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收藏·市场] 心灵的翱翔——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1 已有 161 次阅读   2021-08-26 16:58
心灵的翱翔——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周逢俊 《尼泊尔神庙》 40×40cm


心灵的翱翔

——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文/洪三泰

周逢俊,中国著名书画家和诗人,别号星一,1955年生于安徽巢湖银屏山下一个清贫的家庭。他的诗与书画,造诣都很高深。逢俊先生曾应邀到湛江讲学,反响很强烈。我有幸聆听他的报告,又拜读他赠我的《松韵堂诗词赋自选集》和《梦回家山——周逢俊作品名家品评集》,十分惊喜!逢俊先生在文艺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著名诗评家、诗人于慈江先生说:“周逢俊先生作为闻名天下的山水画大家,其书画方面的成就自是可圏可点,毋庸我辈外行多言。最是让人不免啧啧称奇者的,却是他诗词歌赋方面的成就一一不仅是圈中不可多得的诗书画兼善之人,亦被京中诗词界人士誉为画家中诗词作得最好之人。”这使我想起恩格斯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句话:“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巨人的思维能力,性格等,终由心灵决定。而巨人的心灵可谓“方寸虽小可容乾坤”。古人关于“心”的概念其实包括了“脑”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泛指人的精神。我想追寻逢俊先生美好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或许可以触摸到他成就卓著的秘密。


心灵孕育真善美


周逢俊在诗书画方面之所以能并驾齐驱,如此气势磅礴、雄奇壮伟、拔奇领异,是因为他通过心灵的反复冶炼,形成其独特的灵性、本质和境界。真心、善心和美心,使逢俊先生的诗书画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同时迸发出他坚毅、不屈、强悍的人格力量;他豪情万丈,想象力丰富大胆,有如“九万里风鹏正举”;更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种本质、灵性和境界,展示着他独有的诗人气质。他是不断进取永不言败而且内心纯正、刚正不阿的真者;是具有淑世情怀、忧国忧民的善者;同时是攀登艺术高峰、追求精益求精的美者。

心灵的翱翔——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周逢俊 《虎跳峡写生》 45×34cm


逢俊先生是性情中人,自称平民之子,大地之子,山水之子。他能抵达真善美的境界。无论作画写诗,也无论旧体诗或新诗,总是力求情真意切,释放出凛然之气,气贯长虹。对于高山、大地、峻岭、古荒、泥土,草木,他总是心力雄健、视野辽阔、笔力强悍,表达感情相当深沉、真挚和热烈,也常有忧患意识。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仙逝,诗人泣血吟道:“初心只向稻田谋,/未忘饥荒大国忧。/岂惜残年思日短,/常幽瘦骨对灯囚。/言行耻作千夫指,/功德诚迎万众讴。/名与江河无尽永,/星辉照处话风流。”这首诗体现了逢俊先生的铭刻心底的忧国忧民的挚诚情怀。

心灵的翱翔——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周逢俊 《丹麦欧登塞》 40×40cm


周逢俊读书勤奋,心平气和,深思熟虑。他的内心拥有丰富的精神表象。在画的色彩表达和诗的意境创造上不但与自然客体一致,而且与精神表象一致;并非由物理属性得到论证,而是由心灵状态得到印证。画家、诗人是否有创造性,是否有別于他人的成就,完全决定于精神层面是否高格。作为画家、诗人的逢俊先生,他的画与诗让人一读就感到心潮澎湃,是因为他有很高的精神素质。逢俊先生谈什么叫“写意”时说,就是作画时用毛笔像书法一样去表现物象。“意”的含义,一方面要随机着笔,力求“意”足,也就是说要求绘画作者充分表达物象的“精神”和“气质”;另一方面是指绘画作者本人的“意”,是通过绘画者对物象的认识与感受,通过笔墨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而诗,则用灵动的思维以及大胆、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发心灵的情怀。


情感催生精气神


诗人的深沉情感,最终会催生精气神。而深沉的情感是和谐的心灵孕育的。作为出色国画家的逢俊先生,其心灵是极其纯洁和谐的。诗的艺术想象过程全由心灵和情感支配,以真挚的情感催生诗的精气神。

