伸出手说:“蒋主任,久仰,久仰。”

而张国焘的警卫员李凯国下车一看,蒋鼎文身旁站的那个人不就是在延安和张国焘经常下围棋的人吗?

后来听大伙叫他张局长,他和张国焘一见面,俨然老朋友一般,喜笑颜开,非常亲热。

1938年4月5日,国共两方人员正式祭陵。

早饭后,警卫人员随张国焘一起来到黄陵,参加统一举行的祭陵仪式后,大家又参观了陵园。

蒋鼎文与张国煮并行游览,说古道今,口若悬河。

“张主席的帅才是举世公认的,早在五四运动反封建时,就担任了北平学联主席,那时候才20刚出头,可谓出类拔萃啊!”蒋鼎文一边走,一边面向张国焘说。

张国焘长叹一声,以怀才不遇的声调说:“彼一时此一时呀。”

蒋鼎文接着说:“自古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沙堆于岸,水必滞之;才高于众呢?哈哈,好,我们不提往事了。瞧,这桥山可真是得天独厚,尽领风骚呀……”

张国焘全无游兴,好久不说一句话。

蒋鼎文

晚上,张国焘又在蒋鼎文屋里密谈,凌晨二时才回到自已房内,一直等候的李凯国进门问:“张主席,今天祭陵完了,明天咱们是不是回延安?”

张国焘一边脱衣服准备睡觉,一边对李凯国说:“不,林主席在西安,我有些事要去找他。好,你也回去睡觉,其他事明天再说吧。”

李凯国不敢再问,轻轻带上门退出来。

1938年4月6日,早饭后,门外开来了十几辆汽车,国民党警卫营的士兵分立县政府大门两旁,人人身背一长一短两支枪,神气十足。

国民党方面的官员一个个走出来,站在车旁准备登车。

这时候,李凯国跟在张国焘后面也从二堂走向大门外,警卫班的战士们都站在门外等候。

张国焘朝前快步走着,对身后的李凯国说:“你带上大家回去,要是有人问我,你就说我去西安找林主席了。”

走到大门外的时候,他又指着年龄较小的警卫战士张海说:“叫他留下,跟我一起去。”

李凯国走到张海跟前说:“张海,你跟张主席去西安,其他同志上车!”

说完,他急忙把那个装有文件的背篮放在卡车上,告诉司机准备回延安。

再回头看时,张国焘已经钻进蒋鼎文的车内,显然他们早就商量好了。

几个小时后,蒋鼎文的车队到了西安,张国焘由蒋鼎文安排,住进了国民党高级将领专用的西京招待所。

下午,李凯国他们的卡车回到了延安,伍修权同志一见他们就问:“你们回来了,张副主席怎么没回来?”

李凯国有些慌乱地急忙把张国焘去西安的情形作了汇报。

伍修权立刻说:“你赶快到周副主席那里把情况汇报一下,我办完事就去。”

李凯国赶紧来到杨家岭周恩来的住处,刚进院门,碰见了社会部长康生,他简单问一下情况,然后对李凯国说:“你先坐下,我去报告周副主席。”

一会儿,周恩来回来了,一进门,他神情严肃地说:“你把张国焘去西安的情况给我详细说说。”

李凯国快说完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几乎流下泪来,周恩来眼睛里闪烁着炯炯有神的目光,慈祥地说:“你不要怕,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好嘛。张国焘去西安有问题,我明天就出发去武汉。”

“我把张国焘带的文件、手枪、望远镜都带回来了。”李凯国心情轻松了些,又补充说。

周恩来接上说:“你把部队和文件都带回来了,这就很好。东西就交给康部长去处理吧。”

康生和李凯国走后,周恩来快步向毛主席的住处走去。

张国焘于1938年4月6日下午到西安后,一直和蒋鼎文及那位所谓的张局长等人打得火热,一次也没有和中央驻西安办事处及林伯渠同志联系。

7日下午,张国焘对张海说:“小张,把东西都带上,我们去火车站。”

到了火车站后,张国焘又对张海说:“小张,你去给办事处打个电话,告诉他们,就说我在火车站。”

时间不长,林伯渠赶到火车站,但这时候张国焘已经上了国民党的军用列车。

林伯渠问张国焘:“张副主席,你这是去哪里呀?”

