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收藏·市场] 1947年,一老人5元买下赝品,63年后卖3亿,引三十多名子孙打官司

4 已有 787 次阅读   2024-02-28 19:50
1947年,一老人5元买下赝品,63年后卖3亿,引三十多名子孙打官司 

2010年11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嘉德2010 “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粹” 秋季拍卖会,一份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引起了买家的注意。

众所周知,《平安帖》是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名帖,曾被乾隆皇帝称为可媲美“三希堂”珍品的瑰宝。

不过,由于原帖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如今存世的只有两份仿帖,一份是宋人高仿的草书《平安帖》,另一份是唐人仿的行书《平安帖》,这两份仿帖几经流传,后来都成了清宫藏品。

如今,行书《平安帖》被保存在台北博物馆,与《奉橘帖》、《何如帖》合裱于一卷,又称“平安三帖”,而草书《平安帖》从民国时起就一直不知下落,直到在这次拍卖会上突然面世。

《平安三帖》(从左到右为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对于这份实属“高仿赝品”的《平安帖》,嘉德拍卖会的起拍价定的是5千万元,没想到,开槌后仅仅10秒,就有人喊出了1亿的高价。

现场顿时进入了非常紧张的追逐氛围,当价格喊到2.7亿元后,现场一片沉默。

正当人们以为这个价格已经是天花板时,一个神秘的电话打了进来,代场外买家举牌的嘉德总裁胡妍妍把价格直接喊到了2.75亿元、也是最后成交价,加上佣金,神秘买家以3.08亿的天价买下了宋人高仿的草书《平安帖》。

当人们得知神秘买家是著名收藏大佬刘益谦后,也就不奇怪他能以最高价夺宝了。

然而,身家百亿的刘益谦自己也没有料到,他以3亿元高价拍得草书《平安帖》后,竟长时间无法拿到这件藏品。

草书《平安帖》(左侧为乾隆皇帝的释文)

因为,这个藏品属于1966年去世的赵警忱老人,新闻一经见报,赵警忱的几十名子孙就彼此起诉,同时卷进了这桩遗产官司,法官足足审理了5年时间,刘益谦才能确定物权,支付了3.08亿元,拿回自己重金购得的草书《平安帖》。

而已经去世多年的古玩爱好者赵警忱,也因此事件被人称为“捡漏王”。

1、1947年,老人5元捡漏

1947年秋天,由于国民党政府金融政策失败、官商囤积居奇,北平城物价飞涨,很多老百姓不得不试图变卖家中的物件来糊口,可买者却寥寥无几,这段时间里,北平琉璃厂市场的铺子很多都关门歇业了,只在路边还有些摆摊人。

琉璃厂

这天,一个老人走进琉璃厂市场,在小摊上翻了一会,他叫赵警忱,是民间的一个书法爱好者,看到摊子上有块古旧的布料,是份发黄的绢书,正是草书《平安帖》,上面除了大量的收藏家印章外,还写着四行四十一个字: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寿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

这是王羲之在那年腊月写给唯一女儿王孟姜的一封信,内容是:一年即将结束了,感叹你们相忆情深,我也很想念你们,但又不能前去看望你们。收到你们去年十月的来信,知道姜道等人一切平安。只是寿的旧病还未恢复,我又感到十分担心。最近天气异常寒冷。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对女儿爱若珍宝,写帖时,王羲之年事已高,对女儿、外孙很想念,所以写了不少给“姜”的信,如《告姜帖》等。

如今,王羲之的原帖已经无法找到了,这是宋人仿摹之作,但如今全世界都找不到王羲之真迹,而这个宋人用宋绢所制的高仿作品已经是世所罕见的珍品。

当赵警忱拿起这块布料时,看到上面赫然写着“王羲之”三个字,他意识到这个绢本应该比较珍贵,但当时战乱频繁,京城里流出来的收藏品很多,文物市场一片萧条,老人的口袋钱也不多,只是偶尔来淘摸点喜欢的书法作品,因此随口开了个价:5元钱,而摊主竟然也同意了。

