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一代画家缩影杜滋龄:笔墨当随时代 笔墨当随性情

6 已有 2447 次阅读   2018-07-19 15:52
一代画家缩影杜滋龄:笔墨当随时代 笔墨当随性情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欧宝静

艺术家杜滋龄

  “我这个人比较低调,也不爱炫耀,我从没搞过个人展览,也不想搞,现在年龄也大了,也折腾不了;另一个原因,虽然今年我75岁了,但我觉得自己的画还在探索和追求中,所以这么多年来从不敢轻易拿出来。然而毕竟画了一辈子画,家里人、朋友们都希望我拿来给社会看看,就做了这个展览……”艺术家杜滋龄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

  采访杜滋龄老先生是在广东美术馆展厅里进行,这里是他从艺五十余年来首次大型个人作品展的始发站——7月5日,由邵大箴担任学术主持、盛葳策展的“行者无疆: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全国巡展首站在广州拉开序幕。

  杜滋龄于1941年出生天津,197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班。无论是从参与此次展览策划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描述间,抑或是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等人的评论中,又或者是他的时代经历及有着史料般参考价值的创作里,均可统一指向一点事实是,“杜滋龄是我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水墨人物画家之一”。

  而展览作为一种直观的线索呈现,带我们走进杜老五十年来经历的起伏时代,以及精神世界。

“行者无疆: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全国巡展广州站展览现场

  从艺五十余年的首次大型个展

  “整个展览经过一年筹备,精选出100多件作品,较为全面地呈现出杜滋龄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的创作面貌。在策展线索上,我们将题材和时间穿插起来进行呈现,同时还展出很多与其个人艺术史相关的文献材料,有助于观众从一个立体的角度理解他这几十年来的艺术创作,以及这些创作随着时间推进如何演变。”策展人盛葳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

  除此之外,展览在还特意突出杜滋龄的新疆题材和西藏题材。盛葳说,“这是他着力最多的两大部分,透过这些,我们能看到他如何整合南北两派的笔墨,去呈现不同题材与笔墨技术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对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精神世界的充分表达。”

  顺着这样的思路,展览最终呈现出“兴趣为师:杜滋龄的早期绘画”、“传承出新:杜滋龄的80年代”、“步履南北:杜滋龄的90年代”、“天山南北:杜滋龄的新疆题材”、“雪域高原:杜滋龄的西藏题材”、“万里之行:杜滋龄的旅行足迹”、“线的交响:杜滋龄的速写与写生”七大版块。

  至于为何将首站定在广州,杜滋龄笑言:“因为这里是中国历史重镇,老一辈艺术家,包括后来的中青艺术家,都各有风格特点,所以我过来交流交流。”而据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了解,杜滋龄先生在广东美术界有众多好友,对广东美术非常有感情,同时认为在整个中国美术格局上来说,广东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王绍强还谈到,“杜滋龄先生无论是对中国画精神及笔法的升华,还是将之与西方造型的结合,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成就,而此次展览则是对杜滋龄先生从艺五十载的艺术成就较为完整而清晰的梳理。”

杜滋龄《版纳晨曦》中国画 365cm×144cm 2008年

杜滋龄《傣族少女》 中国画 46cm×59cm 1980年

杜滋龄《旦知拉毛姑娘》中国画 60cm×49cm 2016年

  “38岁一过就不让考了”

  谦虚低调的杜滋龄认为此次展览重在检验与交流,但事实上也是对他五十余年从艺术经验追忆与梳理,在他数十年扎扎实实的创作实践中,借这样一位一代同龄画家的缩影,无论是对于艺术传统,还是当代现实,均可观看到一代人的实践状态。

  杜滋龄如是自述自身的求学经历:“自幼磨墨礼纸,仰慕书画。至今,从艺五十载,得五师教诲。少年时,孙庆和先生启蒙伊始,承蒙马达先生携领步入艺术大门之栏。素描、速写为吾崇尚。后经恩师郭钧先生提携引路,对美术创作领悟点滴。19岁又拜叶浅予先生为师。38岁时,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得导师李震坚教授传授。忆艺道之上,得五位先生的偏爱,也算是幸运之徒。”

  当然,谈起杜滋龄的这经历概况,大多人都不陌生:与很多同时代画家一样,杜滋龄在学艺路上有着多样性的艺术源流,其中“自学”便是他创作最初的基础。早在小学时期和上世纪50年代末就参与到天津美协画室中的训练中。

  从展览现场呈现的作品可见,这个时期杜滋龄更倾向于西画创作,同时也开始涉足现代中国画的新传统,以及着重于连环画学习与创作,在行内声誉渐显。这个时期尽管可能会在造型艺术方面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有所欠缺,但也回避了学院教育先入为主的输入,便于日后个人风格的建立。

  改革开放既是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标志,亦是杜滋龄所在这一代艺术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1979年,当时已38岁的杜滋龄考入浙江美院,在李震坚等老师指导下专修水墨人物画。他说,“38岁那年是最后一年,39岁就不让考了。38岁以前我都是在自学,没有进过学院正统地学习过,只是从工作中的连环画、插图、宣传画等进行锻炼。后来进了美院学习以后,我才知道中国画的笔墨运用,理解中国画本身的含义,所以这个体验是必不可少的。”

