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厚土家山 天人合一

4 已有 2208 次阅读   2018-07-28 20:50
 厚土家山 天人合一
来源:信息时报作者:徐毅儿

青年实力派画家王少伦的“厚土家山·山水画作品展”即将于6月8日~12日在广州越秀图书馆举行,展出其新近创作的山水画作品一批。谈及此次画展,王少伦这样说:“我还在延续‘厚土家山’的主题,我认为这不是一时可以诠释清楚的主题。我会更深一步去追这种境界。这次展览仅作为阶段性的探索,我希望通过此展开拓自己的视野和展开新的思考,让下个阶段有更好的表达呈现在作品中。”

  创作主题

  歌颂生命的摇篮 挖掘人与自然的关系

  情感是文艺的独有内涵,是审美意象的核心,是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间的中介和过渡。品读青年画家王少伦山水作品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其作品所饱含的浓厚的情感、深层生命与文化信息所触动,被其作品中所流露的家山情结所纠葛。其作品充满着朴素与天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咀嚼。

  王少伦的艺术灵感和风格启蒙于家乡的厚土。其家乡洛阳,西倚黄土高原,东瞰黄淮平原,北望黄河如带,隔岸王屋耸峙,恰处黄土高原与黄淮平原的断层带上。这里是典型的黄河切割地貌,既有苍茫浑厚的塬上风光,又有着孕育中华文化的土壤。浑厚的黄土与深沉的文化,造就了王少伦的家山情结,成为他最基本的艺术源泉。从他绘画题材、风格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窥见画面背后积淀着的深厚的生命底蕴,而这一切也塑造了他山水画的基本精神取向。

  

“厚土,或者是苍茫,或者是雄浑,抑或是悲壮;但始终是哺育画家少伦成长的家,也是一个人灵魂的出发点,每个人都从家出发,走向人生更加宏大的场景,同时也是一个人的灵魂归宿。王少伦致力于在绘画中营造家的意象,塬上明媚的阳光,浑厚黄土下的窑洞,是他对家、对生命道路情怀的象征与寄寓,都蕴涵着他对家的思考,都是质朴的生命关怀——这比那些虚幻的、现代所谓时尚艺术中流露的终极关怀更有意味。”岭南美术评论家李琰如此评价:“王少伦还把家乡的风土人情引进他的家山厚土,或农耕、摘果、放牧,或赶集,反复地挖掘人与自然的主题,让人与自然更有朴素的亲情,让厚土更有情意,更有意趣,让家山永远是生命的摇篮。在这情景交融的天地里,画家仿佛在诉说一个‘天人合一’的朴素哲理,在弹拨一个现代人所渴望和向往的生命乐章。”

  创作心路

  曾经迷茫与矛盾 如今理智且沉静

  用王少伦自己的话来说:“我自身的创作‘厚土家山’是对我近阶段创作的归纳。绘画中的‘厚重’不仅仅是土壤的厚重,这其中蕴含着情感、文化、历史……这种情绪可否流露在个人的绘画之上?正是自己一直以来的目的——让情绪自然的流露于笔端,画面上是心迹的凝固。”经过这些年的学习与创作实践,如今的王少伦对中国画创作也有自己的体会。

  

王少伦的本科以及研究生的求艺生活都在广州美术学院度过。回顾王少伦的成长历程,他也曾有过迷茫与矛盾。王少伦这样说:“我是85年入读广美的,当时也正值轰轰烈烈的艺术新潮,这对我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那时候,艺术界曾发出过中国画穷途末路的言论,这对我们学生来说是震撼的也是失望的。因此,我也与其他学生一样有过认定西画为主流,甚至有排斥传统的心理。本科阶段,我尽管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同时更多的是在迷茫与矛盾中度过。”

  “毕业后经过长时间对创作的实践和理解,我开始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而不再是盲从与相对偏激。2004年,我考取了广美第一届在职研究生,在这几年中我选择了对传统和自然的回归,包括深入对古代画作的临摹,对古代画理的学习等。经过这些年的学习与创作实践,我逐渐明白艺术创作不可以随意跟流,要使自己保持一种理智与沉静的心态。”

 

 同时,王少伦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有热爱生活的态度:“生活是与创作息息相关的,热爱生活才会有细腻的创作。每年,我都会抽些时间安排自己去大自然中生活一段时间,不一定是名山大川,只要是能让自己内心放松的地方都是值得去体验的。此外,我在旅行途中会与自然对话,使自己放下繁杂琐事,静心思考问题,同时也能达到内视自己的目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