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家生平] 津派传统与张庶丰先生的花卉作品

26 已有 7807 次阅读   2012-06-09 07:50   标签传统  花卉 
   津派传统与张庶丰先生的花卉作品
 
  一棹碧涛春水路

    明成祖朱棣金口一开,钦定天津,军政商贾,名人才俊,往来冠盖,风云天津。津派国画也就顺势孕育绵延,逐渐形成。从张兆祥、李叔同、徐世昌等人第一代画家(《清逸轩》王振德——谈“津派国画”)。到当今成长中的第六代,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尽江水滚滚来。

    张庶丰先生是天津市已故著名花鸟画家穆仲芹的得意弟子,又曾得到老一辈花鸟画家孙其峰、萧朗的指点。依据王振德先生研究,穆是津派国画的第三代,张庶丰先生、阮克敏先生等人,同属第四代传人。穆先生的花卉作品题材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热情自信的情趣,他注重花鸟的“情境”化处理,生机自然,以情感人,枝繁叶茂、壮健朴茂、丰满浓艳,清新俊逸、雅俗共赏。他的许多优点,都在他的学生张庶丰这里得到里继承与一定程度的发扬光大。30多年来,张庶丰先生勤习画艺,认真钻研,画风日渐成熟,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吴昌硕把诗书篆印吸纳融合在自己的画面中,对地方的海派的用色,也是具有很强兼容性,从而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齐白石的画作讲究骨法用笔,中锋笔韵厚实华滋,他的绘画题材也很生活化,色彩的应用也是兼容了海派的影响而自成机杼。张庶丰最崇尚吴昌硕、齐白石两位大师。他属于兼容性较强的天津画派,兼容性的耦合与共鸣,必然成就了他崇尚的偶像。从他的品性为人,他的题材选择、笔墨及色彩可以看到两位大师的影响。

    “厚德载物”,“ 以仁游艺”是中国人文画家的规律体现。张庶丰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为人耿直,温厚大雅,不卑不亢,不事张扬,自强不息,甘于寂寞,耕耘不辍。这在当前的画界是难能可贵的。他一方面勤于艺术教学,培养艺苑新秀,一方面自我奋斗勤于笔耕勤奋学习不断成就自己。通过健康丰富高雅的精神生活涵养生命与艺术,积淀书卷雅气,金石骨气,诗话之灵气,来保养自己的浩然正气。他每天坚持作画,一天能完成两张四尺的作品。先生除去作画,就是读书,而且他还喜欢唱京剧、钓鱼,雅和于文艺声韵,钓胜于鱼而超脱红尘市井。

    析柴如之何 匪斧不克

    作为知识分子,首先要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艺术家,只有在中国大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健康的成长与可能的发展。诸如中国传统的伦理学、哲学、文学、音乐等与中国画的血肉关系(印章、书法与画的关系就更不用说了,它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的艺术只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海里孕育诞生,如果你是诗人,你的诗歌就是珍珠,如果你是画家,你的国画作品同样是中国大文化里凝结孕育的珍珠。

    南北朝的姚最在自己的《续画品录》中说:“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文化的融汇,姊妹艺术交叉交叠,最终会成就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国传统人文文化及每一种子文化诸如诗歌、音乐、舞蹈等,都各有自己的法度,它们最终融会在某一种具体艺术形式的法度中。自由的艺术创造,都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中国绘画的程式非常幽深艰涩,它承载着漫长的文化积淀,承载着一代代书画家的智慧与探索的艰辛。不论是国画中诗书画印整体样式的出现,还是勾、皴、点、染四字程序的形成,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等观念的演化,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磨砺。作为国画家,首先要继承中国绘画的传统法度传统程式传统技法,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画家,首先要继承沉重的历史丰富的底蕴与崇高的品格,掌握艺术的语汇语法,才可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继续创新,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人与历史的相遇交融,历史的意与现实生命情的表达,要完成文化元素的一再整合,才能创作出底蕴丰厚的绘画作品。

