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资治通鉴》: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

3 已有 280 次阅读   2024-01-30 10:50
《资治通鉴》: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 

《资治通鉴》中,唐朝宰相陆贽上疏唐德宗时有这样一句话:“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盖为人之行己,必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耻过而遂非;迁善则其德日新,遂非则其恶弥积。”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不犯过错并不是真正的可贵,可贵的是有了过错能够改过自新。人们在各自的行为中,必然会有过错,从上到下,都不可避免。明智的人能够改正过错而移心向善,愚蠢的人耻于改过而因循前非;移心向善,人的德行就会日日更新,因循前非,人的过错就会越积越多。

一个人对待错误的态度,见修养,见品性,见境界。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闻其过。事实上,恰恰正是得闻其过,才能让人引以为鉴,变得心明眼亮。唐代陆贽在《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中也曾写道:“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他以此告诫世人,面对过失,不仅需要正确认识,拿出有失必纠、知错必改的态度和勇气,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的行动和自觉,还要善于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主动查找自身偏差,敢于给自己“开药方”,及早改正、及早纠偏、及早补救,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要想更加通晓事理、不断成长进步,就要“以得闻其过为明”。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闻过则喜”。子路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能成为贤达之人,与其善闻其过、勇于改过有很大关系。过错,往往是自己不易看到或难以认识到的地方,正是有了他人的指正,才能让我们深刻检视自我、反省自我,从而修正自我、成就自我。

木受绳则直,得闻其过能够不断纠正航向、大道直行。春秋时期有个叫高缭的人,为人谨慎,在齐国宰相晏子手下做官三年,从来没办错过事。一天,晏子却突然把他辞退了,晏子身边的人都不理解。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如果别人不给予提醒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待了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再用他了。”晏子可谓是一个聪明人,他用人就是让别人指出错误,使自己常检视、少犯错。

虚心对待他人意见,若能虚怀而纳之必能得其真、受其益。听不进任何意见、容不得任何批评,连听到善意的反映不同观点的建议都感到刺耳,这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弟子规》告诫:“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如果听到批评就生气,听到表扬就欢喜,那么狐朋狗友会慢慢接近谄媚巴结,而良朋益友则会逐渐疏离。《资治通鉴·晋纪》亦有云:“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就是喜欢听人指出自己的过错,检讨自己的言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过错就会日渐消除而福分就会增加。

知过不讳,改过不惮。知一重非,进一重境。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缺点和不足。有的对他人指出的问题,不以为意,反而认为是给自己难堪;有的闻得其过,却不愿接受,坚持我行我素,放任错误成为弊病。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解决,就难以通达明理、修正自身。唯有保持正视问题的自觉,拥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善于从过错中反思和警醒,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才能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最终成事成业。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