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馆长说 | 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曹彦生:做文物的守护者、文化的传播者

1 已有 84 次阅读   2023-06-08 11:05
馆长说 | 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曹彦生:做文物的守护者、文化的传播者 

搜狐文化持续关注和报道博物馆之城、博物馆联盟、流动的博物馆等最新业态,推出《馆长说》栏目,聚焦行业IP及前沿报道。北京民俗博物馆(北京东岳庙管理处)是北京唯一国办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41号,馆址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岳庙内,北京民俗博物馆已逐渐成为京城市民和各地游客了解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曹彦生馆长在结合过往的创新和策划过程谈到:北京民俗博物馆通过精品文物展、传统民俗文化互动、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展示,把我们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立体的文化保护空间,来展示、传承给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让他们更能体会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这种饱满和深厚的文化的内涵。

搜狐文化: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博物馆在运营方面与传统民俗节日之间有怎样的联动?

各位搜狐文化网友大家好,我是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曹彦生,我们传统的端午节即将来到了,那么我们北京民俗博物馆在传统节日上我们是如何运营的?我们如何和各位观众朋友联动的?

传统节日我们现在常说的有七大节日,指的就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这七大节日其实是有历史传承的,它的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四时八节”,那什么叫“四时八节”?四,我们从字面就可以理解, 指的是春夏秋冬四个节令,那么“八”最早我们可以说到商代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那么到了周代的时候,又加上了这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那么就构成了 8 个节日。

在历史上我们说还有这个八大民俗节日,指的是这个清明、夏至、端午,还有中秋、冬至,除夕其实就是我们的春节,另外还要加上这个上元节和中元节,这也称为“八大民俗节日”。所以说我们到今天的七大传统民俗节日,它的起源是来自于我们历史上的“四时八节”。

每到七大传统节日的时候,北京民俗博物馆要做一些民俗活动的展览展示,以及和民俗节日相关的一些互动的活动。那么通过展览展示和民俗互动的活动,把我们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立体的文化保护空间,来展示、传承给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让他们更能体会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这种饱满和深厚的文化的内涵,这也是我们在传统节日和我们观众互动的一个重要的项目。

搜狐文化:曹馆长您好,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迄今唯一被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相较其他三个传统节日,它的特殊性是什么?端午节起源并非纪念屈原,而是夏至节日,具体有什么渊源?后来为何成了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节日?

端午节的特殊性,第一是体现它的名称上,它不像我们其他的三大节日只有一两个名称,而我们端午节的名称就多了,如端阳节,又叫重五节,也叫蒲节,还叫天中节、诗人节,又叫女儿节。那么从这些名称的这种多样性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午节它的这种文化性,历史传承性。

那么端午节的起源,我们现在流行的说法,都是说是纪念楚国的著名诗人屈原,是因为屈原在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那么后人为了纪念他,而把5月5日端午这一天设立为端午节。

除了纪念屈原以外,我们说还有比如说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这是一种说法,还有如曹娥救父,这也种一种说法。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其实这个端午节早在屈原之前,它有许多习俗就已经存在了,那么说明端午节的起源应该是早于纪念屈原这一说法。那么我们认为端午节的起源应该最早是祭祀水神或者是龙神而举行的一种祀神的仪式,各地又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的传统,对端午节的起源做出了本地化的解释,当然了纪念屈原则是我们现在最流行的一种说法。

端午节有许多习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祭祀诸神,这诸神之中你像有祭祀屈原,祭祀曹娥,要祭祀蚕神,农神,以及我们还要祭祀张天师或者说钟馗等等,祭祀诸神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的一项传统。那么其他的一些习俗活动,比如说南北方都有的这个赛龙舟的活动,吃粽子饮食上的这种习惯。