“我到武汉找周副主席去。”张国焘说。

“在办事处住几天再走吧……”林伯渠说。

“以后再说吧。”张国焘不等林伯渠说完就以一副毫不动摇的神情说。

张国焘坐在火车上,始终没有下来。

气笛鸣响,火车终于开动了。

林伯渠

1938年4月11日,火车到达汉口大智门车站。

周恩来、罗炳辉、李克农、钱之光、王明都等在那里了。

出了车站,周恩来说:“张副主席到咱们办事处去住吧。”

张国焘立即说:“不,我住大华饭店。”

这是一家资本家开的高级饭店,大家只好依他。

当天晚上,周恩来来到饭店,和张国焘进行了长谈,次日,张国焘终于搬到办事处了。

1938年4月13日上午,张国焘忽然对周恩来说:“我想见见蒋介石。”

“为什么一定要见他呢?”周恩来很客气地问道。

张国焘无话可答,只是固执地说:“就是想见见。”

最后,周恩来陪同他来到武昌,见到了蒋介石。

张国焘毫不顾忌有周恩来在座,对蒋介石说:“兄弟我在外糊涂多年……”。

周恩来接上说:“你糊涂我可不糊涂。”

会见后,他们准备返回汉口,张国焘心怀鬼胎,伺机溜走。

周恩来发现不见张国焘,就打电话叫办事处又来了几个人,分头寻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一家小旅馆找到了他。

经周恩来劝说,他不得已,实在找不出什么借口,才又一起到了汉口办事处。

1938年4月14日,天刚亮,张国焘就起床了,他对警卫员张海随便地说:“小张,你到楼上去看看周副主席起床了没有,我有事要找他。”

小张赶紧来到楼上,周恩来一见他就说:“你上来干什么?不是叫你不要远离张副主席吗?”

小张说了来由,周恩来连忙说:“快下去看看,他可能跑掉了!”

张海恍然大悟,急忙跑回来,一看,张国焘果然不在了。

周恩来和大家一起来到门口,又观看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人影,他就布置大家分头再找。

办事处的同志找了一整天,一直到晚上10点钟,才在一家旅馆里找到了张国焘,他已经在那里住下了。

这人不劝也罢,越劝反倒越固执,说啥也不回办事处。

后来虽经周恩来一再诚心相请,他还是不搬。

1938年4月17日,周恩来又一次来到那家旅馆,再次同张国焘倾心相谈。

周恩来说:“张副主席,我还是请你再考虑考虑,我可以提出三条办法:第一条,回去继续为党工作,我以我的人格担保,既往不咎。第二条,你可以向党请假,休息一个时期,然后回去工作。第三条,你声明脱党,中央开除你的党籍,何去何从,请你定夺。”

张国焘无所谓地说:“那就在二、三条之间确定吧。”

停了一下,他又说:“这样吧,给我两天时间,让我关门好好考虑一下再说。”

其实,他一溜出来就与国民党特务机关进行联系,他的决心已经下定了。

正如他所说的,他的决心已经下定了。他决定要做的事,是不会改变主意的。

当天下午,他乘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又一次溜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张国焘

他的后半生

张国焘去了南京,不久发表《张国焘敬告国人书》,他以为凭他的经历,蒋介石会重用他,没想到他在南京等了好几个月,蒋介石才给了他一个政策研究室主席的虚职。

之后几年,张国焘又相继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军统局设计委员、中统局设计委员、特种政治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职。

这些职位,位置不高,薪俸也不高,对于向来不愿居于人下的张国焘来说,与自己先前设想的显然不对等,心里自然郁闷。

政治上的不如意,导致张国焘的脾气非常暴躁,1943年秋冬的一天,因为一些琐事,张国焘和妻子杨子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张国焘说:“我不承认你跟我共过患难。”

而杨子烈哭着说:“谁像你,你看人家恩来对颖超多么好。”

1948年中旬,张国焘见蒋家王朝大势已去,尾随国民党大员,携家眷逃往台湾,在台北租了一栋房子栖身。

他在台北住了近一年,国民党既没有安排他“工作”,也没有过问他的生活。

后来他在台北的住房也被国民党“东南军政长官公署”的大员强占,连栖身之处都没有了。

1949年冬,他又携家移居香港,化名“凯音”,任《中国之音》杂志社的社长。

期间曾有人问他:“共产党内部,那个学问最高?”

