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收藏·市场] 曾圣作品鉴赏

1 已有 303 次阅读   2021-04-08 17:32


  曾圣,1970年生,河北美术学院教授、陶瓷研究所所长、国家艺术基金陶瓷绘画人才培养项目专家组专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传承人陶瓷烧制培训项目专家组专家,东江画派创始人。
嵩山印迹      
印象中的嵩山记忆,还要追溯到我的孩童时期。那是零八、零九年的秋冬,气候虽不及南方暖,但人情甚是温暖。如今,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不知不觉已过十载,当年那些模糊的印象,时过境迁,但那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古都名城所独有的醉人味道至今犹存。       
此行,我是随父亲的脚步而来。父亲在嵩山脚下已待近一月时日,潜心创作、不问世事。我与父亲的几次交谈中都得知,他似乎在这灵气汇聚的嵩山脚下感悟到了些什么。激起了他心中无限的、狂热的创作欲望,尤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呈现出来。我作为一直以来深刻的读者,我嗅到了一丝他似乎想努力涉猎至那深远而罕有人至的艺术之境的味道。      
果不其然,当我真正见到这批力作,以及他在创作期间所展现出来的痴迷、狂热、冷静、果断又精准的犹如多年痴武之人一般的复杂状态,我才能真正的明白他想表达什么,他想诉说什么、他的作品承载着什么。那是对笔墨及写意精神的深度玩味!高古苍厚、惊险奇绝、飘逸冷峻、宁静凄美,是对“深度”的丰厚解读,在那一笔一划之中,所蕴含体现的是笔者的内心世界及高度追求。     
 我被撼动了,这样的纯粹才是一个绘画之人本该有的样子。那默声但深沉有力的怒吼,是一次抗争的发声、是一种不懈的追求、是一种对高山仰止的态度的挑战。即使遍体鳞伤···       
他是我的父亲,一个纯粹的画画的人,我们相伴以亦师亦友的状态。       
儿盛枝 2019年7月10日于景东
名家点评:
  《芳翠玉韵》—曾圣·大埔陶瓷创作成果展  
说到陶瓷绘画,不得不提及一位来自河源客家的国家级中国非遗传承培训计划专家组专家曾圣教授,曾教授出于对陶瓷绘画的喜爱,近十年来一直在从事中国当代陶瓷绘画的探索研究,用他的作品展现了泥与火的力量,也诠释了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的人情风物。曾教授目前任河北美术学院教授、陶瓷研究所所长、东江画派创始人、客家中国画院院长、国家艺术基金陶瓷绘画专家组专家。他行走千山万水,四处写生,将“岁月蹉跎风雨过,天涯浪迹苦行僧”当座右铭,在研究李苦禅、齐白石、八大山人笔墨轨迹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国内优秀国画大师、书法家的艺术精髓,苦练了10多年,国画技法取得了很大进步,而就在大家以为他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时候,他又迷上了陶瓷绘画。瓷画是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到二十世纪后出现的一种艺术潮流,了解陶瓷的人都知道,要在陶瓷的生胚上作画,特别是写意画非常困难。曾圣从各种原材料、颜料乃至陶瓷的制作工艺上反复研究、实验,在传承先人工艺的基础上也不断去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曾圣终于解决了传统釉上彩容易投射,容易氧化,容易脱落的难题。

陶瓷画的工艺有了突破以后,曾圣就开始了他的创作。其极具中国画内涵韵味和辨识度的用笔和线条、明亮饱满的色彩及独树一帜的高温釉上绘画手法,与大埔成熟的制瓷工艺和白如纸、温润如玉的独特器皿造型相结合,诞生了一批惊艳的艺术陶瓷作品。值得庆幸的是近两年他受梅州市委市政府和大埔县委县政府的力邀来到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指导和创作。曾圣老师对大埔陶瓷艺术的诠释涵盖了中国陶瓷的前世今生。从远古的彩陶系列《当代古韵》,精美系列《芳翠玉韵》、瓷器与绘画完美结合的《落梅无痕》系列瓷板画,以及以时尚青花家居用品为主题的《蓝调物语》。这批东西可以说是曾老师的激情井喷之作,除了情感的扬越动人之外,还透漏着一种专注缜密的创作状态,他通过作品来获得自己对艺术生命灵感的启示。这次曾老师在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针对瓷区的特色和融合几家优秀工厂所长,创作出四个风格各异的优秀系列作品。第一个系列是以溪山陶瓷为创作基地创作出的彩陶瓷系列之《当代古韵》,这些作品都是以意写形,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想和设计意图,来表现蕴含大志、猎奇、甚至童真、浪漫、质朴的韵味以及大河湾、仰韶文化的高古、汉唐的大气,既有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属性,又有世界的当代前瞻性。他也是有良心的艺术家,想表达、想超越、想每件有新意、想每件被"代表我的心"的使命感驱动。第二个系列是以昌隆陶瓷为基地创作出的精美系列《芳翠玉韵》。

