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收藏·市场] 40年,干出两家世界500强!宋志平的100条思考

2 已有 189 次阅读   2021-12-18 20:04

“经营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正确地做事。”

《经营心得》是“中国的稻盛和夫”宋志平老师40年企业工作实战经验的结晶和集萃。从“战略与目标、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创新、团队与文化”四个纬度,以原理、案例、心得三位一体的叙述结构,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企业经营成功法则。


“企业经营从来都不是一件碰运气的事,所谓经营的智慧,其实就是能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本文精选了100条宋志平老师的思考,若想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经营的规律,敬请阅读《经营心得》。

战略与目标


001.

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一个企业在战术上常会有失误,战术上出现失误不至于致命,而战略上的失误则是致命伤,往往没有补救的机会。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想清楚了再去做,而不应该边想边做。


002.

战略与管理,一个务虚,一个务实。而在这一虚一实之间,正确的战略是首先要考虑的。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思路,就会整日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兜圈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让工作陷入盲目和被动。


003.

制定战略是领导者的首要责任。企业领导者就是站在最高处为企业眺望远方的人,即便风吹浪打,也永远不能遮蔽远方的视线。


004.

企业在战略制定上,必须首先突破“有什么做什么”的思维局限,先定目标之后“缺什么找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总盯着眼前的既有资源做文章,即便再努力也只会事倍功半。


005.

从战略的角度看,企业如何取得成功?简单来说就是先制定清晰正确的目标,然后努力寻找所需资源,当把缺失的资源一样一样找回来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效时,事情也就做成了。


006.

企业发展不在于创造资源的能力,而在于整合资源的能力。没有枪,没有炮,别人帮我们造。做企业资源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也不必凡事都从零开始,那样做既没有必要,也过于迂腐,还会错失良机。

 

007.

兵贵精干,不在多少。任何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根据行业特性和自身优势,腾笼换鸟,有进有退,保持动态平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成功的把握才会更大些。


008.

企业“不做什么”与“要做什么”同样重要,甚至“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战略不能凭兴趣和经验做选择,关键时刻要学会放弃。大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总是用过去成功的经验。


009.

企业战略要打特色牌。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不是战略,战略的精髓就是弄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在哪里。企业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战略复制取得成功,其他企业的战略可供借鉴,但不能盲目照搬。


010.

机遇是机会性事件,它不是均匀的、连续的。如何抓住机遇?诀窍就是一个“快”字。兵贵神速,良好的时机往往出现在转瞬之间,当机遇来临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跳起来抓住它。


011.

机遇来临时要跳起来,把握先机,但前提是要真能跳起来并且有本事抓住它。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那些没有战略目标、盲目行动、准备不足的企业,注定会摔跟头。


012.

如果重组对象能赚钱,是一只会下蛋的“老母鸡”,我们可以多给一两个月鸡蛋钱。归根结底,对方得到的是公允的价格,我们买到的是重组后的利润,这就是我提出的“老母鸡理论”。


013.

所谓运气,就是发现了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内在规律,而奇迹一定在规律之中,越不出规律的边界。


成功者未必是最聪明的人,只有发现了规律,遵循了规律,并且老老实实按照规律做事的人才能成功。


014.

关于业务数量,我主张一个为主,两个为辅,总数不超过三个。企业业务不是越多越好,任何企业都存在管理幅度,业务发展一定要量力而行,以足够的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和获取资源的能力为前提。


015.

业务开展要做到“四问”“四不做”。


“四问”是问自身是否有优势、市场是否有空间、商业模式能否复制、与资本市场能否对接;


“四不做”是指过剩产能的项目不做、不赚钱的项目不做、不熟悉的项目不做、有法律风险的项目不做。


016.

业务选择需慎之又慎,业务一旦选定,就应交由专业的平台公司去做,一个平台只做一个专业,如需开展多元业务,可按平台专业化的思路,组建业务多元的“联合舰队”,发挥业务组合力。


017.

高速增长解决的是企业规模的问题,即“大”的问题,而高质量发展解决的是“伟大”的问题,即“强”和“优”的问题。


018.