其他的我们像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比如说这个避五毒,那么什么叫“避五毒”,到了端午的时候,因为是“独月独日”,那么像蛇、蜈蚣、蝎子、蜥蜴以及癞蛤蟆等毒气比较大的这些这个毒虫就开始繁衍了,所以说我们说历史上就会用各种的这种工艺品,或者说是香包、香囊等,以及小孩的一些帽子服装都要绣上五毒绣样,寓意以毒攻毒,让活的毒虫吓得跑开。历史上为了避五毒,我们也有相克的一些东西,称之为这个天中五瑞。这天中的五瑞是什么呢?我们说菖蒲草,艾草、石榴花,蒜头,还有龙船花,用来相克我们这个五毒。其他的一些习俗,比如说我们要在端午节的时候用这个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上来进行涂抹,也是取这个辟邪的这意思。

再比如我们还要贴永安符,在永安符上有的是绣上八卦的字样,有的绣上“刘海戏金蟾”的图案,也有的要绣上一些字。再比如我们说要做一些倒立的葫芦,还有弄一些葫芦的符号,都是为了驱邪避灾、避五毒的。还有一些地方上的习俗,比如说我们说在浙江一带都要举行这个钟馗的赛会,那么在我们北京地区,在端午节这一天往往都要去天坛。

我们以纪念屈原投汨罗江为主要的端午的来源的说法。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觉得屈原《离骚》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还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都体现了屈原作为爱国的诗人,他这种体察民情,希望国家富强的家国情怀,这种爱国的精神历朝历代都被我们广大民众所追寻、所追求,也算是我们国家从古到今的爱国情怀的一种精神支柱。

搜狐文化:受环境影响,气候多变,城市化进程加速,“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还有应用价值吗?

芒种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存在感比较弱,在大众的记忆中,芒种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习俗,可以帮我们列举一些关于芒种节气起的习俗,非遗活动吗?小寒、大寒,小暑、大暑,为什么小满之后是芒种而不是大满?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民族农耕时代的一种文化的遗产,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应该说 二十四节气在历史上对于我们这个农耕的指引,以及对我们农作物和气候物候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到了今天,我们说进入城市化之后,作为农耕时代的二十四节气,我们觉得仍然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传承意义。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同时里边含着许多文化现象,也是我们今天应该重视和传承的。我们历史上都讲究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行有常。

比如说到芒种,农谚讲“芒种不种,再种无用”,那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芒种时节,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大,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如果延误节气,再种出苗率、成活率都很低,所以必须抢抓农时,那么芒种都有一些什么习俗?虽然它是 二十四节气之中习俗比较少的,但是仍然在我们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之间有一些重要的习俗的。比如说送花神,我们讲二月二花朝节是迎花神,那么在芒种就应该是送花神了。那比如说在江西的南部,赣南一带仍然还有安苗的习俗,当然在皖南也有安苗的习俗。

那么广大的南方地区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煮梅。那我们说的“煮酒论英雄”,这里的“煮酒”就是煮我们这个梅子酒。像在黔东南,我们这个侗族地区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打泥巴仗;在芒种这个节气里边,像我们浙江宁波要吃这个莙荙菜,除此之外全国各地都有斗草的这一个习俗,其实也是一种寓教于乐。

二十四节气创立以后,就是在汉代的《淮南子》中完整提出“二十四节气”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其实这个历朝历代对这个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还是有一些争论的。那么这个争论最多的就是这个小满。小满的这个争论主要是围绕着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叫小满,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只有小满而没有大满。学术界我们说他的解释是这样的,第一种观点指的是说这个小满指的是麦子的这个籽粒,将满未满,即将饱满。主要的代表的说法是宋代的马永卿的《懒真子》,说的就是北方到了小满节气,麦子就可以收了,那么南方的稻子如果过了这个小满这个节气,就不能再种了。所以说芒种提醒种稻子要做好准备,小满是提醒收麦子要做好准备。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来解释,我们说这个小满和芒种,它俩节气名称上这种变化。比如说在明代的,我们说有一叫郎瑛的,他在《七修类稿》中也是解读小满和芒种的名称问题,他是这样说的,“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盖有芒之种谷,至此已大,人当效勤矣。”那么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他说的冷暖,体现的是这个季节,我们说就是节令。那么雨雪体现是天气与这个地气之间的互动,而小满后面的这个节气不叫大满,体现了既是自然规律的这种演变,也是蕴含着人间的一些道理。因为此时这个农事是最繁忙的一个时节,提醒人们需要保持这个勤劳,不能懒惰,籽粒可以饱满,人心不可自满。所以我们看有一些农谚讲的是“麦收要紧,秋收要稳”。还比如说有的农谚讲的是“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就是说过于饱满,就容易脱落,所以十成熟一成丢,讲的就是我们用芒种而不用大满,其实也寓意我们做人不能大满,小满即可。