张国焘回答了7个字:“那还要算毛泽东。”

1950年,美帝发动侵朝战争后,国际市场黄金涨价,张国焘孤注一掷,以其全部家产五千美元作押金,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倒卖黄金,以图厚利。

结果金价下跌,他赔尽了老本,除了靠儿子任教来维持全家生计外,便靠向美国领事馆出卖我党的历史情况为生。

由于美国情报人员给钱很少,使他形同乞讨,潦倒异常。

1956年,我党召开八大时,他想回到国内,但又不肯答复我方提出的公开认错这个先决条件,只好作罢。

1961年前后,张国焘应美国肯萨斯大学之约,用了四年时间撰写了洋洋百万言的颠倒黑白、美化自己的回忆录,从1966年起,香港《明报月刊》以《我的回忆》为题,加以连载,并于1971年成书三册出版,流传海外。

《我的回忆》的发表,使张国焘得了一笔稿酬,以后十余年间,他多靠此版权维持生计。

1968年,张国焘和他的妻子杨子烈申请移民去加拿大,到多伦多投奔他们的儿子。

张国焘夫妇有三子,长子张海威在多伦多研究数学,次子张楚湘在美国纽约当医生,三子张渝川在多伦多当工程师。

张国焘夫妇移居加拿大几年后,稿费花光,又无其它经济收入,夫妻俩不得不申请双双住进加拿大政府举办的免费养老院。

晚年张国焘

1977年12月,张国焘因78岁时忽患中风,右侧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又请不起人照顾,经申请住进该市一所免费的老人病院,并受洗礼入了基督教。

这所老人病院是官办的慈善机构,由修女充当护士,医生也少,服务态度很差。

1979年12月多伦多漫天大雪,天气异常寒冷。

2日子夜时分,张国焘被冻醒了,开始急剧地咳嗽,想喝点开水暖暖身子,颤抖的手碰碎了暖水瓶。

尔后,他身上盖的棉被、毛毯又掉在地上,叫人无人应,自己又无法拾起,只着一身单内衣的张国焘,光溜溜躺在窄小的病床上。

寒冷,无情地向这位83岁的老者袭来,他的枯瘦的身子开始蜷缩了……

次日早晨,病院的护士去送饭时,发现他已经气绝。

1979年12月5日,张国焘被安葬在多伦多公墓。

他老婆老泪纵横,哀叹:40年间,他们从未享到半点幸福……

1938年4月初,清明节前夕,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给延安寄了一封公函,公函显示,陕西省政府要组织地方官员去黄帝陵祭陵扫墓。

毛主席在征求了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后,决定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名义,派一位秘书长参加。

到达陕北后一向沉默的张国焘似乎早就知道这件事,之后,他一连往凤凰山下的毛主席住处去了几次,坚持要以边区政府代主席的身份去参加祭陵,见他态度坚决,毛主席等领导同志只得同意了。

张国焘回到住处,一反萎靡不振的常态,情绪非常高昂,他对警卫员李凯国说:“小李,你把这里的文件和手枪、望远镜、衣物都装在那个背篮里,我们准备去祭黄陵。”

自从来到陕北,一年多来,李凯国很少见到他这么愉快过。

谁也没想到,高兴地背后竟是一场阴谋。

这次祭陵后,张国焘走了,从此再没回头……

张国焘与毛主席在陕北

劝不回头

1937年3月30日,是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最后一天,会议对张国焘所犯错误作出了最后决定。

这天晚上,张国焘的屋里的灯亮了一夜。

此后,他变得很少说话,很少出门。

一次,警卫员李凯国进屋去送水,张国焘慢悠悠地说:“要是有人来,你就说我不在,不论是谁!”

那次,中央派通信员送来一个通知,李凯国进屋报告:“张主席,通知你去开会……”

他一边写毛笔字,一边看也不看李凯国说:“告诉通信员,我不参加,身体不舒服!”

