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世文会”前安徽嘉汉艺术强势推荐:太行幽兴图”山水卷 魏紫熙款,山水珍品

3 已有 301 次阅读   2022-12-23 17:33
“世文会”前安徽嘉汉艺术强势推荐:太行幽兴图”山水卷 魏紫熙款,山水珍品 

“太行幽兴图”山水卷 魏紫熙款

此件藏品已列入“世界文化贸易博览会”展会重点推荐作品!届时参展欣赏!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显文,1915年1月生于河南遂平,1934年毕业于开封河南艺师。任教于河南中、小学 。1938年后,于河南、湖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46年主办《河南民报》之《美育》副刊 。1949年后,相继于南京文工团、南京美术工厂、江苏省美术工作室工作。历任江苏国画院画师,兼徐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人大代表。 江苏国画院著名山水画家。河南艺术师范学院毕业。建国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徐州市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第三届理事。作品有《魏紫熙画集》。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这是他的信条。早年他专攻山水,50年代至70年代以画人物画为主,创造出一批歌颂新中国的人物画、年画、招贴画、连环画。他的人物画,人景并茂,意境深遂,用传统沉稳厚实的线条、现代墨色并重的色块绘画,表现了典雅的造型,题材寓意深长,具有新意和时代气息,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力,突破了旧人物画技法上的局限性,重振了中国人物画。70年代后,他把艺术探索的目标转向山水画创作。

其山水早年宗法"四王",追师清湘、梅清诸家,对南宋刘、李、马、夏四家,也涉猎颇深,有传统功夫,又注重新意。笔下所绘的老松、长瀑、峰峦、房舍、舟楫,多有元明以来诸家的踪迹;笔墨凝重质朴,章法灵活,不露锋芒;画风苍秀齐出,刚柔并济,婀娜中见刚健之气,婉媚外显遒劲之韵。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馆的《天堑变通途》、藏江苏省美馆的《飞澜无声》、还有《庐山奇峰》、《长白山飞瀑》、《太行奇峰》等,尤其是为毛泽东主席纪念堂所绘制的巨幅山水画《黄洋界》(藏中国美术馆)及为中南海绘制的巨幛《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等,均堪称现代山水画坛的珍品。晚年山水画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面积泼墨和重彩朱砂点的运用,既传统,更现代,画风显得异常新颖。

左一半图

数十年来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筹建江苏省国画院。他参与组织并参加了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为江苏省第一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艺术家终身津贴的画家之一。

右一半图

魏紫熙把一生献给了艺术事业。在他病重期间,他仍不忘画画,仍惦念着心中的许多创造冲动,仍希望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山水画佳作。

魏紫熙早年专攻山水画,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画人物画为主,在他六、七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精力化在现代人物画的创作中。人物画创作是伟大时代对魏紫熙提出的要求。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可能离开时代环境的要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自以为"超越时空",只不过是欺人之谈而已。魏紫熙不负时代厚望,在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创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无愧为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奠基者之一。人们不会忘记他所创作的《温课》、《渡口》、《报矿》、《煦风》等一系列中国人物画新作,更不会忘记《风雪无阻》在新中国人物画发展过程中不可动摇的里程碑地位。

魏紫熙以山水画名世,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物画人景并茂,意境深邃。人景山水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曾占有重要地位,留下了丰富宝贵的遗产。

传统的山水画技巧是魏紫熙熟悉了的东西,传统的人物线描怎样才能表现现代人物的神采和风貌呢?中国古代线描人物画是写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的古人,它是那个时代的。时代变了,传统技法怎样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青山常在,似乎万古不变,可是在不同时代人们的眼里,即使青山绿水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人物的环境道具的变化,那就更不用说了。怎样去表现新时代的人物和事物,令多少画家束手无策。所有这些,毫无例外地需要魏紫熙去正视,去感受,去解决。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魏紫熙最终成功了。哪一件成功的作品步浸渍着画家的心血,就像每一件失败的作品也都心血斑斑一样。

当我们打开魏紫熙创作的笔记的时候,当我们观赏着魏紫熙大量展现时代风貌作品的时候,我们明明白白地感到被带进了那个时代,似乎清晰地听到时代脉搏跳动的节拍。

火热的生活是魏紫熙人物画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他在生活中有感于心而奔发于纸素,频频出现的灵感,有时简直让纸笔应接不暇。目观心记之外,大量地实地速写,钢笔的,铅笔的,有时便直接以毛笔宣纸直接完成,记下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这就是魏紫熙人物画创作的过程。

