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王羲之耗费14年,写下草书“第一宝典”,通篇标准规范,李世民全国推广

1 已有 35 次阅读   2024-01-21 13:35
王羲之耗费14年,写下草书“第一宝典”,通篇标准规范,李世民全国推广

孙过庭《书谱》中曾写道:“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简单翻译过来,大概意思是学草书要懂“楷法”,两者互利共存、缺一不可,若不具备规范意识,行笔失去控制,随意挥洒奔宕,外形会像一团杂草。


不仅视觉效果引人反感,从内在品析时,会有粗鄙浅薄之感,犹如当代网络上的“鬼画符”、“丑书”受人排斥,永远不能成为“主流”。

因此初学者一定把“草法”放在首位,形成规范意识,保持行笔沉着从容,这样之后怎样开张、飞动,点画皆能坚实遒劲、神采奕奕。


那么初学者如何养成系统、完善的“草法”意识呢?练习王羲之《十七帖》即可,此作乃唐人集字而成,唐初李世民崇尚“王书”,为了加强世人对“王字”的规范化学习,继承纯正“古法”,命人编撰此作。


以王羲之耗费14年,即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到升平五年(361年),他写给好友周抚的28封信件为对象,包括《游目帖》、《远宦帖》、《胡母帖》等等,从中那个选取了943个“精髓字”。


卷中字体圆润婉转、简洁洞达,因采用今草写成,结字、笔画不会过于开张狂逸,而是在迅疾流宕中,彰显中和典雅,如烟波浩渺,一派静谧超然之象。

例如看开头最简单的“十”字,起笔时斜入铺毫,一派宽阔方劲之象,“七”字也是铺毫写就,笔画干练短小,给人一种“万毫齐力”的感觉,颇为雄浑古朴。


在结字上,王羲之依然贯彻欹侧、险绝的理念,如上述2字,整体向左边下沉,但重心收紧,完美平衡体势,可谓妙趣横生,消除临摹者的枯燥感。

这件《十七帖》乃草书界的“第一宝典”,通篇标准规范,把王羲之毕生“草法”精髓凝聚其中,让李世民喜爱不已,向全国推广此帖,并称赞曰:“烟霏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蔡希综也在《法书论》中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可惜墨本真迹失传,目前仅有拓本传世,在张伯英本、三井本、宋拓本中,最精善的一件乃宋拓本, 拓印时间相对较早,字迹完整清晰,细节端倪可查。


时常临摹,能在书写时有意识控制用笔,防止飞浮油滑之病,让强健的笔力,撑起字体框架,使每一笔都流逸生动,刚健浑博。

对于章法、结字的布局,也产生全新理解,充分调动草书的“生动性”,同时为了让初学者顺利识读,每个草书旁边,有一个小楷注解,能辅助初学者辨认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王羲之《十七帖》(宋拓本)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这种清晰度市面罕见,墨色浓淡以及笔法转变等全都清晰可见,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