不久,张国焘要求搬到延安小东门外的一个基督教院内,离中央领导住的西山远了些。

时间不长,张国焘的妻子杨子烈和小姨子、小儿子来到延安,组织上安排她俩在陕北公学当教员。

这期间,毛主席、周恩来、刘伯承等同志经常来看他,和他谈话。

对于同志们的谈心,他表面应承,背后却不以为然。

不久,张国焘又提出要搬家,就搬到延安东山的一个寺院内,离风凰山下的中央领导更远了。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基本形成,国民党不得不口头上承认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因此,国民党派往延安的人员也越来越多。

一天,李凯国去给张国焘送东西,见他和一个陌生人一边下围棋一边说着什么,见他进来,他们不说了。

张国焘对李凯国说:“好啦,你休息去吧,有事我找你们。”

后来这个人经常来和张国焘下围棋,有时甚至下到半夜。

张国焘

1938年4月4日,边区政府租用了延安公路局的一辆运输大卡车,并派出一个特务班,前往中部县(今黄陵县),下午五时左右,来到中部县政府门前。

这时,先期到达的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等早就站在门口迎接。

张国焘一下车,蒋鼎文赶紧走过去,旁边一个人连忙介绍说:“这就是张主席。”

说着又指着蒋鼎文对张国焘说:“这就是蒋主任。”

说话的同时,蒋鼎文伸出手说:“张主席不辞劳苦,亲莅黄陵,不胜欢迎啊!”

张国焘也伸出手说:“蒋主任,久仰,久仰。”

而张国焘的警卫员李凯国下车一看,蒋鼎文身旁站的那个人不就是在延安和张国焘经常下围棋的人吗?

后来听大伙叫他张局长,他和张国焘一见面,俨然老朋友一般,喜笑颜开,非常亲热。

1938年4月5日,国共两方人员正式祭陵。

早饭后,警卫人员随张国焘一起来到黄陵,参加统一举行的祭陵仪式后,大家又参观了陵园。

蒋鼎文与张国煮并行游览,说古道今,口若悬河。

“张主席的帅才是举世公认的,早在五四运动反封建时,就担任了北平学联主席,那时候才20刚出头,可谓出类拔萃啊!”蒋鼎文一边走,一边面向张国焘说。

张国焘长叹一声,以怀才不遇的声调说:“彼一时此一时呀。”

蒋鼎文接着说:“自古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沙堆于岸,水必滞之;才高于众呢?哈哈,好,我们不提往事了。瞧,这桥山可真是得天独厚,尽领风骚呀……”

张国焘全无游兴,好久不说一句话。

蒋鼎文

晚上,张国焘又在蒋鼎文屋里密谈,凌晨二时才回到自已房内,一直等候的李凯国进门问:“张主席,今天祭陵完了,明天咱们是不是回延安?”

张国焘一边脱衣服准备睡觉,一边对李凯国说:“不,林主席在西安,我有些事要去找他。好,你也回去睡觉,其他事明天再说吧。”

李凯国不敢再问,轻轻带上门退出来。

1938年4月6日,早饭后,门外开来了十几辆汽车,国民党警卫营的士兵分立县政府大门两旁,人人身背一长一短两支枪,神气十足。

国民党方面的官员一个个走出来,站在车旁准备登车。

这时候,李凯国跟在张国焘后面也从二堂走向大门外,警卫班的战士们都站在门外等候。

张国焘朝前快步走着,对身后的李凯国说:“你带上大家回去,要是有人问我,你就说我去西安找林主席了。”

走到大门外的时候,他又指着年龄较小的警卫战士张海说:“叫他留下,跟我一起去。”

李凯国走到张海跟前说:“张海,你跟张主席去西安,其他同志上车!”

说完,他急忙把那个装有文件的背篮放在卡车上,告诉司机准备回延安。

再回头看时,张国焘已经钻进蒋鼎文的车内,显然他们早就商量好了。

几个小时后,蒋鼎文的车队到了西安,张国焘由蒋鼎文安排,住进了国民党高级将领专用的西京招待所。

下午,李凯国他们的卡车回到了延安,伍修权同志一见他们就问:“你们回来了,张副主席怎么没回来?”

