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山水花鸟写精神

1 已有 1307 次阅读   2018-09-04 19:56
山水花鸟写精神
2013-09-28    浏览(373)    作者:文/韩伟荣    
 

绘画作品之所以称其为艺术,是因为画家有独特的个性,其作品也有独特的个性,“绘者尽显胸臆,观者解其心声。” 细品徐灵霞的山水、花鸟画作,就有这样的感觉。

龙门海洋馆旁有一间百余平方米的画廊,画廊的四周挂满了出之徐灵霞之手的花鸟画和山水画。她的作品充满灵动和生机,无论是花、叶、枝、石的安排,鸟儿的姿态,还是山水、树木、茅舍的空间布局,都巧妙利用了虚实、疏密、浓淡、线面、干湿的对比,笔墨耐人寻味,精神溢于画外。手上功夫固然可以磨练,但这种精神来自生活,更来自艺术家的内心。

也许天分使然,徐灵霞从小就对绘画有一种特别的喜好,还在上小学期间就表现出绘画特长。上世纪80年代,徐灵霞作为河南省洛阳市地质队的一名女工,因工作关系,常年行走在太行山脉、伏牛山中、秦岭山系。和其他工作人员不同的是,她随身携带写生用具,工作休息时间写生,大山成了她描摹的对象。 她说,当面对大山的时候,她有一种激情,有一种冲动,有一种欲望,虽然那时还谈不上是创作,但与大山对话、写生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对大山太熟悉了,写生为她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她日后的山水画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86年喜爱绘画的她自费上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进修山水画创作。

出门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有人用写信的方式,有人用日记的方式,有人用电话方式,有人用QQ方式,等等。身为一名地质女工,徐灵霞远离家乡,常年与大山为“伴”,她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绘画方式。《太行秋韵》,茂密的树木,近山的苍劲,远山的空濛,山水画中一条山路弯曲着通向远处的茅屋,让人有一种归家的感觉。用这种方式表达她的思乡之情,画中隐含着一个她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在地质队工作过七、八年,画中所表现的山体风貌效果,真实可感,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掠影,而是真实生活的体验,是艺术的真实。

观其山水画作,明显的北派风格。她爬山涉水,研读古今典籍,深悟笔墨精髓,对太行山、伏牛山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山体的皴擦,树木、房屋的线条,云雾、溪水的布白,生机勃勃,古意盎然,远近疏密、浓淡虚实,处理极有情致,画出北方山水雄浑苍厚的气韵。

自然之山水、茅舍、松石,经过徐灵霞的神来之笔,化为宣纸上的山水、茅舍、松石,已不是原来的自然之物,也非画家心灵之想象之物,而是心灵与自然之物的镜像。

学习花鸟画,徐灵霞幸遇国家一级美术师、牡丹画名家李松茂先生。有山水画基础的她,在恩师李松茂先生的工作室看到先生画的牡丹画,顿觉眼前一亮,被先生的牡丹画深深地吸引住了,和先生聊得很是投缘。

那一刻,她有了学习牡丹画的强烈愿望;

那一刻,她有了画好花鸟画的决心;

那一刻,她感到了精神特别的振作。

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就会挤时间找个理由去李松茂先生的工作室看老师画牡丹。时间久了,李松茂看出了徐灵霞的心思,也为徐灵霞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收下了这个“女徒弟”。

多年前,她还在洛阳市地质队工作时就有想法,作为一个喜爱绘画的洛阳人,一定要学习画牡丹,和李松茂老师的相识,得天时、地利、人和,从而也圆了徐灵霞的“牡丹梦”。她的刻苦勤奋深得李老师赞赏,其作品参加各类展赛并有获奖,或被收藏。

记者注意到,徐灵霞的牡丹画,不论横幅、竖幅,还是斗方,画面中大多有鸟在其中,构成一派和谐气象。

徐灵霞认为,花鸟画表现的就是美,是人间之美,是社会之美,是和谐之美,是文明之美,美的东西,雅俗共赏,与人同享,与人同乐。

数朵牡丹在春光中绽放,红的、黄的、紫的等不同色彩的牡丹花把春天妆扮的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在《盛世和谐四时春》中,水仙与石头的配景,使画面更加丰富,更显灵动。那石头上的两只小鸟,正在享受着春的温暖,吮吸着牡丹花的芳香。这或许正是画家受到社会关爱的写照?

“写花草、山水可以不涉人物,但人物的形貌不在场,人物的情感韵律却始终在其间萦绕。”徐灵霞在动笔的时候,已经将自身融入其中,她通过画笔和宣纸来表达对那些帮助她、支持她的人们的感恩之情,描绘美好的和谐社会。

品读徐灵霞的画作,使人读到了一个画家的心声,那是画家的个性张扬,是她数十载的艺术追求;也能感受到她对山川花鸟的无限热爱,对人生美好事物的热爱,是心境与物境的交融,是心灵与自然的和鸣,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