    吴昌硕少年就继承家法习学习金石篆刻,读诸子及历代诗文,用了五十时间学画,晚年专攻花卉,把金石、篆籀、隶书正楷狂草的意趣融入绘画,浑朴豁达,终成大器。(参见孙美蘭《赏吴昌硕画品》-《吴昌硕画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齐白石自幼喜欢读书,牛角挂书,放牧砍草忘不了读书。早年就喜欢写诗,从小学木工,刻花纹,习画画,从工笔入手从临摹古人作品入手,吸收民间绚丽的绘画技艺。“晨起临池”,“夜长携印”,直到晚年愈加勤奋写生,锐意改革,画风劲健雅逸,终成一代大师。(信伯《齐白石绘花卉草虫部分》—《荣宝斋画谱》1991)

    历代画家前赴后继,延续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其中的历史逻辑历史脉络是可以一目了然的。王维、徐青藤对吴昌硕、齐白石的影响,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对天津画派的影响,在穆先生与张庶丰师徒的风格承继关系中也可以看到。张先生的艰辛的求学之路,经历署往寒来,三更灯火五更鸡,个中滋味只有个中人才会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 惟有源头活水来

    读张庶丰先生的花卉作品,感觉亲切秀雅,清新华滋。清新从何而来,来自善感的心灵,来自不断的观察与写生,来自生活的源头活水。一边是师古人,一边是师造化。师造化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中国绘画史中,凡是僵化的时期都是模仿古人不注重生活感受,不会“学”,只会“似”。凡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都是师古不泥古,又不断外师造化的结果。吴昌硕师造化而探幽微,齐白石墙角种粟,画虾数十载,黄宾虹八上黄山,刘海粟直称“黄山是我师”。面向生活贴近生活,才能尽物理物态物情,写自然之生机。石涛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齐白石说要“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寓情于物,或者托物言志,作品才能清新可人,含情感人,才可能形神兼备,成为丹青之妙品逸品。

    穆仲芹先生的小鸟画得很生动,是因为他善于捕捉小鸟生动的瞬间。张庶丰先生的作品,清新雅丽,同样来自生活的感悟与发现。他先后去黄山、峨嵋等名山大川,多次到过山东菏泽写生牡丹。身披朝露,头顶烈日,在那横斜的万千朵中,撷取最赏心的花枝。一摞摞沾满泥土与汗水的写生素材为他日后的创作夯实了生活的基础。师古人师造化,中得心源,有激情热心自信的心态,才能产生清新亲切优美的画面。无论从师学,还是学古人,还是面对大自然,他善于主动学习,能动地创造,使文本最终诞生,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揭示自我之须眉。

    粉英含蕊自低昂

    张庶丰先生是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副教授。1974年考入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75年入穆仲芹先生门下,专攻中国花鸟画。1977年毕业后留校在天津工艺美院任教至今。他学习认真刻苦,为人诚恳,受到穆仲芹先生的器重。作为老三届的学生,他历经十年文革动荡,时世艰辛生活的磨砺使他格外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在穆先生言传身教和精心呵护下,他的学业进步很快,一个难得的人才逐渐脱颖。

    他习画伊始,从临摹工笔牡丹入手,对牡丹的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真正了解牡丹的生长规律,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他先后多次到山东荷泽,河南洛阳及北京等地,实地观察写生牡丹,认识逐渐得到升华。他的牡丹白描画稿,线条优美、步骤清晰、结构明确、形象生动。他的写意花鸟,取法穆仲芹先生但不囿于师法。他上溯吴昌硕等先贤,遍学孙其峰等天津老一辈花鸟画家。勤奋实践探索思考使他作画的经验丰富起来,兼善工笔、写意。