李凯国有些慌乱地急忙把张国焘去西安的情形作了汇报。

伍修权立刻说:“你赶快到周副主席那里把情况汇报一下,我办完事就去。”

李凯国赶紧来到杨家岭周恩来的住处,刚进院门,碰见了社会部长康生,他简单问一下情况,然后对李凯国说:“你先坐下,我去报告周副主席。”

一会儿,周恩来回来了,一进门,他神情严肃地说:“你把张国焘去西安的情况给我详细说说。”

李凯国快说完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几乎流下泪来,周恩来眼睛里闪烁着炯炯有神的目光,慈祥地说:“你不要怕,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好嘛。张国焘去西安有问题,我明天就出发去武汉。”

“我把张国焘带的文件、手枪、望远镜都带回来了。”李凯国心情轻松了些,又补充说。

周恩来接上说:“你把部队和文件都带回来了,这就很好。东西就交给康部长去处理吧。”

康生和李凯国走后,周恩来快步向毛主席的住处走去。

张国焘于1938年4月6日下午到西安后,一直和蒋鼎文及那位所谓的张局长等人打得火热,一次也没有和中央驻西安办事处及林伯渠同志联系。

7日下午,张国焘对张海说:“小张,把东西都带上,我们去火车站。”

到了火车站后,张国焘又对张海说:“小张,你去给办事处打个电话,告诉他们,就说我在火车站。”

时间不长,林伯渠赶到火车站,但这时候张国焘已经上了国民党的军用列车。

林伯渠问张国焘:“张副主席,你这是去哪里呀?”

“我到武汉找周副主席去。”张国焘说。

“在办事处住几天再走吧……”林伯渠说。

“以后再说吧。”张国焘不等林伯渠说完就以一副毫不动摇的神情说。

张国焘坐在火车上,始终没有下来。

气笛鸣响,火车终于开动了。

林伯渠

1938年4月11日,火车到达汉口大智门车站。

周恩来、罗炳辉、李克农、钱之光、王明都等在那里了。

出了车站,周恩来说:“张副主席到咱们办事处去住吧。”

张国焘立即说:“不,我住大华饭店。”

这是一家资本家开的高级饭店,大家只好依他。

当天晚上,周恩来来到饭店,和张国焘进行了长谈,次日,张国焘终于搬到办事处了。

1938年4月13日上午,张国焘忽然对周恩来说:“我想见见蒋介石。”

“为什么一定要见他呢?”周恩来很客气地问道。

张国焘无话可答,只是固执地说:“就是想见见。”

最后,周恩来陪同他来到武昌,见到了蒋介石。

张国焘毫不顾忌有周恩来在座,对蒋介石说:“兄弟我在外糊涂多年……”。

周恩来接上说:“你糊涂我可不糊涂。”

会见后,他们准备返回汉口,张国焘心怀鬼胎,伺机溜走。

周恩来发现不见张国焘,就打电话叫办事处又来了几个人,分头寻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一家小旅馆找到了他。

经周恩来劝说,他不得已,实在找不出什么借口,才又一起到了汉口办事处。

1938年4月14日,天刚亮,张国焘就起床了,他对警卫员张海随便地说:“小张,你到楼上去看看周副主席起床了没有,我有事要找他。”

小张赶紧来到楼上,周恩来一见他就说:“你上来干什么?不是叫你不要远离张副主席吗?”

小张说了来由,周恩来连忙说:“快下去看看,他可能跑掉了!”

张海恍然大悟,急忙跑回来,一看,张国焘果然不在了。

周恩来和大家一起来到门口,又观看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人影,他就布置大家分头再找。

办事处的同志找了一整天,一直到晚上10点钟,才在一家旅馆里找到了张国焘,他已经在那里住下了。

这人不劝也罢,越劝反倒越固执,说啥也不回办事处。

后来虽经周恩来一再诚心相请,他还是不搬。

1938年4月17日,周恩来又一次来到那家旅馆,再次同张国焘倾心相谈。

周恩来说:“张副主席,我还是请你再考虑考虑,我可以提出三条办法:第一条,回去继续为党工作,我以我的人格担保,既往不咎。第二条,你可以向党请假,休息一个时期,然后回去工作。第三条,你声明脱党,中央开除你的党籍,何去何从,请你定夺。”

