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名人故事

7 已有 4355 次阅读   2011-06-22 13:00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尽管当时政局动荡,情况复杂,形势严峻,孙中山还是由宋庆龄陪同冒险北上,试图为实现国家统一寻找出路。
  在孙中山北上途中的这段时间里,北京的政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军阀段祺瑞、张作霖进入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段祺瑞当上了“总执政”,而冯玉祥却被排挤到张家口去了。因此,这时孙中山的会谈对手已经不是冯玉祥,而是受到张作霖支持的段祺瑞了。
  到达天津当晚,孙中山突发高烧,肝痛剧烈,颓然病倒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病情严重,还挣扎着给段祺瑞拍了电报:“……一俟病愈即行首途。”
  12月31日,孙中山乘坐的专列驶进北京前门车站。他在随行人员的搀扶下,手捂肝部缓缓走下车厢,含笑向欢迎的人们致意。
  根据安排,孙中山的行辕设在铁狮子胡同顾维钧宅中。由于他病情严重,暂时住进北京饭店,以便治疗。经德国医生主持会诊,认为是肝脓肿,然而治疗十数日,并无好转,反而发现眼睛出现黄疸迹象。医生认为必须进行手术,但因孙中山身体过于虚弱,随行人员谁也不敢发表意见,宋庆龄也没了主意。最后,孙中山自己决定同意动手术。
  
  病入膏肓
  
  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被送进协和医院。当医生打开腹腔时,惊讶地发现“肝部坚硬如木,生有恶瘤”,立即取出活体标本进行化验,结论是肝癌。
  事已至此,医生也毫无回天之力,在清除了肝部的淤脓之后,只能重新缝合。经过对吸出脓液的化验分析,医生认为,孙中山的病情至少已经有10年以上的历史了。接下来的那些天,孙中山的病情不断反复,医院决定使用“雷锭”(即现在所说的“放疗”)。根据当时医生的经验,使用放射治疗以48小时为限,若再无效果,便毫无希望了。至2月17日,用药已达40小时以上,却没有任何好转,医院院长刘瑞恒亲自写信给孔祥熙,请他转告孙中山的家属及国民党人士:孙先生为肝癌最末时期,生存无希望。情急之下,随行人员主张服用中药试试效果。孙中山却保持着镇定,他认为,既然在医院接受西医诊视,就应当服从医生的治疗,如果偷偷服用中药,是“不以诚待人也”,若是一定要服中药,则必须出院!
  西药服了无效,中药又在这里服不得,惟一的办法只有依从孙中山,先出院再说了。2月18日,孙中山乘特备汽车缓行至铁狮子胡同的临时行辕,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时刻。
  
  最后时刻
  
  住进行辕当天,一位著名中医便上门视诊。开了两剂药,服后不久,孙中山肿胀的双脚居然消退了不少。始终被病痛折磨得寝食不安的孙中山,晚上竟安睡了整整8个小时,大家似乎看到了一丝光明。但是,从22日起,病情又开始恶化,人们急忙再请另两位中医视诊。
  2月24日,经国民党内同志建议,决定请孙中山签署遗嘱。下午三时,孙科以及宋子文、孔祥熙、汪精卫等人齐聚病榻之侧,聆听孙中山的最后指示,并由汪精卫等人起草了遗嘱。就在孙中山执笔行将签字的时候,突然听到宋庆龄在旁边的房间里悄声抽泣,他不禁一阵心酸。结婚十年来,宋庆龄始终与他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在他病危之际,她日夜守护,在绝望之中还始终保有一丝幻想,希望他能奇迹般地康复。他不忍让她伤心,犹豫片刻,终于还是放下了钢笔。
  25日,孙中山的身体愈见衰弱,“惟神志仍极清明”。第二天,状况更加不好,开始出现严重的肝腹水。因此,终止服用中药。众人也是“病急乱投医”,又开始注射一种据说是“日本医学界新发明之药剂”。注射了5次,居然真的有些效果:脉搏、呼吸较显平稳。大家都感到很兴奋。惟有陪同护理的德国医生认为,病人腹水逐渐增多,只怕是已经到了最后时期。果然,其后陆续又注射了两针,便已毫无效果。
  3月11日早晨,何香凝前往孙中山的病房探视,发现他病势凶险,瞳孔有所放大。她马上与大家商议,必须立即让孙中山在遗嘱上签字。她与宋子文一起向宋庆龄说明了情况。
  在这最后的时刻,宋庆龄反而十分镇定,带领大家来到孙中山的病榻前。孙中山神志十分清醒,命人取来早已拟好的遗嘱。由于身体十分虚弱,他的手抖得几乎握不住钢笔,宋庆龄轻轻托着他的手腕,在三份文件上签下了他的名字“孙文”。
  弥留之际,孙中山叮咛儿子孙科和女婿戴恩赛,要善待宋庆龄。他还嘱托何香凝,要“善视孙夫人,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何香凝垂泪说道:“我当尽我的力量来爱护孙夫人。”孙中山紧紧握住她的手,说:“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
  3月11日晚,孙中山陷入深度昏迷之中,他还在喃喃自语:“和平……奋斗……救中国……”12日凌晨,痰急上涌,口不能言,家人及同志环立于病榻旁边,怀着无比的悲痛与他告别。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告别英灵
  
