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陆游的甫里情结(中)

3 已有 192 次阅读   2024-05-24 10:11
陆游的甫里情结(中) 

陆游是地地道道的浙江绍兴人。近来阅读陆游文集,发现他常常署名为“甫里陆某务观”。“甫里”是苏州地名,难道陆游是苏州人?解答这段掌故,背后牵涉陆游大半生心路历程,其中又包含“郡望”观念在宋代的演化,颇堪一观。本文为中篇:壮年出游时培育的甫里情结。

陆游追封吴郡陆氏为自己的祖先,为什么不学习别人一杆子捅到底,越是高古越好,为何是处于晚唐的陆龟蒙,而不是年代更为久远的陆机、陆云?

陆游在早年并未特别崇拜陆龟蒙,并未将其视为自己的祖先。随着官场生涯的磨炼与挫折,陆游在壮年时期游历至四川,方才将甫里先生陆龟蒙视为自己的偶像与精神寄托。在这一过程中,陆游逐渐培养出对甫里先生的深厚情感,形成了浓郁的甫里情结。

陆宰,作为陆游的父亲,曾著有《春秋后传补遗》一书,并留下了多篇诗文。在这些珍贵的文献中,并未提及“甫里”,也未曾见到他将“甫里”视作郡望之地的记载。陆佃,作为陆游的祖父,其著述颇丰,诗文数量多达二百余首,但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也未曾发现关于“甫里”的任何描述。再者,陆游的曾祖陆珪,其留下的笔墨中亦未曾涉及“甫里”这一地名。综合三代以内的陆家祖先的文献记载,可以明确,他们并未曾提及“甫里”,更不必说更早的祖先了。因此尊崇“甫里”这一行为,应当是陆游个人的选择与情感倾向,与家族传统或背景并无直接关联。

在自署“甫里”之前,陆游在称呼自己的郡望时,或以“山阴陆氏”自称,或以“吴郡陆氏”为号。在为族兄陆伯山撰写墓志铭时,陆游提及“公会稽山阴人”,而在为堂兄陆沅题写的墓志铭中,亦有“会稽山阴人”之记载。至于前文所提及的堂兄陆洸的墓志铭,则以“吴郡陆氏”开篇。由此观之,陆游最初是遵循故乡或传统习俗,来确定并称呼自己的郡望。

陆游首次在诗文中提及“甫里”二字,可追溯至公元1173年。在这一年,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开始动工,而南京的方山斜塔亦于同期破土兴建。与此同时,宋金两国签订和约,双方均将注意力转向内政。金世宗在位期间,常命歌者吟唱女真词,以示不忘其族之本源,并严禁女真人改用汉姓。宋孝宗面对连年的水旱灾害,颁布诏令,大力兴修水利,命令各地官员疏浚河道,治理陂塘,以期改善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

在乾道五年(1169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的这段时光里,陆游身居蜀地,心怀壮志,意图洞察金国局势,为北伐大业做好充分准备。在此期间,他挥毫泼墨,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不乏诸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般描绘战争壮丽景象的雄浑诗句,也有“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般抒发个人情怀的细腻篇章。后来,他将这些在蜀地创作的诗文精心编纂,形成了《剑南诗稿》,以此传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蜀地之行,堪称陆游人生之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陆游的仕途虽历经波折,但总能化险为夷,迎来新的曙光。例如,绍兴二十三年,陆游赴临安参加锁厅考试,其才华被主考官陈子茂所赏识,拔得头筹。因秦桧之孙秦埙位列其后,秦桧心生不满,陆游由此遭受嫉恨,仕途受阻。绍兴二十五年,秦桧逝世,陆游顺利步入仕途。

入蜀之后,陆游的境遇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在王炎幕府担任僚属,提出了《平戎策》,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这一策略虽具远见,却未能得到采纳。乾道七年十月,朝廷否决了《平戎策》,北伐计划宣告破灭,陆游深感忧愤与无奈。

