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回溯古代,浅谈元代文人对“书画同法”的认识,以及审美特征

2 已有 167 次阅读   2021-07-29 12:09
回溯古代,浅谈元代文人对“书画同法”的认识,以及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的根系深扎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赋予了传统绘画以特殊的审美追求。把握其审美追求,是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关键。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注定了其审美的非同寻常,画面中的以形写神的含蓄美、寓情于景的意境美等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笔墨当随时代”,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有不同的时代魅力,不同的艺术魅力才使得画面向着多元化发展。方闻认为宋末元初时期绘画对山水画物象的描绘,是“书法式的笔触成为一种传达画家个人感情的更具有表现性的姿态运动……从赵孟开始,中国画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书法式的自我再现取代了写实的再现”。

一、以书入画,书画同法

“以书入画,书画同法”这是被元代众多文人画家普遍认识,并在创作实践中加以运用的理论。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元代画家判断文人画的重要审美标准是书画能否相互融合和渗透。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是因为自书画产生之日起,书法与绘画两者之间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书法同源”、“书画同体”。从书法和绘画的起源来看,两者都来源于“卦象”。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理论上第一次阐述了书画同体的问题。后来北宋韩拙认为,“书”还不是指的书法艺术,而是一种出于记事的“字”,这些字包含着一定的绘画元素。

第二书画同法。在艺术创作的手段上书法和绘画是一致的,都从“聿”,就是笔的意思。书法和绘画的基本构成元素都是线、墨和用笔。因此两者互相渗透融合。第三书画同功。书法和绘画都是以情感为根源的一门艺术。书法的抒情性和元代画家强调通过借用古人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要求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书画同源”。因此古往今来的画家们,将书法的精髓与绘画完美的结合。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运用非常明显,它发挥着多方面的艺术功能。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线条的重要性,与书法的用笔极像。

中国画的基础是线条,如果画家不通书法,则画就没有用笔方面的特征;如果书法家不通绘画的道理,那么他写出的书法就没有韵味。中国文人画是重视笔墨意趣,突出绘画中的用笔特性,而书法又是重视用笔,所以绘画用笔来自书法用笔的灵感,两者相互作品。书法注重笔力,而绘画注重线条。

元代画家将书法与绘画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方式可以概括为“引书入画”。主要体现在:第一将书法中的不同字体的书写笔势直接引入绘画中。第二将具有书法趣味的笔触引入绘画中。元代画家借用书法的抒情性,表达心中的意念,书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主体之“意”跃然与画面。

书法以题跋的形式引入绘画,要求书法与绘画上在风格上一致。任仁发在以书入画、书画同法方面,在其绘画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诠释。他在线的处理上,运用游丝线条和柳叶线条完美的结合。其线条行云流水,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又有变化。游丝线条极细极长,在画面表现中,要用笔尖来表现在纸上,其用笔行驶缓慢,尽量一气呵成。

柳叶线条中间粗两端细,跟柳叶一样的形状。其用笔要轻落笔、轻收笔,以凸显线条的粗细变化。任仁发典型的一幅作品《人马图》中,首先画中人物、马匹都是采用单线勾勒的方法线条流畅,将石鼓文的圆润顺畅、甲骨文的遒劲力度,达到了书法与绘画的完美结合。

其次在人物的衣纹方面,又有书法中的行书、草书,变化多端,粗细穿插很有韵律。最后在马匹的鬃毛处理方面虚实结合,马匹中所用的线就像是书法中的篆书中锋用笔。任仁发的鞍马画中书法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丰富和提升了绘画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二、心物交融 虚实相生

中国传统绘画,重在写意疏于写实。自文人画发展以来,其绘画作品讲求情感的表现,融贯意趣抒发性灵。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倡“意在笔前,画尽意在”,认为“意”是绘画创作的灵魂。“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古典审美形式的一个核心价值。

意境是“情”和“景”的表现。“情”和“景”的相互交融,才发掘出最深的情,同时渗入到景中,景中全是情,情具象为景,呈现出一个崭新的意象。元代马东篱的《天净沙》小令中,前四句全是写景,最后一句写情,整个格调呈现出一种哀愁寂寞、根触无边的境界。与此同时,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意境又表现出不同的色相。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提出,是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这主要提出了在审美创造中,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关系,从创作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论述,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意境范畴的意义空间。当艺术达到完美的境界时,书与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虚与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内涵中增强了画面的审美意蕴。

中国传统绘画中,虚实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虚实关系的对比处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空间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绘画领域的虚实就是受到先秦道家思辨哲学的启迪。虚实关系的精髓在于虚与实的有机配合。画面中的留白是同笔墨相互联系,是绘画作品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画内为实,画外为虚。这一点在山水画领域较为突出。即画面之内所直接展示的空间造型是有限的,但是画家所要表达的艺术空间却超出画面之外,这样又是无限的。这种似有似无的艺术空间,是由画内之实而生成的画外之虚。艺术的意境构造,是客观的景物作为自我主观的情感的象征。

元代的士大夫文人画作品,在表达虚实和意境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文人士大夫画有一定的寓意在其中,并且意境幽深耐人寻味。在元代有意境与虚实的关系处理方面,山水表现得尤为突出。但在其它题材方面也有涉足。当然任仁发作为元代士大夫文人画家,其作品中有很多表达意境与虚实关系的处理。

他在吸取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意蕴。现存的山水作品并不多,其中《横琴高士图》是一幅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幅作品就其中的意境来说,画面中绘有松柏盘生于悬崖峭壁之上,树下有一身穿红袍之人,坐在溪边弹琴。画面中的崖壁、山石以及松柏的碧绿青翠与红衣相互呼应,色彩古雅纯净。

这幅作品整体格调看似轻松愉快。但是当我们结合元代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其实际所要表达的意境是抑郁不得重用的惆怅心情。这正是任仁发作品的独特和过人之处。

任仁发精工细丽,古雅纯净的绘画艺术风格,从题材特征、构图特征、色彩特征、造型特征及审美特征五个方面被完美诠释。纵观其绘画艺术风格,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同时,又独具个人特色。

三、总结

由宋到元中国绘画从写实再现走向书法的自我再现。书法式的自我再现的实现,是依赖于借助书法式的笔触来表现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引书入画”。元代画家“写意”的绘画本质观,主要有两种表现出胸中之“意”的方式:第一借用书法,以书法性的笔趣“书写”;第二借用诗歌寄兴、抒情的特点,以诗歌“抒写”。

元代画家将书法和诗歌的书写性和抒情性融入绘画创作中,将绘画与书法、诗歌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绘画形式。任仁发的绘画作品在其时代的影响下,从书画、意境情趣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