  当天中午12时30分,覆盖国民党党旗及中华民国国旗的孙中山遗体送抵协和医院,经手术取出内脏化验,孙中山肝癌属实,还发现胆囊内有6块结石,说明他已被病痛折磨许久了。
  3月15日,孙中山的遗体经防腐处理,请宋庆龄及其他亲属探视。宋庆龄抚着孙中山的遗体放声大哭,其他人也莫不下泪。上午10时,开始装殓,孙中山的遗体身着大礼服、头戴礼帽、足穿皮靴,被移入棺内。棺为椭圆形,上方有玻璃棺盖,以便公众吊唁时瞻仰。
  本应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15日这天突降大雪,似乎上苍也为伟人的去世而悲哀。3月19日上午,孙中山的遗体被送往中央公园社稷坛大殿(即今中山公园中山堂),沿途自发送葬的民众多达12万人,自协和医院至中央公园沿途几乎没有空暇之地,以致交通为之阻塞。维持秩序的士兵均将枪托向上,枪口向下,以示哀悼。航空署还派出3架飞机,在沿途低空飞行。由于行速缓慢,短短两三公里路程居然走了两个多小时。盛放孙中山遗体的棺椁被安置在社稷坛大殿正中。上悬其遗像及“有志竟成”的横匾,两旁悬挂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对联,棺上覆盖着青天白日旗。
  根据治丧处的日程安排,3月23日由在京的国民党党员公祭,24、25日为政府机关、各界代表及外宾公祭,26日各学校公祭。自27日开始,公园开放,任民众公祭。本来每天开放的时间是自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因为前往吊唁的人数太多,只得延长至晚6时止。
  
  暂厝西山
  
  孙中山生前曾经表示过,希望去世后能够葬在南京。国民政府决定遵照他的遗愿,将南京紫金山选为墓地,孙中山刚刚逝世,便立即派员前往勘察。陵园建设不能马上完成,治丧处决定将遗体暂厝北京西山碧云寺。
  4月2日上午,孙中山的灵车在庞大的护灵队伍陪侍下,经西长安街,西单牌楼,西四牌楼出西直门,赴西山而去。无数民众走上街头,含悲为孙中山送行,有两万多名民众竟然跟随灵车从市里一直步行到香山。
  下午4时25分,车抵碧云寺。碧云寺始建于元代,是京西名刹。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多有倾颓,蔡元培等人曾筹资修葺。为了安放孙中山的灵柩,在公祭进行的同时,治丧处已安排人员进行了紧急整修,并在寺门内外竖起数座牌楼,在牌楼和各道寺门上,悬有大量的挽联和横额,其中释净和尚的挽句最为简洁:“今世如来”。对于为济世救民而鞠躬尽瘁的孙中山来说,这也许是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了。
  5时30分,灵柩安放完毕,再次举行公祭后,众人退出。
  孙中山逝世前曾希望自己能够像列宁那样保存遗体,供民众瞻仰。他逝世后的第二天,国民党便与苏联政府联系定制“水晶棺”。3月30日,苏联政府赠送的特制棺椁运抵北京。但是,有关医生认为,这种棺椁适用于干燥寒冷的北方,却不适合中国南方潮湿炎热的气候,如果用它装殓遗体,仅仅能够保存20年左右。而由于先期处理技术不很理想,在孙中山逝世仅20多天后便发现遗体皮肤开始变黑。4月5日是清明节,有关人员将孙中山的遗体移出石龛,用楠木棺重新装殓,放回石龛内安置。
  以后的几年里,战事频仍。情况最紧急的时候,护灵人员曾经转移遗体,暂移至附近的山洞内停放,以避战祸,待危机消除后,又重新运回。
  经过长达3年的建设,位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终告竣工。1929年5月,国民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总理奉安大典”,将孙中山遗体运往南京安葬。6月1日,在南京狮子山炮台隆隆的礼炮声中,墓室徐徐封闭。孙中山的丧事至此全部结束。
  至于北京西郊的香山碧云寺,在1929年孙中山遗体南迁时,将他替换下来的衣物置于原先的棺椁中,并在当年5月25日封入曾经停灵的石塔内,立为“孙中山先生衣冠冢”,以供后人凭吊,寺内的大殿已改为“孙中山纪念堂”,当年苏联赠送的那具“水晶棺”(其上盖实际是石英玻璃)也安放在这里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