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转型中国的文化选择

2 已有 1474 次阅读   2019-03-28 14:16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转型中国的文化选择
多彩贵州网 2015-04-20 15:19:00

4月18日,国内著名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在孔学堂开讲主题为“转型中国的文化选择”的讲座。他以一贯风趣又犀利的语言阐述了近代中国的几次文化选择,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文明与文化的分裂

讲座开始,朱大可谈起了一件旧事。他说,清朝乾隆年间,日本幕府派人到中国调查百姓的风土人情及日常生活,并写成《清俗纪事》一书。奇怪的是,无论是该书作者,还是翻译,最后都自杀了。“日本人为什么会自杀呢?”因为他们对清王朝感到特别失望,与想象中的盛唐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不如宋、明都不如。特别是到了明治维新,日本人深刻地感受到,大清王朝已经不能成为学习的楷模了,不能成为走向未来的样板了,于是转而掉头学习西方。

日本人如此,中国人也一样。朱大可说,经历1840甲午海战后,大清王朝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不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那时,大清虽然还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已经不能阻止成为一个衰败的国家。而大清的衰败,就是几千年华夏农业文明的衰败。

他说,当代中国虽然经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本质是“影子文明”,是对西方的模仿和拷贝。因此,从物质方面说,中国是对西方的模仿,但文化又是自己的,由此出现了文明与文化的分裂,两个系统不匹配。如何才能做到两者兼容,则是今天亟需思考的问题。

三次文化选择

在朱大可看来,当今中国,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各有自己“小时代”的追求。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选择养老,60年代出生的选择养生,70年代出生的选择权力,80年代出生的选择财富,90年代出生的则选择娱乐。“总的来说,改革开放36年,中国制造了巨大的文化真空,文明转型并失去主导地位后,中国人面临巨大的文化痛苦及选择焦虑。”他说。

朱大可表示,中国大陆在20世纪有三次颠覆性的文化选择。第一次是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叙事,其典型代表是鲁迅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其实是“吃人”的社会,而儒家文化是最大的毒药。第二次是毛泽东的革命叙事,这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的简化,方言的瓦解和地域文明的颠覆。文革时达到高潮,甚至出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和本土传统文明的双重颠覆。第三次则是邓小平的财经叙事,发展了经济的同时,也以发展的名义摧毁了传统文化和道德,如传统节日完全商品化,失去了原来的人伦价值;中医药及自然疗法遭到恶意围剿,民乐沦为文艺表演的空洞符号等等。

他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普遍的文化焦虑在知识分子、官员和民众中蔓延。2014年,媒体人自杀和病故近20人,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和大学教授也加入其中。

倡导一个人的文化复兴

作为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注意到,从2013年至今,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到曲阜孔府考察,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家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讲话、在“孔子学院日”向全球孔子学院全体师生表示祝贺,都释放出了发展儒家文化的信号。

他说,每一次的文化选择都涉及如何认识并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也是最争论不休的。新儒家代表余英时就提出“两个儒家论”——批判型儒家和奴才型儒家的观点,并极力赞扬以司马迁、海瑞和东林党人为代表的“批判型儒家”的卓越风貌。

“传统文化中究竟有多少能救中国的良药,我们必须批判性地对待。”朱大可表示,“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三纲”是毫无疑问的糟粕,应该批判;而“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则是精华,应该发扬。此外,提倡“兼爱”、“非攻”、“尚贤”的墨家核心思想,以及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家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普世价值的一部分,应该发扬。

在朱大可看来,中国面临着一场文化(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的再出发,而这是有其传统的,如孔子一个人重返周朝礼仪和秩序的复兴运动,董仲舒推动的西汉儒家复兴运动、魏晋风度对先秦精神的复兴,以及“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新时期”的文化解冻和新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悄然形成的新启蒙态势。

“我们需要一个人的文艺复兴,放弃跟全民一起堕落,寻找个人的自我救赎。”朱大可倡议,从广泛的阅读开始,而后趋向于在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各领域的全面自我升华。他说,一旦每个人都实现了自我拯救,也就完成了民族性的整体性解放。

作者: 赵毫 编辑: 郭邱磊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