大企业要实现从大到伟大,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只要锐意改革,锐意创新,大企业这头大象也能跳起舞来,做到既有体量更有质量,既有速度更有效益。


019.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要力争做到创新能力、盈利水平、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的四个一流,用好管理、机制、企业家精神三个法宝,抓好稳健中求进步、发展中求质量、变革中求创新的三件事。


020.

企业有格局,才能走得好,走得远。格局越大,企业就越自信。大家在思考企业战略、企业目标、企业管理、企业发展的时候,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应更多地从格局出发展开思考。


021.

处理复杂问题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要站在问题之上看问题,要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要有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应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022.

企业应该具备5项特殊能力:捕捉力、整合力、创新力、承压力、复原力。企业要把风险和困难当做成长过程,保持良好的心境,依靠我们的生命力和赋予企业的希望来渡过难关,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特质。


023.

今天的中国企业已经到了内外兼修,大规模“走出去”的时候了。以前我们的逻辑是“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今后我们逻辑是“世界是中国的工厂”;以前我们讲GDP(国内生产总值),今后要讲GNP(国民生产总值)。


024.

独行快,众行远。企业要想真正融入全球市场,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合作共赢的文化,恪守为当地经济做贡献,和当地企业合作,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的三原则,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025.

企业成长应是一个自然过程,是协调均衡的有机成长,不能单纯求大,拔苗助长。任何战略制定和调整都取决于企业的成长需求,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成长。


026.

大企业要想避免衰落,一要有忧患意识,严防“大企业病”;二要突出主业,避免盲目扩张;三要对危机保持警惕,加强风险管控;四要有效解决问题,对症下药,不能存有“病急乱投医”的侥幸心理。


027.

中国的事业是企业。中国已进入大企业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和企业英雄。有企业英雄,才有英雄的企业,有英雄的企业,才有英雄的国家。

经营与管理


028.

企业主要是研究如何赚钱,学习经营就是学会赚钱的本领。企业领导者首先是一个经营者,首先要思考盈利的方法,首先要能为企业赚钱,赚钱的不一定是好企业,但不赚钱的一定不是好企业。


029.

随着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今天企业内部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管理问题,而是如何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经营问题。


经营和管理不能混为一谈,那种认为抓好管理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是错误的。


030.

上市妙不可言,又苦不堪言。上市公司要对投资者高度负责,用超预期的优秀业绩,打动投资者;用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吸引投资者;用诚实守信的商业作风,凝聚投资者。


031.

大企业是产能过剩的终结者。通过大规模行业整合,既可达到行业减量发展、去产能化的目的,又能通过理性、有序的优胜劣汰,把各种资源、各种利益兼顾好,这是市场化心态的进步。


032.

企业是否垄断和规模大小、市场占有率没有因果关系,垄断是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大企业如果只是规模大但没有垄断行为就不能叫垄断。


033.

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在过剩行业中,重要的不是哪个企业能做好,而是如何先把行业这个系统做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行业做垮了企业也会遭殃,谁都不应该心存侥幸。


034.

在市场中,竞争者不仅是竞争对手,更应是竞和伙伴,他们的共同利益大过分歧。企业应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出发,齐心合力走出恶性竞争的“丛林法则”,实现均富和共富。


035.

任何行业都应该有一个稳定合理的价格,让厂家有利润,保证产品货真价实。好的价格和利润从哪儿来?我主张“质量上上、价格中上”的定价原则和“优技、优质、优服、优价、优利”的“五优”原则。


036.

在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降价放量的竞争策略只会雪上加霜,企业应有坚持合理价格的定力和自制力,竞争各方尽量理智地减产,在降价上则要慎之又慎,依靠减产保价的行业自律渡过难关。


037.

在市场中,企业必须有一定的议价能力,没有议价能力或者没有话语权,相当于靠天吃饭,就会像万顷波涛中的一叶小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038.

错峰生产是现阶段去产量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让以销定产、错峰生产成为长期运行模式,实行例行长假制度,让水泥厂工人像大学教授一样快乐地工作。


039.

关工厂也是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中,工厂少了建,多了关,这是基本逻辑。关停工厂必然有阵痛,但却是绕不过去的关口,这就像种田要间苗,留下的苗才能成长得更好,确保了大田的总体收成。


040.

