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步辇图》告诉你,唐代那会儿求婚是这样的

4 已有 53 次阅读   2024-02-02 02:44
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步辇图》告诉你,唐代那会儿求婚是这样的 

现代人求婚讲究的是浪漫,

必备鲜花、蜡烛、小气球……

讲究的是出其不意,

来个小惊吓~

哦……不是,是大惊喜……

同时拉上亲朋好友呐喊助威。

(这么多人在,你是不答应也要答应吧……)

当然最重要的是几克拉的钻戒

要记得亮出来。

而相对于讲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而言,

求婚可不仅仅是浪漫就可以的,

还要历经老丈人的重重考验!

今天斋主就带你们穿越回唐朝,

看看唐朝那会儿

有钱人家的求婚场面吧~

(先上图,是很重要的)

▲《步辇图》唐 阎立本 纵38.5厘米 横12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名为《步辇图》

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乍看这图,斋主数了数:

一、二、三、四……

总共十三人,但是他们在干嘛呢?

原来这是吐蕃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的场面。

画作名字的由来

前面呢我们已经大概说了下这幅画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此画不叫作《松赞干布求婚图》?

而是叫做《步辇图》呢。

“辇”原本与车一样,装有轮子,自秦以后,帝王或皇后所乘之辇车被去掉轮子,由马拉改为人抬,故称作“步辇”。

此幅作品以交通工具为题目,

并非出于画家阎立本当初的用意,

画中央上方所题写“步辇图”三字,

其实至今不知是何人所题。

按照唐代及北宋的习惯,

不允许作画之人在画上题字留名,

而由帝王题字更不符合当时的规矩。

此三字只可能为后人根据此图含义所定的画名。

三次求婚

吐蕃松赞干布求婚历程可不是很顺利的,

毕竟老丈人李世民对于女婿的要求也是很高。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到长安向太宗李世民提出和亲要求,最终没有成功。
公元638年,他又派使者携带大量奇珍异宝入唐求婚。为了向唐朝施压,他亲自率领20万大军进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但是很快就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他的这次求亲自然也就没有成功。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第三次派出使者向唐朝求亲。这次,他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派了吐蕃的大相(即宰相)禄东赞到长安先向太宗李世民谢罪,再提出通婚的请求。
画作解析

画面左边为静,右边为动,

细细分析,其中大有文章。

▲画面记录的就是禄东赞觐见唐太宗的情况

毫无疑问,

步辇上端坐的唐太宗是画里的中心人物,

他的个头比身边的宫女都大两圈,

虽然这并不符合客观事实,却很合乎画面的逻辑。

为了突出重要人物,

画家常常会把他们画得比常人高大,

位置也更加醒目,

让人一眼便能看到,

这是早期人物画一贯的手法。

画面中,除了太宗乘坐步辇,

宫女们还打着两把屏风扇和伞盖仪仗。

先看左边这一组人物,

一袭红袍者为大唐典礼官,

负责引见使者。

一身白袍者应为宫中内侍官,

极有可能担任翻译的任务。

▲禄东赞

中间身穿花袍子男子不仅身材消瘦,

细腰耸肩,还面露难色,

是恭敬?是拘谨?还是有点胆怯?

此人正是吐蕃的特使禄东赞。

画中有话

如果仔细观察这幅画的话,

你会发现一些不太合乎常理的地方:

1.为什么抬轿子的都是宫女,而不是太监?

2.禄东赞毕竟也是重要的使臣,唐太宗为什么盘腿坐着,还穿着常服?

3.画中的禄东赞为什么这么干瘪,还不如前面迎宾的典礼官?

画中的男一号和男二号都落实了,

其他人便是配合这次隆重接见的必不可少的“摆设”。

首先,唐太宗盘坐的膝盖上

摆放着一个长条形的盒子,

这难道是他送给吐蕃使者的礼物吗?

还真是↓

但是看这幅图,未免有些寒酸,

即便没有一些重要官员,也应该配备点太监吧?

而这里却只有9个宫女,

而且还是专门伺候皇上睡觉的小宫女,

这群人专属于“尚寝部”,在唐朝属于五品女官。

这种局面,很像双方的彼此邂逅,

而不是特意安排的接见事宜,也太随意了。

再看服饰,禄东赞穿着布满小动物的民族服饰,

这应该是比较庄重的场合才穿的了,

而唐太宗却十分随意。

以图说图

唐太宗头上戴的,这叫做幞(fú)头。

通常为青黑色,因此也叫“乌纱帽”。

这圆领大黄袍是唐太宗的“常服”,

主要是唐太宗娱乐休闲时的穿戴。

而一个正式的礼服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看看阎立本另一幅作品《历代帝王图》。

这自带流苏的帽子,叫做冕旒(miǎn liú),

必须有12根,上面串的都是玉珠,

专门用于参加祭祀、典礼等重要场合所戴的冠,

是帝王的象征。

画中皇帝穿的黑色套装,叫做“冕服”。

这上头连纹样都绣得极为讲究,

一定要有“十二章纹”。

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

星辰、山在背,

火、华虫、宗彝在袖;

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

然而,画中的唐太宗并没有像《历代帝王图》里一样,

遵循该有的礼制,而是穿着普通的常服。

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有意为之。

绘画比列

再看人物的大小比例,

唐太宗最大最显眼,这个应该不会有异议,

第二“大”的人,按照规矩来说,

应当是禄东赞无疑,

而他在画中却被画的又小又干瘪,

还不如典礼官。

还有一点,就是人物的表情。

唐太宗,坐在辇上,嘴微微上扬,

气定神闲,霸气侧漏,有一种帝王般的自信。

而禄东赞和身后的翻译官,却显得弱小不少。

不用多说,当时的唐朝可是世界头号强国。

所以,在这幅画里,

从场合、衣着,到人物,

无处不在地体现着唐太宗的高高在上。

后话

相传他的这次请婚遭遇了

来自天竺、大食等国使者的挑战,

各国都想娶回唐王的女儿。

唐太宗只好“择优录取”。

民间便有了“六试婚使”的段子,

说禄东赞机智过人,次次闯关成功。

其实,唐太宗不舍得把亲生女儿嫁到如此遥远的地方。

▲布达拉宫藏王洞中的文成公主像

史载他共有21个女儿,却找不到文成公主的名字。

据说她只是一位宗室女子,祖籍山东,

其父就是护送她上路的李道宗。

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

因战功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女儿就生在任城。

唐太宗将一位宗室女子封为公主,

嫁给了松赞干布,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非常满意,倍加爱护,

可惜夫妻缘分短,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年仅33岁。

▲赤尊公主(左)、松贊干布(中)、文成公主(右)的雕像

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

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

她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藏传佛教把她视为绿度母的化身。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