生活之美是魏紫熙终身追求的目标,在这种美的追求之中,感受是第一位的,一切表现手法都得服从于对生活的感受。他对人物画意境的追求完全是中国式的,但却全然不同于古人;构图与造型吸收了西洋画的某些优长,但他始终扎根在中国画的传统之中。

魏紫熙人物画沉稳厚重的线描、典雅的造型,色墨并重的风调,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也不是传意义上的民俗民风绘画,它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气息,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物画的巨大成就。

当人们品味着魏紫熙人物画时,都有强烈的时代再现之感,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将生活中的甜美奉献出来,令人憧憬,催人奋发。只有那个时代才能产生那样丰富的作品。

落款:紫熙

"当代山水画"从时间属性上来看似乎是一个矛盾的修辞。"当代"显然具有一种现时性的特征,而"山水画"则是艺术史上的一种早已成为过去式了的绘画风格。但是,"当代"还具有另一种属性,即文化意义上的类型属性。魏紫熙的山水画特征如下:

-、确立了知山乐水的圆觉之境:山水画的缘起,是中国画天人合一意境的历史集成,是知山乐水大田园观民居意识的集中体现。可以说,青绿山水的标树确立了中国审美的一个重要基调:闲情逸致式的陶冶(至元时这一认知成为立信的基准)。人们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萧条空寂与静穆平和。圣者说的"道、理、性"均在山水面前顿捂圆觉,以终成情性。这种以山为乐、以水为知,以空为悟、以远为觉的精神确立,这种天人合一的忧乐圆融意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士者文化的一种精神,是素朴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中国哲学在中国山水中找到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涵。

二、确立了愈小而大的意蕴之理:中国古典最为重要的一个美学命题是愈小而大。我们在古典分析时指出的超以象外,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美学品德,就是对愈小而大这一命题的艺术理解。实际上,这是中国人用特殊的视错觉审视图像的艺术。我们一再说的中国画咫尺千里法则,就是对这一命题的艺术揭示,它除了告知我们哲学以外,还告知我们一个极为独特的透视原理,它让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情境中知觉物我合一、象于无形的一种特殊的大象与大音,若说中国画的感动,最大的致因莫过于此。

三、确立了学科表现的语法规则:任何一个画种,要想独立于艺术之林,在语法结构上满足复杂性与丰富性的要求。即本书多次强调的,必须藉助复杂的视错觉结构实现自然物象的简化。青绿山水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方面它让绘画从宫室壁画的人事为用、宗教理说中解脱出来,让山水不再成为人事宗法的环境与陪衬,成为主要的精神寄托。另方面他在表现语言上第一次为山水画定立了法度规则,系统地在构图、设色、树法、石法、水法、笔法、论说上进行了建树。应该说系统的有学术的山水画认知从这一时段起才真正进入了广延与深刻。

魏老面对这一重大题材,以超常的思维,非凡的想象,俯瞰的视角,对黄洋界的云海、群峰、松石等特殊景观给以精确的描绘。魏老边勾边皴,勾皴并举,用笔繁复紧密,充分表现出罗霄山脉黄洋界山石的复杂多变和山壑的阴阳向背。接着用逆笔中锋,先勾后皴,灵活地表现出山石的质地和细部结构。魏老在右下方画出云海,在中部山谷中画出一片片飘浮不定的行云,更加突现了黄洋界山势险峻,雄伟峭拔,气势磅礴,云海苍茫,气象万千的壮丽美景。

整个画面的基本色调采用赭红色。这种赭红,干湿交替,多层积染,层次分明,十分厚重。如同战士的鲜血染红了群山,象征着当年的战争异常残烈。与赭红色的画面交相辉映,又寓意着中国革命红红火火,硕果累累,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魏紫熙是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画派”的画家之一。原名显文,1915年出生。河南遂平人。

早年毕业于开封河南艺师。他的山水画初学王石谷,后偏爱马远、夏圭等南宋画家的画法,复涉新安画派诸家。作为江苏画画院的画师,五六十年代经常赴各地写生,致力于山水画的创新。