我把管理的目标定为“改善和发挥”,不仅重视改善和提高人的素质,更重视发挥人的长处。再好的管理也只能做到“求同存异”。做到用人所长,鼓励大家把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就可以了。


041.

优秀的团队必定是一流的乐队。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一流团队,只要领导得当、大家发挥得好、组织协调得好,就能干出一流的事业。


042.

做企业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冲突。大矛盾、大冲突会伤害感情和破坏团结,但小矛盾、小冲突是客观的,甚至是有益的,促进了组织的进化。有了情感的刺激和心灵的撞击,人才能前进,如一潭死水的企业只会退化。


043.

要想把管理真正做好,就要把优秀的管理经验提炼成简单易行的工法,让大家从管理方法的复制中取得成效,在管理活动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044.

企业应树立大管理的观念,把企业内部和外部结合起来,共同视为管理提升的对象,既要做工厂也要做市场,既要眼睛向内也要眼睛向外,这样才能解决好企业做强做优、效益提升的问题。如果总结为公式,就是广义的企业管理=外部市场管理+内部运行管理


045.

管理的秘诀是持之以恒。只要扎扎实实、一板一眼地做好那些最基本的工作,把我们熟知的管理信条真正付诸长期实践就可以了。管理之道,说到底就是把整天挂在嘴边的话真正地实施一次又一次……


046.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最高超的经营艺术,就是把风险降到最小,即使有了风险也要可控可承受。


风险发生后,要尽最大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切忌投入更多资源盲目补救,否则风险点和出血点会越来越大,最终“火烧连营”。


047.

多年来,我一直遵循一条重要的决策原则:见人见物。研读文本资料、赴现场实地观察和感受、决策讨论中进行头脑风暴,这个“三结合”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048.

大企业如果在风险问题上出了纰漏,一定会险象丛生,甚至是瞬间崩坍。


所谓企业家能力,其核心应是判断决策风险的能力,防止企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以及出现风险后如何减少损失的能力。


049.

所谓管控,“管”就是用好制度,“控”就是抓住关键点,不出大纰漏、不失控。管控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只要管住投资乱和行权乱这“两乱”,企业就能实现行权顺畅、步调一致、有序经营。


050.

决策中心需要投资高手,利润中心需要业务能手,成本中心需要成本杀手。作为控股股东的集团公司,只投资和打造专业化平台,而不投综合性业务平台。打个比方,集团公司相当于体委,各个投资企业则是专业运动队。


051.

我们用一个150人的小总部,把一个有着上千家企业的大集团运作得井井有条。这套管控模式就是“格子化”管控,包括5个要点,即治理规范化、职能层级化、平台专业化、管理数字化、文化一体化。


改革与创新


052.

国企要完全遵从市场的统一规则,只享受正常的公民待遇,不贪图也不要求特别待遇,不吃偏饭,不要额外保护,和民营、外资企业同台竞技、合作共生,追求包容性成长。


053.

发展混合所有制不是谁消灭谁,而是股份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的核心是为企业引入市场机制,不能为混而混,关键是转换企业内部机制,如果没有在引入机制上下功夫,这种混合就意义不大。


054.

较为合理的混合所有制结构,是国有资本和两三家非公资本组合形成公司的战略投资人,即积极股东,其余由财务投资人和股民持有,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有负责任的股东,也能使广大投资者有合理的回报。


055.

治理不同于管理,管理是就效率而言,而治理是就公司的价值提升和风险防范而言;管理是在企业基础层面,而治理的点位在决策层面。


056.

在风险防范上,既不能疏忽大意也不能矫枉过正,同意错误的决定和否认正确的决定都是决策失误。真正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要防止错误行为的发生,更要在本质上改善公司业绩,企业不发展就是最大的风险。


057.

董事长要看上面、看外面,总经理要看下面、看里面,一个“抬头看路”,一个“埋头拉车”,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


058.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公司的资本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对公司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机器和厂房,而是有创造力的员工。企业在进行财务分配时应充分维护员工的利益,不能把员工当作会说话的机器来役使。


059.

