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中国画的起源与洛阳

10 已有 4241 次阅读   2012-09-07 12:31   标签洛阳  中国画 

中国画的起源与洛阳

 

中国画以笔、墨、纸、砚为主要工具,经历代丹青妙手留下了许多的传世精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中国画的胚胎、雏形、成画及早期发展,天下之中的洛阳,为它提供了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
       1
、上古的伏羲画卦(现洛阳孟津)、苍颉制字(现洛阳洛宁)。
       2
、八千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原洛阳临汝中山寨)
       3
、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原洛阳渑池仰绍)。
       4
、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原洛阳登封王城岗)。
       5
、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现洛阳偃师二里头)。
       6
、中国十余朝帝都
            ……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母体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也是中国画起源和发展的温床。
一、中国画的胚胎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雷河村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一画开天,生成太极,太极生阴阳。河图洛书是以黑点或白点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若干不同组合。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上古文字符号“○”“●”构成。“○”代表天,为阳;“●”代表地,为阴。以简单的符号熔天文、地理、数学、玄学为一体,内涵丰富,高深莫测。中国画也主要用黑白二色,画面的动态平衡,静止就息,画意的空虚、空白和不确定性,均以河图的基本要素为母床,形成了中国画最原始的胚胎。

2012-9-1 07:28 上传

下载附件 (183.71 KB)


河图
二、中国画的雏形
    
堆石记事结绳记事到苍颉制字,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由物体的形状演绎到了独特的象形文字。
    
《淮南子本经训》 记载: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黄氏逸书考》辑《春秋元命苞》)。
    
古文《河图玉版》也载文说:仓颉为帝南巡,蹬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洛汭在今洛阳市洛宁县境内,今洛宁县兴华乡西北仍留有仓颉造字台,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帝而建造。仓颉是一位极聪明的人,他根据洛书上的符号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吸纳从民间搜集来的部分图画文字,从而创立了独特的象形文字。中国书画最早源于文字,是中华民族长期在劳动记录中符号的归集,文字刻写,就已有一定的点横撇捺起运顿挫的方法艺术,用当时的艺术观点,记叙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绘画已经趋于成熟。

2012-9-1 07:30 上传

下载附件 (186.77 KB)


苍颉制二十八鸟迹象形字
    
由八卦进化为象形文字,形成字画同体的雏形画,在形式上有了一个大的进步;但亦不过作一种较为明显的纪事符号,并无书画显著的分别,可以况是书画混合时代,也是形成后世书画界共识书画同源的理论依据。
三、中国画的成画
    
中国夏、商、周、秦、汉时代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彩陶的纹饰。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其实物遗存,最早的见于春秋晚期的青铜器刻纹与镶嵌图像纹饰。
    
洛阳是古代彩陶繁盛的地区。这一地区图腾艺术较为发达,彩陶花纹也以仿生性的自然形纹样最具特色,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纹饰有:线纹、弦纹。S纹、垂弧纹、网状纹、花瓣纹等。
   
商代绘画的实物遗存,在洛阳下瑶村的第 2号商墓二层台四角发现有布质画幔痕迹,画有黑、白、红、黄4色几何纹图案,线条朴拙。同地下瑶村第159号商墓北壁,发现垂挂的丝织帐幔残迹,为红色条纹地,饰有黑色线条。
    
在洛阳出土的夏、商、周、秦、汉文物中,绘画已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最具代表的就是原洛阳临汝中山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纹彩陶缸。它是一幅目前我国新石器时代幅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鹳鱼石斧图,许多学者认为可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媲美。

2012-9-1 07:30 上传

下载附件 (49.42 KB)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高47cm  口径32.7cm  底径19.5cm
    《鹳鱼石斧图》是一件在我国绝无仅有的美术杰作。它内容丰富,含意深远,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线条古朴流畅,自然生动,随类赋彩,采用夸张与写意手法及比兴手段,情趣妙生,实为神品。鹳直接用色彩平涂形体,而鱼、斧则根据不同的审美需求用粗浓的线条勾勒轮廓,转折、起伏、刚柔互用的绘制,以表现物的形态与神情,达到形神兼备的审美要求。

2012-9-1 07:33 上传

下载附件 (79.06 KB)


西周 饕餮铜鼎  36cm 口长33cm 口宽25cm
    1977
年洛阳北窑出土饕餮铜鼎,方体折沿,立耳;柱足、腹部四面及足顶均饰突目兽面;云雷纹衬底;系西周方鼎中极难得的佳作。
    
在饕餮纹深沉凸出的怪异形象、细密曲折的纹饰线条、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中,充盈着模糊幽远的情感、意念和追求,饱含着野蛮的、残暴的威慑力,散发着原始、天真、拙朴的美感。饕餮纹样都突出了一种指向一种无限的原始力量,它呈现出一种狞厉的美,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神秘中,积淀有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

西汉卜千秋墓的升仙图4.51米,宽0.31米,
    
卜千秋夫妇升仙图,在墓顶平脊十三块砖上从前至后依次绘女娲、月亮、持节方士、二肖龙、双枭羊、朱雀、白虎、仙女、奔兔、猎犬、蟾蜍、卜千秋夫妇(男乘龙蛇,女乘三头凤)、伏羲、太阳、黄蛇等。这幅图可以说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升仙图的展开形式,长长的升仙队伍,显得气势雄大而壮观,完全是一个飞龙乘云,腾蛇游雾的逍遥世界。
    