    他的工笔画明艳清新,明丽典雅,不浮不躁,富于生活气息,功深的勾线及分染罩染熔铸了他的智慧与才能。写意画风简洁明快,朴厚劲健,画面构图饱满,笔线刚健,墨韵浑厚,茁壮挺拔的花枝铺天盖地,尽显春花秋菊的灿烂与壮美。九十年代他的绘画日臻成熟。新世纪以来的作品继续升华,传统语汇的运用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先生2001年的作品《春早》、《清秋》、《紫藤》。2002年的《竹菊图?》。2003年的《硕果满枝》。笔墨醇厚色调华滋,形象都偏于繁密。直到2004年的《牡丹》。2006年的《颜色只从霜后好》、《欹红醉浓露》。2007年的《枇杷》等作品,用笔更加老道,运墨精微,设色明丽,更加简洁疏朗灵秀可人了。

    借物比兴,托物抒怀言志是中国诗歌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在中国文人画方面,逐渐形成了花卉学科中的梅、兰、竹、菊较稳定的形象符号系统,借四种形象尽兴抒发文人高洁飘逸的君子情怀。在重复的艺术范式中重复的题材中,每一位画家都力图突破,达到个性的自由凸显。

    张庶丰先生基本功扎实,创作中能够做到文质谐和,乐哀中正节度的含蓄表达.他的用色,艳丽但不轻浮,墨色沉着又灵动变化,他能够致虚极,守静笃,知其白,守其黑,故能为人师,成为别人学习的范式准则.而温情的自信给他的花卉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清新与秀雅,贴近生活也贴近了时代以及自己的心声.

    张庶丰先生这代津派画家,(参见王振德先生的文章)承前启后,承继着前辈画家的优良传统,兼容南北之长,启发和培养着第五代乃至六代的成长,而后两代人则在传统基础上尤其注重中西结合,大胆创新。

    总起来看,“津派国画”凸现出天津现当代的文化品格,追求传统功力,讲究文化意蕴,注重生活气息,关照现实人生,抒写艺术情趣,充盈着创新活力和持续发展的潜能。它能以静制动,在变动不定的现代社会中,从容地顽强地生存着并且不断发展着自己。

    水满池塘花满枝

    身为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副教授的张庶丰先生,工作时间忙于美术教学,工余也勤奋作画。30多年来,他勤于丹青,认真钻研,其成果精品之作多次出书办展览推向社会,生活中积极参加许多公益社会活动,以自身的道德风范高超的艺术技艺,以自己的情感、思想、智慧,照耀平凡的世界。

    “嘴上可以让人,手上不可让人。”张庶丰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为人耿直,不卑不亢,不事张扬,自强不息,甘于寂寞,耕耘不辍。在生活中待人宽厚,教学方面则认真严谨,尤其是在中国画法度方面,他对学生要求苛刻,强调系统的教学与学习,强调传统技法技术一丝不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谨严的历史继承关系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老先生好学不厌诲人不倦,辛勤劳动终于换来了梓楠遍京津,桃李遍地开的大好局面。

    张庶丰先生的绘画经验还及时转化为文本物化成书传诸四海,1995年,《牡丹白描》书选入80幅牡丹写生作品,是作者潜心积累20余年之作,作品直接来源于生活,保留了牡丹的本来面貌。2000年出版的“美术教学示范作品”丛书之一—《工笔牡丹》,收录了张先生的牡丹白描画稿作品。每幅作品的线条优美、步骤清晰、结构明确、形象生动。并配有简洁的文字说明。使读者轻易得其精华之笔。

    他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及与学生与同道的作品联展。2000年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和天津工艺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了他的花鸟画展(阮克敏编辑:杨报道)。新广角中国画天津花鸟八家邀请展日前在天津市位于南开区白堤路湖镜道 10号的孙克纲艺术馆揭幕,张庶丰、阮克敏等八位花鸟画高手共同展出了 60多幅力作。。八位画家并分别在展馆举办艺术讲座,同书画爱好者面对面进行艺术交流。   

    由于我酷爱传统花鸟,在学期间和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老师和蔼亲切,平易近人,言传身教,让我们学到了毕生受用不尽的知识财富和对艺术执着创新的精神,虽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依然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每天笔耕不缀,带领学生写生、整稿,对艺术的执着令人钦佩,祝老师艺术长青,创作出更多精美的作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0 个评论)

 40 12
 4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