机制是调动企业各动力要素向企业目标前进的内在过程,旨在建立股东、经营者、员工的利益与企业效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机制是企业的原动力,有机制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没有机制的企业则很难生存。


060.

企业家与企业规模、所有制形式无关,富于创新意识、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领导者就是企业家。企业家并不限于新企业的发起者,企业家不以财富多少而论,也不以成败而论,我们对企业家应倍加珍惜和呵护。


061.

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有三大内核:创新、坚守和责任。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的灵魂,坚守精神让企业排除万难,责任担当为企业指引方向。


062.

任何人、任何企业的创新都在一个系统中进行。企业家应多思考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在创新链条中的上下游是谁,他们是否熟悉这些领域并得到有力支持。从这些角度认真思考,就能降低创新风险。


063.

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里,企业家常被描写成那种行走在刀刃上,擅长险中求胜的人。但在现实中,创新不是天才人物的专利,不能只靠别人的“灵光乍现”。创新并不神秘,有方法可循,有规律可依。


064.

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是全人类的财富。当今世界,各种技术的相互依存度逐步提高,做企业要善于广泛借鉴各种文明成果,站在先行者的肩膀上进行创新。集成创新就是“把做面包的技术用在蒸馒头上”。


065.

创新是协同的故事,融合的故事,平衡的故事。我们应从线性思维到网状思维,从一分为二到合二为一,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包括企业间合作、产研结合或产学研协同、政府组织的联合创新。


066.

能赚钱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做企业不可能一天换一个新产品,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它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做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顾客的问题,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创新。


067.

创新是发现新的价值创造方式的过程。我们在创新时,不能只盯着高科技创新,而要紧紧围绕创造价值这个核心进行,着眼于变化,用不同以往的方式来达到增值的目的。


068.

实体经济必须用创新和转型适应环境变化,任何行动迟缓的企业都将被无情地淘汰。如何转型升级?方向主要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途径可选择“三条曲线”。


069.

企业的创新有20%是在应用科学领域,有80%是在技术创新领域。创新要确保产品能量产,能结合市场出效益,能与资本市场对接。不能量产、没有规模效益的创新坚决不做。


070.

实现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拐点出现之前开始一条新的增长曲线。三条曲线的划分,让企业内各单元都处在某一曲线的发展范畴内,清楚各自的转型升级任务,创新的目标和路线也很清晰,避免打乱仗。


071.

互联网第一轮改造的是中国的商业,第二轮就会延伸到制造业,这对制造业来说将是思维方式、制造方式的巨大变革,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将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072.

创新不能拘泥于某一个点,而要发散思维,发挥特定业务或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不断创造新的商机。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不仅可以互联网+,还可以去做现代农业+、光伏产业+、新型房屋+,等等。


073.

制造业要主动拥抱互联网,用创新推动转型升级,除此之外别无他途。经济好像一架飞机,机身是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和技术创新是两个翅膀,互联网是高高竖起的尾翼,这些都应完美地结合起来。


074.

我对创新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融合创新”。过去企业是创新主体,现在又提倡万众创新,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创新既需要万众创新,也需要企业创新,关键要看在哪个领域。


075.

今天的创新创业依次要靠“智商、情商和胆商”,也就是说,创新创业要想成功,科学的态度可能要放在首位,之后是艰辛的实践过程,情商和胆商主要体现在对创新的热忱和坚守的毅力上。


076.

冒险不应是创新创业者的必然选项,创新创业重要的是把握机遇、寻找商机。创新创业者在选择业务方向时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选定后则要扎扎实实、执著坚守。

团队与文化


077.

员工心中的火是企业发展的圣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样的员工,可能会使企业蒸蒸日上,也可能会使企业江河日下,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点燃员工的心中之火。


078.

企业不仅是员工谋生的手段,更应成为员工乐生的平台,即是一个能让员工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平台。企业只有真心实意地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发自内心地创造效益,企业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


079.

企业文化并不是越高越好、越深越好,它不能虚空,更不能喊口号,而应简单易懂、贴合实际、便于记忆,能让员工了然于胸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否则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080.