晚年山水画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面积泼墨和重彩朱砂点的运用,既传统,更现代,画风显得异常新颖。

其山水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又注重融入新意。笔下所绘的老松、长瀑、峰峦、房舍、舟楫等多有元明以来诸家的踪迹。经数十年刻苦研习中国山水画艺术,令其画作笔墨凝重,章法灵活,不露锋芒,苍秀齐出,刚柔并济,婀娜中见刚健之气,婉媚外显遒劲之韵,堪称现代山水画坛之珍品。

山水画,画的是天地山水小船屋宇树木等,一般人们看画也就是看到这些东西,第一是喜欢,其次是想去想居。其实,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远不止此。外形式的东西只是中国画家通过道术表现自身对道体的理解而,借用的载体而已。目的不是画这些素材类的东西以至逼真,而是想力求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以求通达天地之道。

中国文化是自然主义文化 ,以体现蓬勃向上的生命气息为原则。这也就是一个中国画家毕其终生要追求的东西,同时自身也获得长寿。万物相杂自有序,中国古人发现这个序就是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中国山水画表现天地万物时也表现这一学说。

山水画即求天地之大道,上面谈到的形.理.性.势.气五阶段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也是同理。以工作为例,形即外观事物或我们面对的工作,理.性.势.气即内在本质,是未知结构,不同优秀度的领导者就是对内在未知结构的把握度不同,达到通气的水平就是对事物或工作的规律全面掌握,了如指掌,驾轻就熟,这当然是最优秀的领导者了,但这样的人不多。中国山水画大师不多也就是这个理。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全都按自然主义原则采自自然界,有笔.墨. 纸.颜料等,毛笔是最主要的工具。从毛笔的顶端看,中间一点,周围一圆圈,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偌大一个宇宙的形成最早是由一点开始的,谓之太极,圆指的是宇宙整体。中国人也在宣纸上实践了这一思想观点,从笔尖一点画出天地万物。把山水画的技法看作“道术”是再得体不过的了。

由于山水画的绘画原则所限,学习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往往需要化几十年的功夫,第一原则就是笔墨要松,绘画史已经证明,笔墨从拘谨到放松,与人类不断在发展中得到解放是同步的。然后笔墨在质的表现上,根据中国道的原则及人的基本修养标准,有八个总结:刚.柔.动.静.诚.信.和.灵。中国的阴阳观,以阳刚为上,阴柔为下,但刚者易折须以阴柔辅之,故具有张力的柔和笔墨(外柔内刚)为高。

传承性:收藏记录1

中国对动静的辨证关系是很有讲究的,生命必须是动,而静者生智静者寿,故动中见静,静中见动为高。天地以德(正气)运行营造万物乃至生命,人们以德行世友好相处,诚信(按道理办事)固然重要,所以好的笔墨往往是憨态可鞠的。和即和谐,高度有序也,好笔墨是变化丰富而不乱的。灵指灵性,有灵性的笔墨生命无处不在,这是对画的基本要求,然而又是最为重要的,没灵性的画那就一无是处了,这是由画家本人是否有灵性来决定的。

传承性:收藏记录2

其实中国画的笔墨标准与我们完美的人性人格修养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甚至可以把中国画学比作“人学”。近现代以来,中国山水画的现状如何呢?主要现象有三种。一是标榜中国传统文化,泥古不化的。二是标榜画家个性,标新立异的。三是批判传统,重彩作画,搞中西结合以此来改造发展中国画的。尤其后两者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主流。人类历史总是在突破中前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对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偏执有清醒的认识,多一些自己的思考也是应该的。

笔下的山水分外的细致,不仅仅是山川河流的自然景色,更有房屋院落等人文景观,展现了天人合一的韵味,景色优美更有神韵。

用笔走线委婉舒畅,丝丝入扣,以形写神,入情入味,给人以安宁静谧之感。他的用墨一反传统的皴、擦、烘、晕,自创一格的渲、涮、突显出润中之韵,宣纸和水墨交融润化,单纯简捷地写出江南民居的柔美,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情意。

卷中题字:

