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二十世纪最早的北京风俗画,这才是“老北京”!

4 已有 219 次阅读   2022-12-30 21:45
二十世纪最早的北京风俗画,这才是“老北京”!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他不仅是一代宗师吴昌硕的弟子,国学大师陈寅格的兄长,鲁迅的同窗,齐白石的伯乐,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莫逆之交,还是民国画坛最富名望的风云人物。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

陈宝箴与孙辈的合影,陈师曾在左起第三位

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

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

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

1904年留学日本时合影

左起:陈隆恪、陈寅恪、陈衡恪(师曾)

陈师曾病故的时候,齐白石十分伤心,他说:“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我如没有师曾的提携,我的画名,不会有今天。”

梁启超在为陈师曾致悼词中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

陈师曾到底有何造诣?他何以值得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代沟的我们,当做一位旗帜人物来缅怀呢?

1920年 李毅士 《陈师曾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今天,这些作品在我们眼中,就是民国时代的北京风俗画。但是在当时,却可称得上前卫、新鲜、大胆。在风雅、不食人间烟火气的文人画一统天下的时代,陈师曾将视角对准老北京街头巷尾最底层的、最卑贱的民众,将他们的形象定格在一张张纸本上,陈师曾的意义无异于给千年传统的文人画审美打开了一扇窗。

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册页,以旧京风俗入画,描绘了民间的红白喜事、风俗人情,包括封建遗老之穷愁无聊等情状,其中还涉及到时政的讥讽而类如漫画,充满生活气息和人间情味。

此画笔法简练,略施色彩,既有文人画的意趣,又不乏西画之造型与光影,开现代风俗画之新风,堪称二十世纪最早的老北京风俗画!

陈师曾北京风俗画欣赏:

陈师曾《北京风俗·穷拾人》

陈师曾《北京风俗·算命子》

陈师曾《北京风俗·话匣子》

陈师曾《北京风俗·喇嘛僧》

陈师曾《北京风俗·货郎》

陈师曾《北京风俗·打鼓桃子》

陈师曾《北京风俗·丧门鼓》

陈师曾《北京风俗·二弦师》

陈师曾《北京风俗·坤书大鼓》

陈师曾《北京风俗·送碳驮夫》

陈师曾《北京风俗·冰车》

陈师曾《北京风俗·菊花担》

陈师曾《北京风俗·旗下仕女》

陈师曾《北京风俗·路旁乞妇》

陈师曾《北京风俗·泼水夫》

陈师曾《北京风俗·顶力人》

陈师曾《北京风俗·煤掌包》

陈师曾《北京风俗·山背子》

陈师曾《北京风俗·斗鸟》

陈师曾《北京风俗·品茶客》

陈师曾《北京风俗·磨刀人》

陈师曾《北京风俗·烤地瓜》

陈师曾《北京风俗·墙有耳》

陈师曾《北京风俗·切糕车》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