品牌核心就是企业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品牌文化是企业的特质文化,在企业中品牌建设是最难做的工作。文化是用来遵守和传承的,而不是用来篡改和破坏的。绝不允许任何企业在文化上另搞一套,形成“文化孤岛”。


081.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区别只在于它是好文化还是坏文化。我们必须巩固、完善和捍卫好文化,用好文化去同化坏文化。一旦坏文化站稳脚跟,就会一点一点地危急企业生命。


082.

要用对人,先得选对人。我认为,选人的标准是8个字:德才兼备,德字优先。正确的选人方法是在品德好的前提下选择有才干的人。如果一个干部品德不过关,那么他的能耐越大,对企业的损害就越大。


083.

做企业宁可要“笨人”,也不要“聪明人”。在企业里,往往是那些学历不太高但对做企业无比痴迷的人更容易创造奇迹。这些年来,我把很多精力都花在寻找“痴迷者”和企业家上,这可能是我做大做强企业的诀窍之一。


084.

人才产生的关键在于培养、锻炼、起用。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年轻人只有早任用,才能及早培养出他们的经验和才干,这总比人才青黄不接、临时选择要好。这对于锤炼他们一生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085.

领导干部要成为有学习能力、有市场意识、有敬业精神、有专业水准、有思想境界的“五有干部”,做到精心做人、精心做事、精心用权、精心交友“四个精心”。


086.

我认为智商就是能辩证地思考问题,情商就是能为他人着想。哲学在古希腊文中和智慧是一个词,讲的是辩证地看问题,能为对方着想,就是有智慧。


087.

企业领导决策时要深思熟虑,工作中要稳扎稳打,工作完成后要认真总结。尤其是工作中出现问题和失误后,要举一反三,不能一错再错。


088.

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仅仅依靠一两个优秀领导的经验是不够的,仅靠少数人学习也是不够的。学习不是哪一个领导、哪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团队整体的事。


089.

管理是教育,要像办学校一样办企业。管理者的责任不在于挑选优秀的员工,而在于把普通员工培养成优秀员工。如果管理者总抱怨员工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只说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到位。


090.

管理本质是实践,企业家的本质是对管理的领悟、归纳和提高。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被实践所证明,不能为实践所运用,那么它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091.

文化是一种信仰,广大干部员工如果能真正地把企业文化镌刻于内心,就会始终洋溢着幸福感和使命感,进而转化为对企业的热爱和忠诚。不接纳企业文化的人,即使再有才干也不用。


092.

重组就要收企业,收企业就要收人,收人要先收心,收心的关键是文化的认同和融合,得人心者得企业。多年来,许多企业想学习我们的重组模式,但其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关键就是没有融合和包容的文化。


093.

优秀的企业品格是指做正确的事,把满足社会大众的要求和利他主义融入核心价值观,把责任担当的意识、悲天悯人的情怀融于自身追求,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始终站在道德高地之上。


094.

企业文化、企业哲学、企业精神应该贯穿整个企业。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下一个目标,不只是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更要创造代表时代精神和灵魂的企业思想。


095.

西方管理思想多集中于量化分析、科技创新方面,东方管理思想多集中于战略文化、组织行为管理及市场运作方面。事实证明,东方管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并不相悖。


096.

中国传统文化及理论的精华非常有益,甚至能解决现代市场竞争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人不是机器,培养好的心态、好的素质、好的人格,解决人内心深处的问题,往往比建设新工厂、安装新机器要难得多。


097.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也就是说,当企业员工达到一定数量时,考验企业家的就不再是他的个人才智,而是他的胸怀和容纳度了。

 

098.

我们应该感谢古代的先贤大师们,他们构建的君子形象经过悠久历史的积淀,让几千年后的中国人有了认识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素养的重要参照系。


099.

企业家要有君子的风骨和情怀,既要明德修身,更要兼济天下,把个人和企业融为一体,把企业和社会融为一体,把有限的生命融入企业的成长,把企业的成长融入社会的发展。


100.

一个企业从表面看,看到的是厂房、设备、产品;再往里看,看到的是技术、管理、人才;而最深层次的,则是涌动在人内心的文化与愿景。


做企业实际上就是做文化,文化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后一场决赛。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