  而这个时期,杜滋龄的作品“传承与出新交相辉映,尤其明显的变化是对‘墨’的使用,效果非常直接,墨与水的交融构筑了画面上的体块,体块内部的墨色变化也开始呈现出来。”

杜滋龄《灯节社火迎新春》中国画 185cm×145cm 2008年

杜滋龄《牧场之冬》中国画 291cm×145cm 2009年

杜滋龄《帕米尔风情》中国画 96cm×115cm 2007年

  “我都是画他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场景”

  步入广东美术馆展厅,观众目光不禁落在了一件大尺幅作品《牧场之冬》之上——雪域高原似乎拥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杜滋龄,从1983年最初的朋友邀约到青海藏区写生,到后来对那一片净土的念念不忘,使他离开喧嚣的城市数次赴西藏进行创作,正如盛葳所说,“所谓行者无疆,其一,是行遍万水千山,是在时间流逝中永远不能完全重复的此时此刻,体验、感情皆无限制;其二,是行笔尺纸之上,是需要穷极一生去追求和探求的无尽天地,笔墨、思想亦无疆界。”

  “我们呆的时间不长,在草地上铺了个帐篷就歇下了,藏区淳朴的民风扑面而来,而当地人的精神面貌最有冲击力”,杜滋龄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到高原地区时的那种特有的新鲜感。杜滋龄青年时代在北方生活,在天津不断下乡,老革命根据地、山里、农村、工厂、部队等他都去过,当地的地貌、风土人情和汉族的都不一样,那里的人民都非常朴实,令他感动非常震撼,“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去一次藏族地区。”

  后来,杜滋龄对少数民族的题材越来越感兴趣,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去得比较多。他说,“少数民族的民风吸引了很多画家,因为形象、服装、景观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很多画家都感兴趣,都愿意从审美角度去表现他们。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是,我很少画一些如史诗般传说那样的重大题材,我都是画他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场景。”

  细心观察,从心创作,既不能老在画室里闭门造车,也不能老是临摹前人的东西,杜滋龄所画的画多是写生、速写。他说,“到生活里去感受是必不可少的,去走、去看、去画速写、去写生就是从外面的生活中汲取养分,寻找新的创作素材,因此,这个过程是不走不行的。”

  如今,75岁高龄的杜滋龄到现在仍坚持写生,藉着“重走长征路”写生实践活动,今年春节他再到藏区,成为采风团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杜滋龄指了指展厅中的一幅作品《旦知拉毛姑娘》说道:“这就是当时对一位藏族姑娘的写生。”

杜滋龄《晴云》中国画 180cm×97cm 2008年

杜滋龄《雪域藏女》中国画 123cm×92cm 2011年

杜滋龄《塔吉克姑娘》中国画 137cm×96cm 1994年

  “人物画学习与探索过程无止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这耳熟能详的句子出自《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毛主席在追悼张思德会议上作的演讲,并收录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里,而课本里那幅插图的作者正是杜滋龄

  在杜滋龄身上,有两点令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最为印象深刻,一点是上述所说的,坚持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真正扎根生活吸取灵感,故创作令人产生共鸣;另一点是他对中国人物水墨画的态度,包括当代性及对水墨画画身发展的探索。

  “我所画的是写实人物画,写实的表现手法和人物造型的基本功是借鉴国外的,因为中国传统绘画在整体感、厚度、精神面貌、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刻画上存有不足,所以要吸收国外深入刻画的技巧。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无止境的,我曾到过世界上很多大型的博物馆,仔细观察欣赏国外的名作,有时我还会在画作的前面坐上半个小时,思考用水墨表达的可行性,是否能画出如此的画面,一直在研究、探索。直到现在我还是在不断地探索学习,而且在看书,在看别人的作品,在琢磨,在研究,对中国笔墨的研究,在不断地探索。”杜滋龄说道。同时,对于中西结合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丧失本民族特色的情况,杜滋龄则认为大可不必有这忧虑,“在铺上画布、宣纸,握起毛笔在砚台蘸墨的时候,工具就已然决定了一切,中国笔墨的气韵油然而生,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自然而然会在画面里有所体现。”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亦如此评论道:“杜滋龄的水墨写实人物画,像师辈和同侪一样,重振了人物画的优良传统,重视写形,更重视传神,普遍生活气息浓厚,地域特征明显,人物性格鲜明,精神面貌鲜活。杜滋龄的笔墨,不仅顺应了‘笔墨当随时代’ 的需要,也体现了他主张的‘笔墨当随性情’之美。这种笔墨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是平易近人的,不激不厉的,灵动苍秀的,蕴蓄丰饶的。杜滋龄的绘画,不愧为生命之境,笔墨之歌。”

  然而,尽管成就如此,杜滋龄仍然谦虚地说,“我也是到了60岁之后,才对中国画了解多了一些。”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