曾圣雕塑作品  
《芳翠玉韵》的每一件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中国青花瓶之乡大埔独特的釉下五彩绘瓷传统工艺,并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不愧为当代中国中青年陶瓷艺术家实力派中的佼佼者。每件作品皆做到意境深邃,格调高雅,设色典雅而高贵,此外曾老师的陶瓷艺术风格也丰富多元,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底蕴。第三个系列是瓷器与绘画完美结合的《落梅无痕》系列。瓷板画是以溪山陶瓷为基地,曾老师在溪山创作的瓷板画入目三分地表现国画的神韵和意味,其构图、运笔、点线、意境均吸收了传统国画的画风,又烙上现代山水画的印记,同时曾老师的瓷板画还汲取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表达东方审美理念迎合现代人时尚大气的审美需求。

第四个系列是涵盖自由、时尚、艺术、活力及国际范的时尚青花系列《蓝调物语》,《蓝调物语》系列创作于大埔时尚家居陶瓷领军主力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为何取名蓝调呢,首先青花的基调就是蓝色,其次蓝调在西方文化可引申为自由,无约束的精神层次,它是追求流行时尚中最精华的部分,并将其引进生活,而后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活概念并引领其成为新的时尚。蓝调粉丝们是一群追求潮流而后又引导潮流的人。《蓝调物语》的作品集时尚、飘逸、灵动、跳跃、其抽像之图案细看像飘逸的雪花、像翱翔的小鸟、像跳动的音符,想什么像什么,即使是普通的静物看起来都有跌宕起伏之震撼之觉。《蓝调物语》把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青花延伸到国际时尚的青花,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升华和蚕变。有了这些作品作铺垫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加艺术化,高雅艺术气氛也将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结束语借用深圳画院院长对曾老师的寄语:陶瓷行业这方面曾圣老师一定会大放异彩,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成功路子,我为你的探索精神感动。

  ——冯新益曾圣雕塑作品  
曾圣师从万兆元,主攻大写意花鸟。他聪明直率,作画随意流畅。胆子大,手笔大。他的《落地生根》、《风软鸟声碎》、《枯藤通篆意》等作品,既发挥了他构筑大气势,形式感的长处,又避免了过于随意的草率的弊病,既符合花鸟的物理,又符合写意的意理。  
——王镛  
审美决定于对象的修养与层次,高人涉猎深邃,罕有人至的地方,喜欢雄浑大气,古拙出奇,飘逸冷峻,宁静而凄美。文人宅士喜欢儒雅文静而又温润散淡,中庸唯美。俗人喜欢画像且甜媚,妖艳常伴有低俗故事,叙述简单而浅薄!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就看画家的定力往哪条路走了,去寻找大师的踪迹气息,做一般画家做不了的事。若是一味争名夺利,少了匠气匠心,多了功利俗套,则违背了画画的初衷! 
 ——曾圣曾圣雕塑作品  
曾圣的画注重书写性,写意是中国画本质,中国画的写意其实写的是生命、生气、生机,一种活泼灵动的东西与西方的光线、写实、实践性的写生是不同的。曾圣的画受传统经典的一些影响但又在学习和吸取中拥有自己的个性的创造,很浪漫。  
——梁江  
龙川曾圣,来自广东,擅作大幅,岭南雄风,真气弥漫,一气呵成,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刘龙庭  
曾圣画大写意,胆很大、用笔简洁,很难得。对生活敏感,抓住生活的典型的东西;提炼出自己的笔墨、造型和形式。  
——张立辰  
重视传统,尤其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但不为传统的技巧所束缚,强调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重视研究自然和写生,但绝不拘泥于客观自然物像的描绘,要求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做富有个性的提炼和创造。注意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在遵循法则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而且尝试用不同的风格和手法从事创造表现出一种锐气和进取精神。 
——邵大箴曾圣雕塑作品  
取法乎上,重视学习传统经典,提高眼界与鉴赏力:强调笔墨基本功;重视写生,强调从自然中获得新感受。重视创作中强调传统功底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郎绍君  
曾圣的作品擅用线,在线的或垂直或交错的节奏中抒发情感。  
——李一  
曾圣的画得益于书法的练习,坚持把书法作为国画的一门基本功训练这是难得的。  
——程大利  
曾圣的“玩线条”给我的映象很深,线条既有书法的苍辣韵味又有概括现实意象的内涵意义。
——梅墨生
曾圣雕塑作品    
曾圣笔法的偏于冷峻,偏于灵动,但皆不失厚重朴实:墨色某些处看是单纯却求有变化,简约中寓丰富皆由潜心修炼而得。  
——赵立忠  
曾圣的画通过装饰性的线条来把握画面,有一种生动、新颖的感觉。把传统的处理方法融入到自己的绘画里头,这是他在绘画创作上显示了他个人的探索。他的画比较独特,《枯藤通篆意》、《农家硕实图》这种画驾驭的很好,感觉得心应手。他的这幅《秋韵无语》画的蛮好,他把传统的一些章法和现在一种写生式的笔法融入到里头,表现出一种整体格局。  
——吕品田  
曾圣的《枯藤通篆意》这幅八尺的画线条好,很大气有大气象。  
——冯远
“曾圣的花鸟,不受传统图示的束缚,由写生提炼写意,善于干湿浓淡疏密虚实的对比变化,笔健墨活,神足气旺。小品老到而清新,大幅浑厚而自然。简者笔墨精到,意在画外;繁者密而不塞,意境深远。”    
 ——薛永年
花鸟作品:山水作品:人物作品:
书法作品:陶瓷作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