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第1章第4节中国绘画鉴赏--谢先莹著

2 已有 210 次阅读   2021-06-18 22:25
《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第1章第4节中国绘画鉴赏--谢先莹著 

《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

第一章第四节中国绘画鉴赏

谢先莹著

《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封面--谢先莹著

《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封底--谢先莹著

第四节中国绘画鉴赏

一、绘画的分类

1.概念

绘画艺术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造型语言,在二度平面物体上创造出充盈着自然生命力的物象与空间,展示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多样景观,表达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

2.类别

绘画的种类很多,也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绘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分类,可分为水墨画、版画、壁画、漆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绘画所表现的内容或对象分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等;还可以按照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分类,如中国画、日本画、西洋画等。

(1)中国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它是用中国特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等,依照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中国文化魅力的绘画体系。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通常指的是以水为调合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绘画,又可称“水墨画”或“彩墨画”。工具材料为我国特有的笔、墨、纸、砚和绢素等。其中,纸为宣纸,分熟宣、生宣两种。熟宣适于层层敷染墨和彩,用熟宣创作的画往往称工笔画;生宣具有较强的吸水性,笔触纸面即形成水墨或色彩的痕迹,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2)油画。油画是以油为调合剂调合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对于我国来说,油画是外来画种,有人称之为“西洋画”,即它发明并流行于西方,主要在欧洲盛行。

(3)壁画。壁画是绘制在土木砖石等各种质地壁面上的绘画,绘制所用的颜料多样,具有装点建筑、记载历史、宣传教育与装饰审美为一体的特点,和我国的水墨画联系紧密。根据壁画所绘的场所,可分为殿堂、墓室、寺观、石窟等。殿堂和墓室壁画多描绘历史人物及神话传说,并有生产、战争、社会习俗等场面,间有神灵异兽、山川花木、日月星云等图像。寺观、石窟壁画多描绘宗教故事。

(4)水彩、水粉画。水彩、水粉画是以水调合颜料创作的绘画,大多画于纸上。水彩画,借助水对颜料的渗融效果及纸的底色,产生画面的透明感及轻快、湿润的艺术特色。水粉画颜料有一定覆盖力,又易于被水稀释,可用干、湿、透明、厚积等不同表现方法作画,其特点兼有水彩的明快、油画的浑厚。当代的宣传画、广告画多采用水粉材料画成。

谢先莹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先生(左)

(5)版画。版画是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刻画形象后印制而成,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连续重复印制。主要有:木刻、铜版画、石版画等。木刻是常见的版画,在枣木、梨木或胶合板上挖掉绘画形象之外的部分,留下有绘画形象的凸版,用油质或水质颜料拓印于纸上,具有造型简括,明暗强烈等特点。铜版画是在铜版上用腐蚀液腐蚀出表现形象的凹线后印制而成,也有的直接用刀在铜版上干刻。铜版画比木刻细腻、层次丰富,主要以光影明暗效果为艺术特色。石版画是用特制的墨笔在石面上作画后进行化学处理,使墨笔画出的形象可以印制在纸面上。石版画也具有层次丰富、表现力较强的特点。与其他画种相比,版画作品的造型往往概括洗练,艺术风格明快、单纯。

(6)素描。又称单色画,广义上指的是以任意一种材料作单色的描绘;狭义指用铅笔、钢笔、木炭笔等在纸上绘出形象。它一般是画家的写生之作,即面对人物或风景描绘而成,是一种带有研究性的绘画基础训练作品。有时也指画家构思大幅创作的草图。

(7)新画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变化,新的材料、工具不断涌现,新的绘画品种也不断产生。如电脑绘画、全息影像绘画等。另外,绘画中还引用了实物拼贴、浮雕等手段,成为由综合材料制作的绘画。

3.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油画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代表。鉴赏中国画,首先就要分清中国画和油画的共性和差异。二者在创作和审美等方面具有同一性,但在工具、材料、表现主题等方面存在不同点。中国绘画注重意境,重表现、重情感,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油画则强调形似,重再现、重理性,主要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对油画的鉴赏,要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古典油画到近现代油画主题和风格上的流变,建立起衡量画作的“标尺”;对中国绘画的鉴赏,则应从不同的种类出发,领悟山水、花鸟、人物画的特征。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中国画的鉴赏。

谢先莹与史国良先生(中)、中国画院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何加林先生(右)

二、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1.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即画面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不受固定的焦点透视限制。如山水画的“三远法”,作画用平远、高远、深远的方式经营山水树石形象和布局,左右远近的景物都能并入画中,从山脚到山顶乃至云际均可融于一轴。

2.墨分五色

墨分五色即用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表现画中的空间层次和物象特征,画牡丹,墨色能呈现牡丹之红;画绿荷,墨色也能体现荷花的清新之气等。在我国绘画发展过程中,许多画家还创造了“破墨”法,使墨色多变而富有神韵,如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以湿破干,以焦破润等。后来,又在“破墨”基础上创造了“泼墨”法,大笔饱蘸水墨渲染,或端砚倾墨,任墨在绢、纸上晕化成各种形态,然后随墨色诱发的想象,略加勾勒点染,使形象清晰起来,这类作品往往具有不可重复的新意。

