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八大山人的绘画,藏着他的无声呐喊,孤独且傲岸

2 已有 94 次阅读   2022-12-09 08:39
八大山人的绘画,藏着他的无声呐喊,孤独且傲岸 

历史上,明朝被后世称为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作为明朝皇室后裔的朱耷,同样也遗传了这一种骨气和傲气。

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而此时的朱耷刚满18岁。朱耷想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重建明王朝。但无奈大势已去,任凭他满腹才华,也已无力回天。

1648年,清顺治五年,年仅23岁的朱耷终于选择了向命运臣服,放弃反抗的朱耷,被迫隐姓埋名,隐居山林中,落发为僧。

但八大的隐居是被迫的,是非他所愿的,而且毕竟刚刚20出头,心中那骨气与傲气仍在。对现实的妥协,阻挡不了对世事的愤恨。而这种极为强烈的情感,只能选择宣泄在书画上。所以中国艺术史上,在徐渭之后,又多了一位让后人望其项背的高峰——八大山人。

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无论绘画、书法、音乐、电影等等,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品,而不是商品。是因为创作者在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感。

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座跨域时间与空间的桥梁,能够让人穿越一切阻隔,与创作者产生高层次的精神联系,深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体验一种玄而又玄的奇妙感。

而八大山人把心中强烈到极点的情感,全部倾注到书画作品上,所以即便相隔数百年,今天的我们,在欣赏山人的传世作品时,依然能把他画中那种古而不古,死而不死的灵魂所震撼。

今天的人们,大概很难真切体会到八大山人的心境,但我们可以通过他留下的笔墨,聆听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将心灵深处的情思娓娓道来。

有人说八大山人的画里充满了孤独、寂寥、清冷、傲岸的情感,那是因为他在以绘画发出的无声呐喊,抗议自己命运的呐喊。

八大的绘画取法于法常、陈淳、徐渭的造型笔墨,对客观物象进行大胆夸张或简化,以凸显其强烈、喷薄的生命意志,创造了堪称睥睨万古的艺术形态。他将笔墨张力发挥到了极致,在其极简、极淡的形式背后,是一张拉满的弓,数百年引而不发。

八大山人喜欢画猫,但是画中的猫,承载着他自己的灵魂。

1684年,54岁的八大山人已经还俗娶妻,或许是因为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他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对情感的表达非常直白,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露骨。这一年,他创作的《杂画册》中的猫,身体后弓,尾巴高高翘起,目视前方,做出了一副蓄势待发的攻击姿态。

1690年,64岁的朱耷创作了《蕉荫猫石图》,这个时期的八大山人,绘画中少了很多凌厉,却在平淡中多了几份孤寂。

芭蕉树下,无根石上,一只孤独的猫背对观者,让人感觉到一种深深的孤独与寂寥。正是当时八大山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山河破碎,自己不过是一个无根浮萍,孤独立世,充满了无助与悲凉。

1696年,70岁高龄的八大山水作《猫石花卉图》,画中荷叶以淋漓的泼墨法绘成,而猫与石头却不过寥寥数笔,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静卧在石头上的猫睡意朦胧,似乎是在闭目养神。纵使周围景色如何俏丽,都与他无关。

这便是当时的八大山人,归隐与山野之间,俗世中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透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毕竟大明王朝已经亡了五十年,这一年是康熙三十五年,正是康乾盛世的初期,清帝国的统治早已根深蒂固。但是这一切都与八大山人无关,只能如一只孤独的老猫,独自隐遁与山野田园之间。

——END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