在仕途遭遇挫折之外,陆游亦遭受了小人的诋毁与敌意。主和派势力指责陆游“不拘礼法”,在这种沉重压力之下,陆游亲自耕作于蜀州之地。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深居》一诗,诗中首次提及了“甫里”:

作吏难堪簿领迷,深居聊复学幽栖。

病来酒户何妨小,老去诗名不厌低。

零落野云寒傍水,霏微山雨晚成泥。

自怜甫里家风在,小摘残蔬绕废畦。

“幽栖”二字,不仅反映了陆游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亦体现了他对内心宁静的不懈追求。这一点,恰恰是陆游与甫里思想的交汇之处。诗中的“何妨”与“不厌”二词,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心态,在人生的起伏跌宕中,能够保持一份从容与淡定,这亦是陆游与陆龟蒙心态相通的体现。

“自怜甫里家风在”一句,则深刻表达了陆游内心深处对陆龟蒙的认同,将其思想与品德视为家族的风范。通过这样的文学表达,陆游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他对甫里先生的敬仰之情,也彰显了他将先贤的德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坚定决心。

在淳熙二年的岁月流转中(1175年),挚友范成大莅临蜀中,担任四川制置使的要职,并慧眼识珠地举荐了陆游为锦城参议。两人以文会友,相知甚深,成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挚友。这段深厚的友情却遭到了小人的无端攻击和诋毁,更有言官指责陆游在蜀期间频繁游历名胜古迹,沉溺于“燕饮颓放”之中。

官员在休假之余,游览古迹,领略山水之美,实乃人之常情,亦是一种高雅的情趣。言官们的指责,实则是站在主和派的立场,试图打击陆游坚定的主战思想。面对这些无端指责,陆游泰然处之,顺势而为,自号“放翁”,并挥毫泼墨,创作了《和范待制秋兴三首》:

策策桐飘已半空,啼螀渐觉近房栊。

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

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尊中。

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

“范待制”所指之人乃范成大,时任敷文阁待制之职。诗题中所揭示的范、陆二人之友谊,并未因外界舆论而有所减损,此情此景,足见真挚的情谊能够历经风雨而不衰。诗中“门前剥啄谁相觅”之句,将言官的弹劾比作小鸟轻啄门扉,视若无睹,轻描淡写,更显诗人超然物外之态。

“贺我今年号放翁”一句,则洋溢着诗人的洒脱与豪迈。以“放翁”自号,不仅彰显了其不羁的个性,亦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自在逍遥的情怀。通过这样的文学表达,陆游向世人展示了他面对非议时的坦然自若,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与坚守。

当人生遭遇困境与挑战时,人们往往会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陆游在陆龟蒙身上找到了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陆龟蒙,同陆放翁一样,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愤慨与不满,怀揣着振兴之志,却遗憾地未能生于适宜的时代。在遭遇重重挫折之后,陆龟蒙选择了归隐田园,于顾渚山下购得一片茶园,并非为了牟取利益,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品茗之好,为茶隐的先驱。甫里先生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与务观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被其视为精神上的祖先,甚至创作出了《幽居》:

松陵甫里旧家风,晚节何妨号放翁。

衰极睡魔殊有力,愁多酒圣欲无功。

一编蠹简晴窗下,数捲疏篱落木中。

退士所图惟一饱,诸公好为致年丰。

“松陵”乃吴淞江之雅称,而“甫里”既是一方地名,亦指一人之名。在此处,陆游显然将“松陵甫里”视作其郡望,以此彰显其家族渊源。诗中“旧家风”与“晚节何妨号放翁”相互呼应,表明正是因为有了如陆龟蒙这般的先祖,方能孕育出陆放翁这样的后代。陆游对陆龟蒙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深以陆龟蒙为荣,将其视为家族荣耀的象征,亦是自身精神追求的楷模。

在陆游的文学旅程中,壮年入蜀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更是他思想转变的转折点。在蜀地的岁月中,历经数番磨砺与考验,陆游开始深深地敬仰并效仿陆龟蒙,以甫里陆某务观自勉,将苏州视为自己心灵的归宿。

来源   扬子晚报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