黄均(1914-2011年), 号懋忱, 祖籍台湾淡水,福州候官县台江圣王庙金墩街人,1914年7月6日生于北京。著名工笔人物画画家、美术教育家。黄均自幼酷爱绘画。新中国成立后,黄均先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7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古都书画研究院院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中山书画社顾问、东方书画社顾问及中国口岸协会书画研究会顾问。1985年加入北京市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为盟员。2011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工笔重彩传统技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至唐宋已达到了鼎盛。可元代,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工笔重彩画逐渐衰落,但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这一优秀的传统画种都有其不朽之作熠熠发光。工笔重彩画的衰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画家多半视力衰退,青年画家又嫌费时费力,耐不住寂寞,但物极必反,今天我又欣喜的看到从事工笔重彩的画家逐渐增多,这一画种必将复兴。

黄均从事绘画艺术和教学迄今70余年。他善于学习,勤于耕耘,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描绘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又努力探索创新,以传统技法表现当代题材,成就也很可观。他兼善山水、花鸟和界画 (画古建筑的绘画,用界尺画出,由此得名) 皆有独特风格。在近三十年中,他多画兰竹。这些画既来自对实物的细心观察,又参以元明墨竹、兰草用笔用墨的精髓,疏密适当,浓淡得体,含蓄有致,生机勃勃,给人以美的感受。他说,自学画兰竹以来,已画了一万张。周恩来总理说"新社会的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当代翰林"。黄家三代四人,都是新中国的"文史研究馆馆员",黄彦威、黄正襄父子析居北京、福州台江圣王庙金墩和台湾淡水港。 是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黄正襄的哥哥黄畲和侄子黄均还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呢。如果加上他的叔叔是清末翰林,黄家则是一家三代有五人是"翰林"。

黄养辉 (1911年11月-2001年6月)别名黄旭晨,笔名黄易。男,1911年生于江苏无锡。早年就学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历任国立美术院校教职,广西艺术学院美术讲师,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兼秘书,国立北平艺专副教授兼秘书,苏州美专教授,中国歌剧院特约教授等。1944年任徐悲鸿大师秘书,直至徐在北京去世。

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养辉先生以艺术专员身份参加了黔桂铁路的建设工程,画了大量描绘黔桂铁路工程的水彩画和素描,内容丰富多彩。直接画出了伟大中国人民奋发抗战的精神和祖国壮丽的山河。悲鸿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曾在其作品展览中的前言写道:抗战初期黄君任教于建设广西复兴中国之桂林,跋涉西南黔、桂、湘边区深山大谷之间,写抗战中西南交通艰巨建设大图多幅,大为工程界所赏,旋被聘至黔桂铁路,乃畅写该路艰险工程数百图,皆以美术眼光出之,开中国绘画新境界。养辉先生自己创造的竹笔画也受到了悲鸿的赞赏。

养辉先生自从遇到了悲鸿就感到自己的生命和思想有了依托,有了方向。他对悲鸿充满了诚挚的感激之情。他沿着悲鸿的艺术道路终身从事艺术绘画和教育事业。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到了南京江苏省国画院工作,每次到北京都要来看我,表达对悲鸿的思念和崇敬之心。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书画展。他桃李满天下,他是一位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生前是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政协委员。他的艺术业绩已载入中国和美、英等世界名人美术史册和辞典,长留人间。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江苏徐州人。13岁师从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师范科学习。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也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在素描方面,李可染认为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素描唯一的目的就是准确地反映客观形象。形象描绘的准确性,以及体面、明暗、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绝无坏处。

李可染也提出过"采一炼十"的主张。意即,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黄君壁(1898年-1991年),本名韫之,别名允瑄,号君翁、君璧。中国画家。1898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广州,1991年卒于台湾台北。1919年毕业于广东公学,后从师李瑶屏学国画。1955年获第一届中华文艺奖金美术部门首奖;1968年获纽约圣若望大学金质奖章;1971年获南朝鲜庆熙大学最高荣誉大学奖章 。1960年巴西国家美术院授以院士衔。他擅山水,师承渐江、夏圭,有极深的传统功底。曾设白云堂授徒,被尊为"多士师表"。作品长于飞瀑、流泉、风帆、霜林。笔墨氤氲,苍劲有力,气势雄壮。亦能作工笔仕女和花鸟。