中国画的早期主要表现了实和用来藻饰礼制,宏协教化。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虽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有了相当的进步。这时的绘画形象,可从青铜器及玉器上的装饰纹样,看出中国绘画在当时已达到较高水平,为秦汉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社会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秦汉王朝, 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艺术交流,秦汉王朝与相邻各族也有密切的接触,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汉代宫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筑物上多有壁画,用以宣扬礼教,褒扬功臣,东汉云台画功臣像、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画像砖。汉代绘画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的风格,又有趋于细密臻丽的帛画,生动地塑造了现实、历史及神话人物形象。在表现人物、动物动态,揭示情节高潮,反映现实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成就。
四、中国早期绘画艺术的发展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同时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也是在洛阳孕育成长。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
    
伏羲的八卦,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画理论和美学的基石。
    
八卦生于洛阳,十余朝帝王都于洛阳,九鼎定于洛阳(周), 白马寺建于洛阳(汉),龙门石窟刻于洛阳(北魏)……这一串串连接的史印,都在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中,显山露水,形诸笔墨。
展子虔(约550-604)《游春图》
        
北周末隋初画家,他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曾在洛阳天女寺绘制佛教壁画。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


《洛神赋图》顾恺之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吴道子,被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
    
吴道子在洛阳 、长安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 ,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世。他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作画线条简练 ,笔才一二 ,象已应焉,有疏体之称。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中国商、西周、春秋时代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 性绘画作品,其实物遗存,最早的见于春秋晚期的青铜器刻纹与镶嵌图像纹饰。
    
隋唐时期宗教壁画创作出现高潮,遍布各地的大量寺观中皆有壁画,洛阳、长安两地寺观壁画大都是名画家的手笔,画迹早已不存.
   洛阳龙门石窟  宾阳中洞  帝后礼佛图
    
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洛阳龙门石窟  莲花洞
    
洛阳龙门石窟莲花洞的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在洞窟两壁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布局或层次分明,或错落有致,龛额构图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璎珞、帷幕、流苏,还有云纹、卷草纹、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精雕细刻,变化多端。穹窿顶上,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高浮雕的手法使3米有余的莲花在洞内更显醒目,围绕莲花,还有6个手捧果品、迎风飞翔的大型飞天浮雕,婀娜多姿,生动传神,而天衣、云彩随着天女的舞动,如随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飘扬,使整个藻井一改以前的宁静幽深,而变得灵动起来。精美的雕像,诸如佛、弟子、菩萨、力士、飞天、圣僧、供养人等,林林总总,美不胜收,徜徉其间,倍觉佛国景象。窟顶的莲花,美央绝伦,生动逼真,精细繁缛的文饰雕刻使整个洞窟充满典雅、祥和的气氛。佛教石窟窟顶藻井多是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精美的莲花雕刻在石窟中还是罕见的。
   隋唐寺庙壁画早已颓废不存,但石窟壁画却有很大部分遗存下来,其数量和艺术水平都大大超过往代。由于国力强盛,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石窟的壁画更加精美,并有着鲜明的地区特色。与各国的绘画交流,隋唐对边疆及域外之间文化交流频繁而活跃,长安等地即有边疆民族及国外的画师从事艺术活动。丰富的中国绘画吸引着周围各国,不少外国使臣、商人、学者、僧侣搜求中国绘画作品携带回国。太宗时王玄策出使天竺,即有画工塑匠法智等随行,狮子国来唐僧人金刚三藏善画西域佛像,曾在洛阳广福寺木塔下素像起样,
    中国五代仅有短暂的53年,但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5个王朝,其他地区并存着10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十国及契丹等,各个地区之间并不因为分裂而断绝经济沟通。特别是西蜀和南唐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繁荣,加之战争较少,政局相对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某些变革,通俗性、玩赏性、享乐性的文艺应运而生。绘画也出现了新的机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
    
三个绘画中心及其著名画家 五代十国各个地区之间由于历史地理及政治上的种种原因,绘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以中原、西蜀和南唐这3个地区的绘画最为发达。
  中原地区,虽然连遭战争破坏和政局动荡的干扰,但唐代遗留下来的文化根基比较雄厚,绘画一般仍能不坠唐人典型。洛阳寺观壁画活动仍保持相当规模。山水画经过荆浩等画家的创造,尤有新的进展。
    
中国早期绘画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这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有关。中华民族是由各区域的不同部族融合而成的,随着各族的不断交融,绘画表现的社会内容愈来愈丰富,除去写实的表现方法外,还有运用想象的表现方法。从这特点来说,对以后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草完)
后记
    
做为一个绘画爱好者,写这样的题目,真的是夜郎自大了。然而无论是爱好者,还是初涉者,了解一点中国画的源渊,应是有益无害的。
    
身为一个从童年就生长于洛阳的布衣来说,妄写一篇这样的文章,心底还是有一些身为洛阳人的自豪和骄傲。
   
由于草民才疏学浅,水平甚低,数天草就此文,管中窥豹,错漏百洞,恭请诸位方家批正。
                                                                                                             木人小乐 始构于壬辰年七月初七晚
                                 
草成于壬辰年七月十五晨
                                        -----转自《洛阳社区---书画长廊》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