3.线造万象

中国绘画中,线条是对自然物象的抽象。它不仅表达了描绘对象的形,而且表达了描绘对象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情绪。线的长短、粗细、柔刚、顺折等,都能表达不同的感觉。线条因笔的运行而富有多种表现力,可以勾勒形体,也可皴擦出体积,如若干平行或穿插的长线组成“披麻皴”,就能表现绵延层叠的山石;粗壮的侧锋短线组成“斧劈皴”,就可表现峻峭的峰峦。

4.横竖立轴

画家完成作品后,用纸或绢绫等材料衬托、加边,上下或左右装上木轴,竖式大幅为立轴、横式长幅为手卷,收时卷起,观时展挂。这种卷轴样式,是中国画艺术本质决定的。绘画中,画家往往只描绘出山水的一个局部,未画之处让观赏者产生无限想象。常说的“计白当黑”,就是指空白也是绘画作品的内容,卷轴的上下左右也都留有空白,是画中空白的延续。

5.诗书画印

诗、书、画、印合为一体是中国绘画作品完美的境界。有的作品寥寥数笔,再配以诗文、印章、题跋等,形似简练粗率,却用意深刻。从形式上看,画中的诗文是画的有机组成部分,何处该以诗文填补,均在画者经营构思之中,画论中称之为“补白”,但补的意义不是填充空白,而是形成书画浑然一体的面貌,显现出统一的意韵。

请手机横屏欣赏

请手机横屏欣赏

簪花仕女图

唐代 周昉

卷 绢本 设色

纵46厘米 横18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该图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画中描绘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展示了这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

三、中国画的四大要素

1.气韵

气韵是中国绘画艺术领域当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即书画体现的“意”和“神”,它不是实质的、具体的事物,而是书画作品给人们的一种意象。具体体现在作品表现形式的匠心独运和布局安排的别出心裁上,尤其体现在笔墨运用的灵活和巧妙上,使画面能抒发一种主观灵性,描绘一种美的意境,体现一种生活情趣,感官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世说新语》中提到,“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笔墨

笔是指皴、擦、点、勾、勒、擢等运笔的方法和技巧;墨是指烘、染、破、积、泼等用墨方法和技巧。笔法讲究长短、粗细、疾缓、曲直、方圆、顿挫、转折等变化,以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笔墨讲求干、湿、浓、淡,用以塑造形体,烘托气氛。在中国画里,笔和墨如同血和肉,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巧妙运用,画面才能血肉饱满。韩若拙在《山水纯全集》中称:“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3.构图

构图即绘画的落笔布局,画面内容所处位置的具体布置和安排,也就是南朝齐“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中国画落幅不讲究焦点透视,勾画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历代诸多丹青妙手或因形势需要,或因个人爱好,或因篇幅局限,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的构图形式,如长卷、立轴、扇面、册页等。“密不透风”、“疏能跑马”、“计白当黑”、“意到笔不到”等,就是说明中国画“构图意简而气足”的技巧。

4.设色

设色即如何运用绘画颜料着色。中国绘画颜料主要是矿物质、动物外壳的粉末,色泽明丽,附着力强,经久不变色。我国历代绘画名家不断改进和丰富设色的技巧和方法,如在人物画设色上,唐代张萱、周昉开创了“三烘九染”的人物画设色方法;在山水画设色中,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唐代王维、张璪所创的水墨山水,元代黄子久所创的浅绛山水等;在花鸟画设色中,因表现形式有工笔、写意之分,设色变化不一,种类繁多。与此同时,设色方法一般也要与绘画材料相适应,不同的绘画材料,就要选用相应的且富有表现力的设色方法。

中国画妙在实现气韵生动,重在体现笔墨运用,巧在展现构图别出心裁,要在呈现设色独具匠心。气韵生动是最终目的,笔墨、构图、设色都是实现手段。气韵主要靠笔墨来实现,笔墨主要靠气韵来反映;笔墨完善着构图,构图制约着笔墨;设色以笔墨为依据,笔墨以设色为补充。四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画的四大要素。

谢先莹与中国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纪连彬先生(中),中国画院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何加林先生(右)

四、鉴赏中国画的一般方法

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在笔先”、“笔停意存”,未画竹而“成竹在胸”,不写山川而方寸已定。对于如何鉴赏一幅中国画,很多人仅凭感觉来品评,喜欢就肯定,不喜欢就予以否定,是不可取的。因此,面对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欲获得鉴赏的愉悦,达到鉴赏的层次,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方法。