就这样,老人把草书《平安帖》带回家收藏了起来。

他虽然是个书法爱好者,但对文物知识了解有限,其实,这个绢本草书《平安帖》最早被收录于北宋《绛帖》刻本中,在明清时代就是珍品,明代时,一度为江南才子文徵明收藏把玩,文徵明认为这个仿帖很可能是南宋内府的藏品,他一度还认为花绫前隔水上的题签“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是赵构的御笔。后来,草书《平安帖》流传入清朝内宫后,也被乾隆皇帝推崇备至。

虽然赵警忱没想到这份书法作品将来可以卖出几个亿,但他也把《平安帖》当成是自己的重要收藏品,多将向家人展示,因此,他的儿孙都知道老人家的《平安帖》是个宝贝。

2、拍卖新闻引发3亿元争产案

2010年,草书《平安帖》在嘉德拍卖会上拍出3亿元高价的新闻轰动一时,而赵家的几代儿孙都感到很惊讶,赵警忱于1966年去世后,他的《平安帖》也跟着消失了,他们当时还以为这个文物早就丢了,没想到竟会被人拿出来公开拍卖。

拍卖结束,正当刘益谦准备和委托人交割时,却被告知委托手续被叫了“暂停”,原来,赵家儿孙们打听到这个委托嘉德拍卖《平安帖》的人就是他们自家兄弟赵宜康后,立刻把他告上了法庭,因为赵警忱的后代共有50多人,按法律规定,他们全都有继承权,而赵宜康独自处置赵警忱遗产的行为属于侵权。

拍卖会现场

赵宜康是赵警忱的一个孙子,听说叔叔、堂兄弟们要告他,他一时有些着忙,本想用一笔钱来打发亲戚,却没有谈妥。

一审时,在北京东城法院的法庭上,赵宜康说,这份《平安帖》的确是爷爷用5元钱在琉璃厂买的,不过,1953年,老赵家分家时,他爷爷把《平安帖》分给了自己的父亲赵振经,而且,爷爷是1966年去世的,当时大家已经把爷爷留下的遗产全分割了,也没人提起要分《平安帖》,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44年,这么长的时间里,这些亲戚从没主张过自己的财产权,《民法通则》规定,民事诉讼有效期为20年,如今早就过了诉讼有效期,亲戚们的起诉不应受支持。

不难看出,赵宜康父子为了策划此事,也的确是“深谋远虑”,把东西瞒了几十年才拿出来变卖。

对赵宜康的话,赵家儿孙们纷纷提出了异议,他们从来没听说赵警忱把《平安帖》单独留给赵振经的事,赵宜康既拿不出书证,也拿不出人证,这份《平安帖》早年间就找不到了,大家还以为丢了,没想到是被赵振经悄悄收了起来,这属于隐匿财产,有私吞的嫌疑。

法院审理后认为,赵宜康与堂兄弟赵宜谦曾于2011年签订了一份《庭外和解协议》,约定赵宜康给赵宜谦100万元,而赵宜谦此后不再就《平安帖》拍卖收益事宜向法院提出诉求,这足以证明《平安帖》是赵警忱的遗产,其他上诉人的主张有理有据。

赵警忱是1966年9月去世的,对他的财产,直系亲属都有继承权,几十个儿孙中,也从没人提出放弃继承权,这说明《平安帖》为这个家族共同共有。

他们当时没就《平安帖》提出要求,是赵振经把它给藏了起来,大家无法得知《平安帖》的下落。而且,最高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9条规定,权利人由于客观的障碍在法定诉讼时效期间不能行使请求权的,属于特殊情况,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限。

