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坛奇闻] 乱世幽兰:民国画坛最美的女子

2 已有 1641 次阅读   2018-02-13 18:49
乱世幽兰:民国画坛最美的女子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看着眼前这位民国女子,让人不禁联想到幽兰。

关紫兰

“她年轻时的样子,阮玲玉、胡蝶根本是没法比的,真是大家闺秀。”陈丹青先生曾这样评价她的美丽。

然而,若不是一次“意外”,“意外”中一张被误认为阮玲玉的照片,或许,我们将无缘领略到她的美丽与才情。

被误作阮玲玉的民国女画家关紫兰

2006年12月27日,上海南京东路378号“王开照相馆”地下室,一场因为自来水龙头破裂引发的“水灾”,让一只尘封40年的旧纸箱意外地闯入人们的视线。

左为阮玲玉,右为关紫兰

关紫兰, 广东南海人,1903年生于上海一个富商家庭,是父母唯一的掌上明珠。父母经营纺织业,且有些美术基础,对印染与花纹设计都很精通,能够自行设计棉布图案。而自幼在此环境下长大的关紫兰,自然耳濡目染,深受熏陶与影响。

不同之处在于,关紫兰以画油画著称。其作品秀美华丽,充满闺秀之气,用笔豪爽洗练,落笔之间透露出既坚强又柔和的气息,被海外油画界称为中国“闺秀女油画家”。并与当时的潘玉良、方君璧、蔡威廉、丘堤、孙多慈一起被誉为“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当年的《良友》杂志称她为油画家中的“佼佼者”。而作为女性艺术家之翘楚,关紫兰的美丽也常常成为当时艺术家笔下的主题。

陈抱一画的关紫兰像

虽然她像极了阮玲玉,但眉宇间却多了一抹恬静与大气,更显才气与贵气。犹如空谷幽兰,飘逸秀美。亦如她笔下的画作,有一种明丽的调子。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炫耀自己的美貌,更不会卖弄风姿;亦不肯趋炎附势,视名利若浮云,其才情与品性比美貌更耀眼。

关紫兰早年入读上海神州女校图画专修科,后转入中华艺术大学西画系,师从洪野、陈抱一先生。192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文化学院美术部。期间,与日本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油画家艺术家有岛生马、中川纪元等人过从甚密,并得到他们的点拨与提携。其作品曾多次入选日本“二科”美术展、上野美术展、兵库县美术展。

短短数年,关紫兰便在日本画坛声名鹊起,并受到日本民众的热捧。1930年,年仅27岁的关紫兰油画作品《水仙花》,被日本政府印制成明信片在全日本发行,关紫兰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很多日本家庭都以墙上挂有一幅关紫兰的作品为荣。这对于一个涉足日本画坛仅两三年的刚出道者而言,是极为鲜见的现象。或许,除了画艺超群外,也与关紫兰的美貌和聪慧不无关系。

民国女油画家关紫兰

1930年关紫兰学成归国,多次在上海举行个人油画展。她的画风是东西方交融的典范。她将西方野兽派色彩的狂放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流露出神秘而内敛的东方韵味。为民国画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在当年沪上名重一时。因而也得到众多媒体的青睐与追捧,国内刊物争相报道刊载她的作品。《良友》画册更是情有独钟,不仅将她作为封面人物,还多次在刊物上对她重点介绍,对其作品和才华赞誉有加。

《良友》画册将弹曼陀铃的关紫兰作为封面人物。

《良友》1930年第57期“关紫兰女士个人展览会”专版

然而,这位艺术潮流的前卫人物,看起来洋派,可骨子里仍是闺秀气质。她善于拨弄人心灵深处的琴弦,其妙不在证明公理,而在揭示幽微,以细微指喻整体。在她眼里,艺术从来都不是使命和欲望的道具,它附着在日常之上,在本色和自在中融进趣味和美感。