他纯洁和谐的心灵与外物的融和而产生的感情,是挚诚而强烈的。它必然使诗人在诗创作中产生审美的愉悦,精气神便油然而生。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逢俊先生为达到审美的愉悦,十分重视心灵世界与外界的接触和融和。他沉醉于大山、荒漠、森林、江流、湖海……。他阅世的艰辛困苦、起伏跌宕,墨中的山水奇韵、烟雨深情,使其诗词的气概更显野性,可谓信马由缰,风云奇幻。逢俊先生的审美观,渗透着灵动的悲壮。通过心灵虚拟而把自己诸多生命觉悟和人生况味写成情景绝佳、精气神饱满的诗词。庄子主张遵从心灵的本性,忘掉一切纷扰的外物,保持心境的虚空、清明和宁静,并持之以恒,得到"才全”的境界。心清心淡,可造虚静之境;神思神凝,便听博大之神韵。庄子的《德充符》,解析圣人的才情时,说圣人不是无情,而是无俗情,有的是圣洁的真情。这种真情能摆脱是非,忘掉得失;能勘破死生,淡化爱恨。圣人不让俗情之斧斫伤灵性与肉身。置身于山水、荒野、森林中的逢俊先生,心理环境很清静,一尘不染,四季暖融融的,永远是三春。他顺应自然规律,以真情善对人和事,善对万物。他诗歌的艺术想象过程全由圣洁的心灵和情感支配着。正如鲁迅的审美观一样,常带灵动的悲壮,心底透出宽容的气息。他的心性、情感与外物融和之后,便可以“心骜八极、神游古今”,写出庄严、灵动、高古的诗词。


智慧提升高境界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的灵魂就像飞鸿,它不会眷恋自己留在泥上的指爪,它的唯一使命就是飞,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美的国度里。”

心灵的翱翔——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周逢俊 《丹麦途中》40X40cm


逢俊先生独有厚重的人文精神和遙远的追怀,让诗歌容纳历史风云和时代精神,并且积累个人情感的星星点点,使诗歌自然地有厚度、广度和深度。逢俊先生的诗让天地充满无言而色彩缤烂的超拔。在逢俊先生的眼里,天地无言,却有超拔之境。汉.蔡邕云:“练余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和液畅兮神气宁。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踔宇宙而遗俗兮眇翩翩而独征。”写诗词如逢俊先生者必须有大志,有大悲辛,方可获得大气象。他年轻时喜欢尼采。尼采首创“超人论”,是一种新型的人生哲学。所谓“超人”,有两种含义:一是心具强力的意志,极富创造性、肯定性和超越性的新型人;二是从凡人觉醒,孤独痛苦但坚强勇敢,不屈不挠,具有完美的人格,在前进路上留下超凡脱俗的英姿。逢俊先生这种审美姿态是很英武的。我读其人、其诗、其画,读得心潮澎湃。多年来逢俊诗人总是开启心灵慧智之门,让象入心灵,情出胸臆,用精神和灵魂叙说。象入心灵之后,万物与心相融,吟咏自然;情出胸臆之前,景物已現新境,新颖鲜丽。接着,万里驰意得妙语,千重挚情铸诗魂。真可谓心境外境融合,意象意境升华。

心灵的翱翔——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周逢俊 《佩特拉》 40×40cm


心灵慧智的诗人,那广阔的胸怀和极高的视野,必可产生宏伟意象;新时代的万千气象易出磅礴气势的诗画,显示出辽远壮阔的气概。逢俊先生面对开阔明朗的时光,浩淼空旷的天空,日月交辉的壮美意象,以他的傲岸洒脱的性格豪气、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写山的巍峨雄壮,写水的浩浩汤汤,总是使自已与天地融为一体,坦露出一颗超脱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之心。

心灵的翱翔——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周逢俊 《芬兰小镇》 40×40cm


请看《夔门入暮》:“大壑惊涛乱,/高崖气色雄。/云迴猿啸晚,日坠雁鸣空,野旷孤星淡,/苍茫一棹穷。/夔门残照里,放旅怅秋风。”逢俊先生强调了主观精神,又顾及客观物境:惊涛、高崖、鸣雁、啸猿、孤星、残照。主观与客观融合为一的艺术整体。此诗天、地、人融和,与诗人“放旅怅秋风”的心境融为一体,便有了更高远之境界。

纵观逢俊先生的诗,既有放眼宇宙、纵横古今、豪放俊逸、笑傲媚俗的气象,也有祈求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还有孤身寂旅、忧思郁结、故士难离的婉约缠绵;而更多的是对人类共爱的山山水水的狂放迷恋,以之为精神寄托的坚韧不拔的意志。


