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李雪松:从传统而来 关注自然本真的生命之美

2 已有 803 次阅读   2019-11-10 15:35


李雪松

关注生命,那种没有人类干预的,自然生长的生命。这是北京画院画家李雪松,在近二十年来的花鸟画创作中一直在描绘的世界本真的美。《生生不已》《雨林》两个系列,涵盖了李雪松近些年来的重点大型创作。

花鸟画的创作之于李雪松来说,从家学开始。因为祖父、父亲的影响,开始学画,到《芥子园画谱》,再到临摹顾恺之的《烈女图传》,唐代《虢国夫人游春图》。早年,有机会得以大量临摹古画,是李雪松真正进入花鸟画领域的重要经历,尤其是宋代花鸟画给李雪松带来重要影响。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受教于花鸟画家郭怡孮,再到近年来进入北京画院,李雪松是在典型的学院系统里成长起来的画家。所以,他强调中国画的严谨训练。在谈及“技与道”时,他认为,如果说 “道”是万物的运行的道理,那么“技”则是如何将其表达出来,就如中国笔墨在宣纸上的枯、润、干、湿、浓、淡、起承转合。

十几年来,李雪松和他的朋友们走遍了全球一多半的热带雨林,写生、创作,感受那些没有被人为改造过的自然,感受植物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他觉得,之于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而言,雨林是一种很遥远的存在,没有人类的干预,完全处于一种自生、共生之中,而将花鸟画置于这样的宇宙和背景中,李雪松思考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命运。

李雪松画了很多工写结合风格的巨幅花鸟画,题材是热带雨林,线条与色彩都有赤道阳光的味道,画面投射出正在生长的生命力。不断的在自然世界中挖掘素材,李雪松喜欢沉下心来画大画,画力作。

李雪松《雨林之歌》 290x540cm 2011年

李雪松 《青木瓜》 290*180cm 2005年

李雪松《海风》 290x540cm 2011年

对话李雪松:

采访者:李老师您好,能否简单回顾一下您的艺术成长历程?

李雪松:可能是因为家学原因,我的爷爷、父亲都是画画的,所以我学画比较早。最开始学的是写意花鸟,之后学习《芥子园画谱》、齐白石等,一路画过来,后来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开始学习素描、色彩、油画等,考上中央美术学院之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了花鸟画专业。开始真正系统地学习花鸟画的传统,跟随着中央美术学院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学习。

当时特别好的是,我们能够看到并可以临摹大量美院的古代花鸟画收藏,所以大学期间临摹了大量从宋代至明清的花鸟画,这使我确实得到了很大收获。四年级开始跟郭怡孮老师学习,他的艺术风格的确影响到了我的创作方向。毕业之后,我又进入了中央美院主办的第一届花鸟画高研班学习,这又让我有了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李雪松在热带雨林写生

采访者:您在绘画中关注的是哪些艺术问题?

李雪松:我从零几年开始近二十年的创作中主要是花鸟画,因为我一直关注生命在自然中的本体状况。我们现在应该膜拜宋代花鸟画,宋代花鸟画是我们公认的高峰。我觉得宋代花鸟画最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表达自然中,没有人类干预的生命状态,这也是宋代花鸟画给我带来的深入启示。描绘了一种无人之境,一种没有人类痕迹的、一种天然的生态之美。

所以后来我画大尺幅的花鸟画,写生去了很多地方,去过非洲、欧洲、南美洲……我是想寻找这种自然中生命的状态。我们带着一个关于花鸟画的课题,去全球的热带雨林考察与写生,我想创作的就是自然本真的生命之美,这跟人们赋予花鸟画中折枝、花卉还是有区别的。

李雪松《生生不已系列之五》 290cm×540cm 纸本设色 2013

李雪松《溪山过雨》 290cm×540cm 纸本设色 2012

采访者:谈谈您目前的创作状态和未来的规划?