同时这个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小满之后为什么不是叫大满,而叫这个芒种,也是和我们传统的这个阴阳五行相关,认为小满其实和麦子无关。所谓“满”指的是这种阳气,那么到了小满,就象征着阳气已经快要这个到了最高处,那么阴气也将到了最低处。第三种观点,小满的“满”代表着雨水增加了,那么江、河、湖、塘胀满了,比如说我们的农业里就讲小满,江河满这个指的就是这个小满,就雨水开始增加了,我们这河水、湖水、塘水都开始胀满了,为什么是叫芒种而不叫大满?

以上这三种观点谈到了小满之后为什么不叫大满,而是叫芒种。那么这三种解释的观点体现了天、地、人之间这种和谐,和我们这种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这个让人不能达到大满,而要小满即可。大满是过于胀满,达到了一个阴阳的失衡,所以我们说小满之后是芒种,而不是大满。

搜狐文化:曹老师,您作为“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曾先后修缮与保护大量的文博项目,在这些项目中,能分享一个您印象最深刻的修缮项目么?

我是 1994 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就从事北京基层的文博工作,那么在近 30 年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修缮了 30 多座庙宇,那么在保护修缮传统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说给我留下记忆最深的是位于鸟巢水立方边上的北顶娘娘庙,现在也是我们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分馆。

北顶娘娘庙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其实是叫北顶村,非常残破,整个村子拆迁完之后,仅仅剩了一间半的这个古建。为了保护这个北顶娘娘庙,水立方特意为北顶娘娘庙向北后移了150 多米。那么当然为了保护北顶娘娘庙,北京市领导和我们2008年的奥运组委会也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北京2008年奥运会执行主席维尔布鲁根站在北顶娘娘庙说:当我站在了北京北顶娘娘庙的这个院子之中,看到了气势恢宏的北顶娘娘庙,我要向世人说,中国是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人也是对祖先留下的这些文化遗产是热爱的。北顶娘娘庙在2008北京奥运会和我们2022北京冬奥会发挥了巨大的人文的作用,也向世人昭示我们中国人是对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是重视的,是有敬畏之心的。

我作为一个文博工作者,作为一个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应该让我们祖先留下的这珍贵的文化遗产,要永远的传承下去,让我们这个五千多年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让我们的文化血脉永远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传下去。

搜狐文化:近两年,您带领团队不断挖掘优质线上资源,开拓文物宣传新视野,坚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二十四节气是北京民俗博物馆比较重视的一个宣传项目,您认为文物如何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相结合?

中国首部大型原创二十四节气民俗演出活动,就是在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后罩楼,以及旁边的戏台演出录制的,最后的成果是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气借助于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向全球 150 多个国家进行了播出,那么它的点击率达到了近 3 亿。今年我们又进入了第三部分,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这种创作之中,就是用文物来说二十四节气。我们要在文化上不断的挖掘,在传承上不断创新,用我们的文物来解读二十四节气,我想的这也是我们北京民俗博物馆的责任和使命。

搜狐文化:博物馆日我们直播了北京中医药文化体验馆,感受到了新媒体技术结合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民俗博物馆在新媒体技术方面有哪些开展工作?是否后期运用VR技术?

北京民俗博物馆高度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VR扫码看展自 2020 年的元月推出之后,到至今,我们已经每年都在改造,都在升级。观众通过扫二维码的形式如临其境的能看见藏品的文化内涵。每一个展品都要用最佳的、最完善的以及最清晰的和最好的讲解,更加的能满足以我们广大网友的这种对文化的这种需求。能满足我们每位这个观众对这种文物的这种体验感,这种对文化的这种了解和对这种知识的这种传播,这也是我们博物馆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文/袁立聪 视频/张妮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