心性外化审美观


我循着逢俊先生的诗、国画和诗词的意境走进他的思维空间,寻找他用心性、智慧和精神磨亮富有诗情画意的镜像。我常想:为什么逢俊先生把心灵、灵魂放逐得那么高远?黑格尔认为,抒情诗的主体性、个性、主客观的统一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及超越性,归纳起来就是以心观心。前心是诗人的主体心性,后一个心是纳入心性中的”外物”。逢俊先生从心性出发,“以心观心”,拓展诗性深远的想象。逢俊先生说他是“山中自在人”、“云心出入不沾尘”。五年黄山观峰,累月江南卖画;眼透雾霭之迷惘,笔蘸日月之光芒。他是一位经历苦中之苦的人,竟能开掘出博大沉雄的精神世界。纯美诗意,精美画境在心灵深处孕育形成之后,先行抵达了一定的高度,当心性与山水相融,气便由心性出贯于青山绿水乃至宇宙之中,并带出了奇特而浪漫的想象。往日的所有意象积累,境界的“草稿”,便开始疯长成诗草、画稿,于是又以境界同一高度回归到心灵的殿堂。

心灵的翱翔——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周逢俊 《日本金阁寺》 77×53cm


逢俊先生具有心灵性、内在性和知觉性的特征,加上有新颖与高古的思维之路,精妙的诗书画便可应运而生了。

让我久久沉思而不解的是:逢俊先生的身旁,无数高端豪气的大山水国画巨作已遮云雾映日月,几百首优秀高古的旧体诗词已铺展到远方,为什么他的新诗创作也如此豪气迫人动人心魄?请看他的《榴花》:

热烈得有些悲壮/

把生命的旋律/

弹奏得亢奋铿锵/

你是五月的音符/

不,我只是寂寞中/

一朵沉重的叹息/

百花,向东君献媚/

我却不肯吐露心声/

诗与夏花,碰撞着的/

是燃烧的激情/

气韵如火呵/

即便孤独,也要流芳/

我知道,寒秋里的声响/

那是你,爆开的欢笑沉甸甸/

闪耀着如玉的光芒/透亮,

是泪的结晶/香甜,

是苦的陈酿/

哪怕苍肤老裂/风雨中

气骨高昂/

心灵的翱翔——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尼泊尔蓝毗尼(释迦牟尼诞生地)


苏轼、王安石咏柳花诗词后,没有续响。宋.王沂孙写榴花时说“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熏风”。玉局即苏轼,苏轼被流放海南岛,徽宗即位后,他遇赦而还。苏轼也写榴花:《贺新郎凉夏果》,其中有句:“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又恐被秋风惊绿”。而逢俊先生写榴花,因心灵外化,“以心观心”,虽“热烈得有些悲壮”,却“把生命的旋律弹奏得亢奋铿锵”,格调高昂多了。不同的历史与现实,不同的人物心境,“外化”了的诗,审美也就更上层楼了。再读他的《菩提树下》:


遇着你

心帖近风口

摇曵着

一片燃烧的枫叶


回眸

如缄默的琴弦

无需听懂

只为传递

心与心碰撞的声音

旅人不拒遥远

闲云无需疆域

这一刻

彼此却止住脚步

如退帆的桅杆

缘,像一弯缺口的圆圈

只容得下相对站立

你正在缺口处

缓缓转身

只把微笑留作纪念


隔着菩提

怅望云飞

挥一挥手,各分东西

一刹那

于是成了回忆


你消失在人群

我依然伫立在风尖

沉沉的有些失落

失落,听不到的沉重

沉重,如欲坠的秋色


心灵的翱翔——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尼泊尔蓝毗尼菩堤树


诗人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表达方式方法多样,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周逢俊先生的旧体诗和新诗是两朵鲜丽的春花,美而动人。这首新诗,是逢俊先生心灵外化中审美的妙诗。老菩提下遇见“你”,心灵感受应是极其美妙的,结果是微妙、复杂而深沉。“沉黙”、“站立”、“怅望”,连心与心碰撞的声音也没有了。几个关键的“变形”,让美好的菩提树下“遇见你”化为摇曳燃烧的枫叶!这次在风口的遇见,只能是“失落失落”、“沉重沉重”,如秋色欲坠了!


作者系广东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诗人

心灵的翱翔——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周逢俊 别名:星一、与青、斋号:松韵堂、庄房别馆、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山水画高研班导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艺委会委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诗刊》子曰诗社顾问,北京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