李雪松:最近这些年我一直在创作两个系列,一个是《生生不已》系列,一个是《雨林》系列,这两大系列涵盖了我十几年的创作。

首先是《雨林》系列,“热带雨林”是我和几位艺术家朋友这些年做的一个课题,我们现在基本已经把全球十大雨林走了一多半,我觉得雨林是远离现代社会、远离人类文明的遥远的存在,完全处于一种自生、共生的状态,把花鸟画放在这种大的背景环境中去思考,所以这些年我画了很多大尺幅的绘画,植物互生、共生,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依存的自然状态。

《生生不已》系列,最早来源于我上大学的时候去云南画的竹子,竹子经过多少年之后衰老枯死地垂下来,新竹生长出来,又穿过这种腐朽衰老,继续生长,这种生命之间的轮回转换,是我思考的主题。

李雪松 《潮平月上》 290*180cm 2004年

采访者:的确您作品中充满的生命力是让观者印象深刻的,色彩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色彩的影响,您如何看待传统对您作品的影响?

李雪松:我觉得中国艺术可能不同于西方,中国很多艺术的门槛是比较高的,比如京剧和中国画,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叫“没入行”。就如中国画的线条,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一根线条里的枯、润、干、湿、浓、淡、起承、气韵,所以我觉得中国画这个门类是需要经过严格的传统训练的。

我作品的色彩本质,脱胎于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我临摹过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宋代花鸟画,中国颜色体系本身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元素,我们所说的石青、石绿、朱砂,也就是中国传统的丹青,是以中国独特的审美选出,并具有中国独特的审美气质,这个颜色用在画面上自然就有了中国味道和韵律,所以我绘画色彩的源头还是中国宋元传统色彩体系。

李雪松《赤土苍生》 290cm×180cm 纸本设色 2012

李雪松《凤梨之舞》 290cm×180cm 纸本设色 2012

李雪松《雪线晴光》 290cm×180cm 纸本设色 2013

采访者:能否谈一下您创作中的线条,您作品中的线条非常有力道。

李雪松:我大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临摹古代作品的线条,从顾恺之的《烈女图传》,到唐代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小时候基本每天都要画几张,这样一路下来,我对传统的线条有了一定把握。掌握线条之后,再去寻找线的表现。

我觉得线条是区分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重要因素,这可能和笔的运用有很大关系,笔法延续到画里变成了线条和线的书写性。我的画里很多热带植物,植物中有很多纷繁复杂的线的组合,线与线之间的搭界,加上枯、湿、浓、淡的笔法,组成一种生命力的印象。

李雪松《春雨江南》 220cm×200cm 金笺设色 2012

李雪松《山樱蛱蝶》 39cm×65cm 金笺设色 2013

李雪松《幽兰绿蛾》 39cm×65cm 金笺设色 2014

采访者:您是写意和工笔画在同时创作?

李雪松:我一直在想的问题就是工笔和写意的问题,这是两组概念,只不过大家叫习惯了就这么延续下来。我觉得工笔应该对应的是意笔,对应的是绘画的快慢和方法;写意与写实,对应的是画面追求的境界和方式。我觉得从本质来看,工笔与写意只是两个不同的方式,最后都是写意性的。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技与道之间的关系?

李雪松:“技”首先就是技法和技巧,“道”可能就是万物运行的道理。艺术和其他行业不同,其他行业可能没有“技”,有顿悟就能体会“道”。但画画本身就是一个技术的事儿,技术首先就是要掌握技法与技巧,你把最初的基础掌握之后才能上升到“道”的层次。而且画画就是要给人视觉上的展现,如果没有充分而扎实的表现方法,可能就没办法承载你内心“道”的存在。

采访者:对于北京画院的教学模式您如何看待?

李雪松:北京画院“师徒制”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现在都在回归传统。我觉得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更能使学生对艺术、对自身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并有助于技法的传承,中国的艺术就这样传承了几千年,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的存在并且能够大师辈出,自然有其道理。

采访者:对于青年艺术家,您会强调什么?

李雪松:中国的艺术就是了解透彻之后再说创新,首先就是对前人传统的积累,中国传统艺术门类就是这样一种艺术,把所有功夫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有更自由的艺术和创造空间。

( 图文:刘倩 佟欣鑫)

(编辑:罗元欣)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