正是由于赵宜康之父把《平安帖》藏匿多年,让大家都不知道它的下落,给遗产继承造成了客观障碍,这些继承人才无法在法定诉讼时效内行使请求权。

最终,一二审法院支持了31个与赵宜康对簿公堂的赵家儿孙的请求,判定他们可以和赵宜康一起享受草书《平安帖》的财产权。

而赵宜康对此很不服气,他先向北京高院申请再审,再审请求被驳回后,他又向最高院提交了再审申请书,一直想要独占《平安帖》。

就这样,围绕《平安帖》的遗产官司一打就是五年。

3、5年后才能确立物权

刘益谦祖籍湖北,定居上海,1980年,他初二那年,帮舅舅在豫园小商品市场摆摊卖皮具,同学们忙着中考升学,他小小年龄却当上了“万元户”,就这样,刘益谦放弃了升学,初中还没毕业,就专心开始赚钱。

他头脑灵活,在上海滩,他一次次抓住了商机,曾摆过百货摊、当过出租车司机,上世纪90年代后涉足证券市场,2008年,他以30亿资产在“胡润百富榜”上位列第261名,2016年,其家族资产已迅速增值至345亿元。

在收藏市场上,刘益谦更为出名,只要他觉得有收藏价值的,往往不惜重金收购,曾以2.8亿高价拍下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中国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以3.48亿港币拍下一张明代唐卡,以2.2亿元拍下张大千作品,是公认非常“有钱任性”的中国大买家。

在2010年,刘益谦拍下草书《平安帖》时,花的钱对他当时的资产来说,绝对不是个小数目,可见他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

然而就算是这么“有钱任性”的收藏家,在老赵家的遗产官司打完之前,也无法拿到他渴望已久的《平安帖》。

2015年,他甚至无奈地在自己朋友圈里晒图叹息道:“想你想五年了,平安帖该回家了。”

最终,2015年4月,最高院驳回了赵宜康的再审申请,至此,《平安帖》物权被确定为赵家子孙共同共有,他们的祖辈一次无心的捡漏之举,给后人带来了一个财富神话。

这笔高达2.75亿的现金,就算由赵警忱的儿女们平分,每家也有几千万元,孙子、曾孙子们每人至少能分得好几百万元,一下子让这个家庭变成了亿万家族。

对于此事,赵宜康心里肯定感慨万千,他本来以为他们父子精心藏匿几十年,可以独占爷爷留下的这笔巨额财产,却没想到凡事扛不过情、理二字,这种充满私心的秘谋根本站不住脚,就算他暂时不敢拿出来拍卖,再过几十年,草书《平安帖》也不会变成他一个人的,反而让他有隐匿他人财产、剥夺他人继承权的嫌疑。

确权之后,在嘉德公司的帮助下,刘益谦顺利和几十位赵警忱的继承人办好了交割手续,拿到他渴盼已久的草书《平安帖》和成交确认证书。

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因收藏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三件珍稀书法帖而著称,后来,他获得草书《平安帖》后,盛赞其仅次于三希堂瑰宝《快雪时晴帖》,认为民间流传的王羲之高古摹本无出其右。

乾隆赞语“可亚时晴帖”

草书《平安帖》的41个字周围盖满了几十方收藏鉴赏印章,可见其几百年来多次易主,不过其上的清帝“御览”印章中,按时间顺序,最后一个是嘉庆帝,没有清宫藏品最常见的“宣统御览”,可见是在道光年间已经流出了宫外。

虽然多次受到皇家、权贵的赏鉴,但这张帖中最珍贵的,除了王羲之气韵雄浑的书法,还有书圣浓浓的亲情。

在那个战乱流离的时代里,王羲之在简短的信件里多次祝福亲人平安,盼望亲人身体康健,书帖中最频繁出现的字眼就是“平安”和“念”……

而围绕这张草书《平安帖》的遗产官司,与这封书帖里的浓郁亲情是很不相称的。

参考来源:中国新闻网《嘉德秋拍宫廷专场成交6.94亿 《平安帖》拍出天价

中国裁判文书网

人民网《“平安夜”可以没有,王羲之《平安帖》不能不看》

第一财经网《5年物权波澜平复,刘益谦迎来“3亿元”《平安帖》

来源    伯乐说收藏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