黄君壁擅山水,师承渐江、夏圭,有极深的传统功底。曾设白云堂授徒,被尊为"多士师表"。作品长于飞瀑、流泉、风帆、霜林。笔墨氤氲,苍劲有力,气势雄壮。亦能作工笔仕女和花鸟。张大千非常推重黄君璧,曾说(山水画)"云瀑空灵、吾仰黄君璧"。一九七九年香港曾举办"中国现代画坛三杰作品展览"。展出了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三位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传统中国画大师的作品。今黄君璧的作品被海内外人士和博物馆珍藏。出版有《黄君璧画集》、《黄君璧作品选》、《黄君璧书画集》等。

黄君璧是台湾的重量级画家,也是近现代中国画界长寿、多产、著名、影响广泛的画家。他早年确曾学过西画,他的某些作品(如画云水)在构图、用光方面也吸收了一定的西画因素,但他的主要功底还是传统绘画--从17岁开始,他就师从广东著名画家李瑶屏学中国画,至26岁,他又同李瑶屏等一起组织以发扬中国画传统为宗旨的癸亥合作社(两年后扩组为国画研究会)。此后,更与会内画家如潘致中、赵浩、卢振寰、卢子枢等前辈画家相与切磋,潜心钻研古代传统。其间,他结识了著名收藏家何荔甫、何冠五、黄慕韩等,得以观赏临摹历代名作。

卷后语:

潺潺的流水发出哗哗的响声,滚滚而来的烟云笼罩其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与大自然共同和谐地生长,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和秀雅的景色,将田园生活的风光刻画细致而传神。秀雅的景色映入画幅中。树木葱绿茂密,树叶疏疏落落,一幅静谧、安详的山水画作映入画幅中,整幅画作意境深远、山水相连、景色优美、寓意美好,田园风光温馨自然的感觉缓解人的负面情绪,

自然与艺术的巧妙结合。他的山水画构思巧妙,形神具备,清秀典雅,墨色通透,色彩淡雅,笔法独到,富有韵味,融诸家之长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诗意仿古山水画。山水有优美之情,富有人文气息,注重在意境上表现,他运用传统笔墨功夫,完美塑造了自然山水的魅力,还表现出了一种恬淡、闲适的心境,让身在喧嚣都市的人们找到内心宁静的港湾。

此山水画有一种自然造化之美,不管是山水还是点缀其间的人物和景色,都彰显出一种之气,飘逸灵动。其山水画意境深远,观看其画作仿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让人心生向往。其作品既有南派山水的风韵,又兼有北派山水的气派。画的意境富有灵性,墨色淡雅而富有动感,看似波澜不惊的画面,则暗藏勃勃生机。他的山水画既可雄浑荒凉也可清幽雅致,雄浑处山势连绵崇山峻岭,清幽处水平如镜,山体朦胧,烟波浩渺。无论是哪种构图,都体现出流畅的气韵和唯美的意境,观之总是意犹未尽 。

艺术点评:

魏紫熙,是中国现代受人欢迎的山水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山水画更是脍炙人口。李旭国作品收藏很广,就是结集出版的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李旭国先生的作品中,山水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魏紫熙的许多山水画,都是以山水风光作为题材的,让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老松、长瀑、峰峦、房舍、舟楫......欣赏山水画大家魏紫熙笔下的这副精品山水图,给人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心灵的洗涤!

魏紫熙的山水画如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他的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崇高而绚烂的美,其间,不乏哲思和诗意的存在。

此山水图采用由远景到近景的方式详细描绘了远处的朦胧感和近景的墨色浓淡反差形成立体感,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典雅高端,山水,房屋,渔船,人物等描绘细致生动,仿佛身临其境!

近景山头苍松挺立,伸向远方;中景的山博大、雄伟,气势磅礴,耸峦叠嶂,绵延不断。朝霞映红了山头与中景,前景山头上所点的朱砂红融为一体,象徵着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红红火火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幅画家父创造了一种新的点彩法,将古人的“嵌宝点”发展、扩大到了极致。用朱砂红满点在画中的山头上。满张画的红色寓意深远,画面所产生的巨大的视觉冲击感使人震憾,为之惊叹。这幅画打破了原有的绘画模式,是在传统中探索创新的典型,是一幅划时代的优秀作品。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