张国焘无所谓地说:“那就在二、三条之间确定吧。”

停了一下,他又说:“这样吧,给我两天时间,让我关门好好考虑一下再说。”

其实,他一溜出来就与国民党特务机关进行联系,他的决心已经下定了。

正如他所说的,他的决心已经下定了。他决定要做的事,是不会改变主意的。

当天下午,他乘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又一次溜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张国焘

他的后半生

张国焘去了南京,不久发表《张国焘敬告国人书》,他以为凭他的经历,蒋介石会重用他,没想到他在南京等了好几个月,蒋介石才给了他一个政策研究室主席的虚职。

之后几年,张国焘又相继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军统局设计委员、中统局设计委员、特种政治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职。

这些职位,位置不高,薪俸也不高,对于向来不愿居于人下的张国焘来说,与自己先前设想的显然不对等,心里自然郁闷。

政治上的不如意,导致张国焘的脾气非常暴躁,1943年秋冬的一天,因为一些琐事,张国焘和妻子杨子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张国焘说:“我不承认你跟我共过患难。”

而杨子烈哭着说:“谁像你,你看人家恩来对颖超多么好。”

1948年中旬,张国焘见蒋家王朝大势已去,尾随国民党大员,携家眷逃往台湾,在台北租了一栋房子栖身。

他在台北住了近一年,国民党既没有安排他“工作”,也没有过问他的生活。

后来他在台北的住房也被国民党“东南军政长官公署”的大员强占,连栖身之处都没有了。

1949年冬,他又携家移居香港,化名“凯音”,任《中国之音》杂志社的社长。

期间曾有人问他:“共产党内部,那个学问最高?”

张国焘回答了7个字:“那还要算毛泽东。”

1950年,美帝发动侵朝战争后,国际市场黄金涨价,张国焘孤注一掷,以其全部家产五千美元作押金,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倒卖黄金,以图厚利。

结果金价下跌,他赔尽了老本,除了靠儿子任教来维持全家生计外,便靠向美国领事馆出卖我党的历史情况为生。

由于美国情报人员给钱很少,使他形同乞讨,潦倒异常。

1956年,我党召开八大时,他想回到国内,但又不肯答复我方提出的公开认错这个先决条件,只好作罢。

1961年前后,张国焘应美国肯萨斯大学之约,用了四年时间撰写了洋洋百万言的颠倒黑白、美化自己的回忆录,从1966年起,香港《明报月刊》以《我的回忆》为题,加以连载,并于1971年成书三册出版,流传海外。

《我的回忆》的发表,使张国焘得了一笔稿酬,以后十余年间,他多靠此版权维持生计。

1968年,张国焘和他的妻子杨子烈申请移民去加拿大,到多伦多投奔他们的儿子。

张国焘夫妇有三子,长子张海威在多伦多研究数学,次子张楚湘在美国纽约当医生,三子张渝川在多伦多当工程师。

张国焘夫妇移居加拿大几年后,稿费花光,又无其它经济收入,夫妻俩不得不申请双双住进加拿大政府举办的免费养老院。

晚年张国焘

1977年12月,张国焘因78岁时忽患中风,右侧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又请不起人照顾,经申请住进该市一所免费的老人病院,并受洗礼入了基督教。

这所老人病院是官办的慈善机构,由修女充当护士,医生也少,服务态度很差。

1979年12月多伦多漫天大雪,天气异常寒冷。

2日子夜时分,张国焘被冻醒了,开始急剧地咳嗽,想喝点开水暖暖身子,颤抖的手碰碎了暖水瓶。

尔后,他身上盖的棉被、毛毯又掉在地上,叫人无人应,自己又无法拾起,只着一身单内衣的张国焘,光溜溜躺在窄小的病床上。

寒冷,无情地向这位83岁的老者袭来,他的枯瘦的身子开始蜷缩了……

次日早晨,病院的护士去送饭时,发现他已经气绝。

1979年12月5日,张国焘被安葬在多伦多公墓。

他老婆老泪纵横,哀叹:40年间,他们从未享到半点幸福……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