关紫兰作品《江南春晓》,1934年

她喜欢把每天那些淡淡的愉悦涂抹在画布上,把日常的情境描绘得婉转多姿,让她笔下的人事景物透出某种耐人寻味的气息和质感。花卉当然免不了是关紫兰经常性的绘画题材。那时候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爱花插花赏花,都是生活的基本内容。而这种简单的喜好,关紫兰保持了一生。

关紫兰作品《慈姑花》 1941年

关紫兰作品《少女像》

只是,如此貌美倾城、明慧静好且又才华横溢的女子,不知当年有多少男子暗恋过她,但她却与绯闻绝缘,感情生活特别明朗。直到35岁那年,才携手挚爱的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丈夫姓梁,是沪上有名的牙科医生。婚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后来诞下一个女儿,如她一般美丽温婉。从少女到少妇再到母亲,关紫兰经历着自己人生的一次次蜕变。

关紫兰作品《秋水伊人》,1930年

她虽身处乱世,但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她与世无争,却有着坚定的做人原则。尤其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问题上,她绝不含糊。

关紫兰作品《少女像》,1941

中坐者为关紫兰,身前的小女孩是陈抱一(左三)与日本夫人陈范美(右二)的独生女儿陈绿妮。

历经乱世,走过岁月沧桑,随着时代变迁,曾经红极一时的油画家关紫兰,却在1949年以后基本上放下了画笔。只因她走的是印象派、野兽派的路数,几乎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小资情调。而这种艺术观明显与主流和时代相悖。于是,在画与不画之间,关紫兰选择了忠实于自己。

关紫兰作品《睡莲》, 1943年

此后,关紫兰成了上海弄堂里一个清丽、安详的妇人。每天买菜、做饭、散步、伺弄花草,过着与世无争的寻常日子。但她毕竟是大家闺秀,依旧保持着艺术家独有的风姿,也沿袭着老上海老派风雅的生活习惯。

有时候,她会到铜仁路上的上海咖啡馆喝一杯浓浓的咖啡,每月都会去长春路拐角上的斯维美理发店修饰自己,一生唯一不变的嗜好,就是喜欢在衣服上洒些法国香水。即使人生暮年,她也用自己的方式保持着一份高贵与尊严,于淡泊宁静中处处透着美的意境,一直优雅到老。

正是这种低调的姿态,超然的态度,帮她渡世间微凉,替她解人生悲苦,也让她熬过了痛失爱侣的伤痛,及“文革”的厄运。

在破败混乱的年代,一个安详笃定的女人,何尝不是世俗生活里的福音呢!

关紫兰作品《瓶花》1946,拍卖成交价 RMB 299万

1986年,关紫兰静静的走了,因心脏病发作离开人世。她一生对西湖情有独钟,生前就创作了许多关于西湖的绘画作品。去世前吩咐子女把她的骨灰撒在西湖,还风趣的说,这样他们最起码每年还可以去杭州旅游一趟。

关紫兰一生,都保持着这样一种飘逸、清丽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谓既清高矜持又随性豁达。只是曾经风华绝代,名噪一时的关紫兰,身后却籍籍无名,没有人知道,这个消逝的生命,曾经在一个时期的中国艺术界,甚至在异国大放异彩。

关紫兰作品《西湖》,1929年

1998年10月,关紫兰创作于1929的油画《少女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选中,参加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展览”,这也是中国早期女油画家入选的唯一作品。人们为之惊讶,而此时,她已离开人世12年。

关紫兰作品《少女像》1929年,作为代表作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幸而,她所留下的美丽画作将她的灵魂凝聚在了艺术中。她的多幅作品被中国国家美术馆收藏,还有一些作品分别被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及港澳台地区的画廊及个人收藏。

她像一盏明灯,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用艺术作为载体,延续着自己的生命与辉煌。似深谷幽兰,清逸悠远的芬芳长留于天地间。

关紫兰作品 《风景》,1943年

- E N D-

乱世幽兰:民国画坛最美的女子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国际艺术大观》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shoucanggj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