一是要善于多看。绘画作品的视觉空间特征决定了绘画鉴赏的方式是看。因而提高鉴赏能力的首要方法就是看。但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看到了作品,却觉得看不懂。还有人觉得,欣赏一幅名作时心情兴奋不已,若有所悟,但想将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时,却觉得言不达意、零碎苍白,甚至无从说起。因此怎样看画,怎样看懂画,是鉴赏所要解决的问题。元汤垕在《画鉴》中对如何看画有这样的描述,“有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敷染,然后形似”。如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中唐时期的一幅绢画,由采花、看花、漫步几个情节构成,画中有贵夫人和侍女各五人,以人物大小分其主次。“高髻纤裳”,“首翘鬓朵”,“淡扫蛾眉”,轻薄的纱衣掩不住丰盈的肌肤和慵懒的体态,将人物塑造成浓妆艳抹、轻衫薄纱、丰体玉肌的丽态倩影,以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宫中贵妇闲适风流的生活,成为唐代人物画的典型风格,展现了唐代贵族的审美趣味。画面上,几位姿态各异的贵妇人分外妖艳。她们高耸的云髻上,前簪步摇钗,顶插折枝鲜花;丰盈的脸庞上,朱脂点唇、曲眉蛾翅。她们各自悠闲地迈着步履。一位侍女手执长扇,躬身相伴,一只丹顶鹤和两只小狗穿行其间。初看此画,充满富贵与悠闲。但仔细看来,华贵的外表掩饰不住内心的空虚。那个戏犬的贵妇,虽然青春年少,婀娜多姿,却已是抑郁寡欢,第二位戴红花的妇女,懒洋洋地用手轻轻提起贴在肩膀上的纱领,显示出焦躁不安的情绪;画面中间那位戴荷花的贵妇人,忧心忡忡地凝视着一枝鲜花。其他几位也都是心事重重,满目凝云,似度日如年。这些细微之处,只有仔细看才能得出画中之真谛。可见,多看相当重要。

二是要善于理解。即设法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作品结构、形式特征等,只有对这些真正理解了,和作者的作品在感情上交流了,才可能做出比较实事求是的判断。鉴赏绘画作品切忌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不研究作品,不了解艺术家的意图,鉴赏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如《屈子行吟图》的作者陈洪绶,他生活在明清交替的动乱年代,对腐败政府极为不满,对下层人民十分同情。因而,他在作品中刻画了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和精神面貌。画面中间仅画着屈原一个人,他满面愤恨,腰佩长剑,两手紧叉在宽大的衣袖中,迈着艰难的步履,神情恍惚地沿江而行,好像在吟诵他那瑰丽的诗章。画上的江岸景象也很简单,除寥寥树丛外,四周留着大片空白,增强了屈大夫被流放时的孤独气氛。我们在欣赏作品时,从屈原消瘦而矜持的身影和飘然而稳重的步履中,理解到的不是消沉与颓唐,而是一个爱国者因忧国忧民而产生的痛苦与激奋,由此自然联想到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是要善于把握作品特征。作者并非仅仅把绘画留给我们,还会在绘画中把人类的文化精神或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启示展现给我们。诸多创造了优秀绘画作品的艺术家已随着时间远去了,我们今天面对他们的绘画作品,实际上是面对历史和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化石”。对于作品,尤其是古代绘画遗产,通常要放在它诞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品评,并且与前代的、同代的或后代的绘画加以比较,方能找到它在绘画发展史上的准确位置,理解这一幅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美的真谛。如明末清初画家朱耷,作为明王朝的宗亲,感到明朝的灭亡便是国亡家丧,奇倔的个性,使其在坎坷的际遇中形成了偏执情结,仇恨、悲切、无奈、幻灭等各种复杂情绪,在他画中往往加以宣泄或寄托。他的自画像《荷花双鸟》中的荷干,拗曲但挺拔;荷叶,支离破碎;顽石,上大下小,呈峻险之势,这些描述都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象征。尤其是画中的鸟,目光斜视,不屑于世,但处在不安之中,向人们讲述的是画家的惨淡人生和困顿际遇。

四是要善于培养感觉 。鉴赏绘画作品的实质不是对作品表面的观看,而是寻找对作品的内心感觉和意识升华。面对画作,作品的整体面貌在瞬间便直逼眼帘。作品的艺术特征触动、撩拨、撞击、刺激着人的感官神经,形成审美的心理活动。鉴赏者感觉的敏锐度与含量决定了鉴赏层次,这就要求欣赏者也尽量像画家一样,具备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感受力。如“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其作品《富春山居图》以其“平淡无奇”的构图,创造出宁静的画面气氛。但我们从中可以感悟到,作者把追求和平、安宁的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的美好愿望。具备这种感受力,就必须依靠训练和培养,培养磨砺出良好的感觉。

总之,绘画鉴赏是一种见仁见智、原无定法的创造性活动。由于年龄、经历、学识、修养与趣味的不同,同样看一幅画,获得的感受结果自然也不同。因此,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和鉴赏能力后,应充分尊重自己对绘画作品的直觉,把自己的经历、知识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联系,进而认识、理解作品,这样鉴赏的层次便会不断深化,达到心旷神怡的最佳审美境界。

编著者简介

谢先莹(右)、史国良(左)

谢先莹,字仲璜,号不敏,又号云宬,男,1965年3月出生,河南省内乡县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鉴藏理论家、书画家。主要著作有《浅谈中国书画鉴藏》、《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中国书画鉴藏必备》、《中国书画鉴藏与市场》、《读懂大师——中国历代书画家的传奇故事》、《书画星河——中国书画点将录》等。

编辑:曹会林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