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历史的转折——我读乐震文《革命胜景图册》

5 已有 1264 次阅读   2018-05-28 10:33
            历史的转折——我读乐震文《革命胜景图册》
                                    来源:雅昌艺术网华东站作者:祝君波

  乐震文先生和我都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在我们身上,深深地烙着长在红旗下的这代人的印记。在我们红色教育的记忆里,爬雪山、过草地是那么的耳熟能详,抛头颅、洒热血也令我们自小为之激动、神往。尽管后来震文先生有一段时间在日本生活、从艺,但我们碰到一起,还是发现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共同爱好。

  去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一起喝茶,谈到了他的创作,谈到他对自身艺术突破的思考,有一点感受是共同的,就是现在的画家都走向了市场,每天为拍卖会画画,每天为收藏家画画,多了一份生活的无忧无虑,但又似乎少了一点艺术上的探索。他认为,一个画家除了画程式化的东西,总也要有一点主题性的创作,比如《清明上河图》、《韩熙哉夜宴图》,都是写生基础的主题创作,这对画家是一种挑战,对社会也是一种责任。

  这样,他和我议到了今年全国的两项纪念活动,就是纪念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元素和主题。我们聊到中国古代有“胜景”的绘画传统,很多大画家都有作品传世,而对于革命圣地,建国以后朱屺瞻傅抱石陆俨少、应野平等都画过不少,可惜不是太完整。能不能把红色之旅串起来,完整地表现从党的一大点燃星星之火到天安门城楼升起五星红旗这一段光辉的历史,震文先生考虑了很久,感到以自己现在的年龄和基础,应该接受这个挑战,对自己来一次“高标准,严要求”。这样“革命胜景图册”的创意就产生了。

  此后,由禇赣生先生征求历史学家的意见,选择绘制在创建新中国过程中有代表性、转折意义的地点(建筑)二十四处。并约定,对每幅画作配以革命领袖的诗文,请书法家题写,形成一字一画的形制。

  去年五月,震文先生调到上海书画院担任院长,工作明显繁忙。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硬是挤出时间到一些景点去写生,累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今年春节后,当他把全部作品交给我的时候,我的同事都赞叹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也很佩服震文先生的毅力和功力。

  如果有人问这次创作对震文先生个人的艺术有什么重大的影响,我认为他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和突破,而这是一个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看震文先生的革命胜景图,其突破在于两点:

  首先是内容题材上的重大突破。以前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面貌,但还是有很强的概括性和符号性,这幅和那幅之间有差别但不是太大。这次创作重大历史题材,形成了“红色”的主题,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情感性,触摸到了历史和时代的脉搏,与他以前的创作有很大的不同。从写生、构思,到落笔、成稿,更多地投入感情去研读历史,去体味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从而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建军、建国过程中所经历的峥嵘岁月和艰难抉择。这从震文先生的《创作小记》也可以看出,这二十四段文字体现出他对党和革命前辈的无比崇敬,透析出他在近一年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思考和思想感情,这就是用自己的笔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发展轨迹,表现出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的过程,表现出共产党由一个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转折。从作品的效果以及刘小晴先生配图亲书的革命领袖诗文,以及禇赣生先生撰写的胜景注录,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成功的主题创作。

 

 其次是绘画表现手法的重大突破。这个突破来自两个方面压力,一是前辈画家的创作,如南湖、井冈山、延安、遵义等,在群众的记忆中已形成共同的认知符号;另一方面,震文先生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一路探索,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如何在这次创作中打破常规,实现自己在艺术上的创新,从现在完成的作品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写生、写实,更注重艺术地表现,使每一处胜景不至于落入照片的俗套。如《革命圣地延安》在构图、造型笔墨上都有很大变化,看似延安,胜似延安。如《上海一大会址》,作者把建筑推远,突出地画了大片的梧桐树,反映出地域色彩,加强了表现力,殊为精彩。二是正确处理建筑的远近、大小,当大则大,宜小则小,将物置于景的环境中去表现,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遵义》、《瑞金》、《安源》,都是把建筑比例缩小,突出环境的宏大、开阔,使历史具有深沉感和苍茫感。而《京汉总工会旧址》和《南昌起义旧址》两幅,画面则纯粹表现建筑本身,运用变形或夸张的手法,造成另一种视觉效果。如前者以纯墨色表现,有一种韵味、节奏,后者以仰视绘图,衬出高大、巍峨。三是色彩运用上的中西手法结合,以丰富多变和每幅作品基调色的交替使用,表现出革命胜景的绚烂、多彩、丰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而色彩又与地域特色和时间特点完全融合。如《安源》满版的紫红色调,《西柏坡》的赭色,《古田会址》的层林尽染,《瓦窑堡》的皑皑白雪和红砖建筑,都给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同样是青绿色,《三湾》表现的是满目新绿,《泾县云岭》则是一片青黛色,青中透黑,有一种逼人的感觉,而《井冈山》则是白云和苍翠相间,比较淡雅。四是有四幅我特别喜欢的作品,也有赖画家在艺术上的过人之处。两张同类的风景:《遵义会议》会址设在绵延群山和花树环抱之处,与众不同,留给人们更多的遐想;《文家市》大片的绿地,远远突出一抹古村落,绿中见红,别具一格。而另两幅《八七会议旧址》、《宜章女子学校》,画家一反常态,把整个建筑布满画面,以巧妙的构图、横竖的线条和娴熟的笔墨,把画面处理得出奇制胜,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一次很有难度的创作,难在既要表现点,又要反映历史的主线。点线如何处理,是一道难题。所以,每个点的差异和二十四景的一气呵成是艺术上的关键。而从作品看,震文先生娴熟地驾驭了自己的笔墨。

  现在读者诸君看到的乐震文、刘小晴革命胜景书画展和出版的《革命胜景图册》,还包括了刘小晴先生在创作上的成果。小晴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同事,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艺术家和老党员。这次领受任务后,他闭门谢客,潜心创作,以他端庄平和、秀骨天成的书风以及正楷和行书,与震文先生的画做了一次绝配,可谓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