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中国画断想之二

12 已有 2359 次阅读   2015-08-14 23:57   标签中国画  color  style 

                           中国画断想之二

                                                           吴休

  如何辨别中国画笔墨的优劣呢?对于这个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书画笔墨之美》,发表于《美术》1989年8月。在那篇文章中,我把中国书画笔墨之美归纳为力度美、节奏美、韵律美、动态美、气势美、意趣美、性格美等诸种美的因素。这里,我仅补充一些偶尔又想到的问题。


  有人常常把中国画笔墨的功能,仅仅停留在“应物象形”上去理解,对一幅画的评价,常常只注重在形似上的“栩栩如生”、“宛如目见”的浅层次上。这就类似苏东坡所批评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了。有的中国画家,也并不真正深入理解笔墨的底蕴,不讲究笔墨之美,或缺乏笔墨的功力。他们的画往往是“描”出来的,或“蹭”出来的,或“抠”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须知这个“写”字,实乃中国画笔墨之美的精要,是发挥笔墨功能的关键。我们尽可承认这种画可能是一幅好画,一幅用中国画工具画成的好画,但却不是一幅好的中国画。


  然而也有另一种情况,即有的人简单地以为笔飞墨舞、狂涂乱抹便是笔墨高超,技艺不凡,而不懂得“放在精微”、“经意之极,若不经意”,写意实乃“恭笔”的道理。笔墨潦草,乖离形象之精神,粗服乱头,妄生圭角,更忽视了笔墨与传情、达意、审美的内在联系。观众慑于这种画的“表面张力”,感官刺激替代了心灵感受,其甚者使人望而生厌。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把笔墨效果寄托于“偶然得之”、“听天由命”的特殊技巧上,当然,这样有时也能撞上好运、生出奇迹,但是,那毕竟是一种比较被动的侥幸行为,成不了大器。


  中国画和中国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不懂得书法,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画。石鲁说:“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潘天寿说:“可以一天不画画,但不能一天不写字。不懂书法,就不能成为中国画的大家。”这些大师们的切身体会,很值得我们认真领悟和深入理解。


  中国画笔墨,集造型、传意、流美于一体,是高度凝练、浓缩的艺术手段,是多功能的复合载体。前人论画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一幅中国画的笔墨,要能在表现形、势、韵、性等诸方面都达到令人叹服的高度,才是充分发挥了笔墨的功能,才称得上是笔精墨妙。


  再有一种情况,则是要求一幅中国画必须“笔笔皆有出处”,或似大痴,或仿云林,或法“四王”,否则便视为异端,不承认其为中国画,这种极端的保守观点,现在虽然很少听见了,但是,以某种固定的用笔模式为标准而排斥其他,这种现象仍然是存在的,我们主张笔墨应尊重美的客观规律,并非要遵循某种现存的具体模式,如人物画的若干描法,山水画的若干皴法等等。而且,人们对美的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发展过程。我们既要反对不学习、不认识、不尊重美的客观规律的随意性甚至“胡来”和美丑不辨,也要避免满足于既已认识的规律止步不前,而应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发现尚未被认识的美的规律,去开拓和创造美的新天地。


  美的天地是无限广阔和多层次的,在绘画领域里也绝不仅仅限于形式。亨德尔说:“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画家开拓和创造美的境界,当然也应囊括真、善、美的总范畴。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